摘要: 髡殘(1612-1692),清畫家。本姓劉,出家為僧后名髡殘,字介丘,號石溪、白禿、石道人、殘道者、電住道人。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與石濤合稱“二石”,又與朱耷,弘仁,石濤合稱為“清初四畫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棲寺,與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畫山水,師法王蒙,喜用干筆皴擦,淡墨渲染,間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復,蒼渾茂密,意境幽深。善書法,能詩。本文從髡殘生平經歷、師承關系、性格特點多角度出發,分析髡殘山水畫作品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髡殘;山水畫;藝術特色
一、髡殘生平經歷及性格
“清初四僧”指原濟(石濤)、朱耷(八大山人)、髡殘(石溪)、漸江(弘仁)。前兩人是明宗室后裔,后兩人是明代遺民,四人均抱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們借畫抒寫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氣,寄托對故國山川的熾熱之情。藝術上主張"借古開今",反對陳陳相因,重視生活感受,強調獨抒性靈。他們的藝術特色對清代乃至近現代、當代書畫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一大批以“四僧”為師的書畫家群體。髡殘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棲寺,與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畫山水,師法王蒙,喜用干筆皴擦,淡墨渲染,存世作品有《層巖疊壑圖》《臥游圖》《蒼翠凌天圖》等。髡殘學養深厚,能詩工書,長于山水畫。他受明末董其昌的繪畫思想影響,尊重傳統,并從董其昌上溯“元四家”,取法黃公望、王蒙、吳鎮以至五代董、巨。其藝術思想與風格對中國近現代繪畫革新產生了深遠影響。
髡殘性寡默,身染痼疾,潛心藝事。圖中畫家自題詩,并款署:“時在庚子深秋,石谿殘道人記寫。”鈐“石谿”“電住道人”白文印二方。畫面崇山層疊,古木叢生,近處茅屋數間,柴門半掩,遠方山泉高掛,樓閣巍峨。山石樹木用濃墨描寫,干墨皴擦,又以赭色勾染,焦墨點苔。髡殘是一位能詩書,善繪畫的多面手。他擅繪人物、花卉,尤其精于山水。他宗法黃公望、王蒙,繪畫基礎出于明代謝時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說:“若荊、關、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于前,謂余不可繼跡于后。”他學謝時臣,在直取其氣概渾宏的同時,變其絲理拘謹的毛病,學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畫法,同時敢于刻意翻新,“變其法以適意”,并以書法入畫,不做臨摹效顰,仰人鼻息的玩味的做法。黃賓虹以他的特點概括為“墜石枯藤,錐沙漏痕,能以書家之妙,通于畫法。”正是他這種重視用情感,用心血入畫,重視筆墨技巧的獨特運籌。一些被先人畫慣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畫中,卻別具一格,另有新貌,有著不同于他人手筆的特色。
二、蒼勁古健的山水畫風
髡殘的山水畫章法穩妥,繁復嚴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勝,而于平凡中見幽深;筆法渾厚,凝重、蒼勁、荒率;善用雄健的禿筆和渴墨,層層皴擦勾染,筆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滯,禿筆而不干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濃墨點苔,顯得山川深厚,草木華滋。他的作品以真實山水為粉本,具有“奧境奇辟,緬邈幽深、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
髡殘雖好學古人,但并非一味仿古,而是在學古的基礎上,自出機杼。他的畫,每每顯示出一種原創性,《松巖樓閣圖》軸,山坡用濕筆揮寫,筆墨流暢滋潤,山巒顯得渾厚,松林、樹木則用焦墨勾點。畫上方有長篇題識,其中論畫云:“董華亭(其昌)謂:‘畫和禪理共旨,不然禪須悟,非工力使然,故元人論品格,宋人論氣韻,品格可力學而至,氣韻非妙悟則未能也。”從這段話中,可知髡殘在提倡勤學的同時,也主張作畫須有“妙悟”,并非下死力就可得畫之神韻。
那么如何才能使繪畫達到“氣韻生動”的境界呢?在髡殘看來,師法造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關。如他的《江上垂釣圖》軸,圖下方作一老者,端坐于江邊柳下坡地,全神執竿垂釣,旁立一童作陪。江水奔流,江的彼岸,則是山壑縱橫,飛瀑流泉,山間云氣飛動,古剎隱約可見,景致宜人。畫樹錯落有致,姿態優美,筆力古健。畫水線條細潤流暢,氣色清淡,流動而透明。畫山多用干筆皴擦,墨色交融,有渾厚感。圖中自題曰:“大江之濱石壁之下,仰瞻高林,俯聽波濤,不唯蕩滌襟懷,實亦遺忘塵濁矣。”畫與題相得益彰,意趣非凡。髡殘在明末遺民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他的畫也為世人所矚目。當時著名的文人兼大鑒賞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殘的人品和畫學,在《讀畫錄》中為他寫小傳,謂:“人品筆墨俱高人一頭地……繪事高明,然輕不為人作。”在《蒼翠凌天圖》中,用濕筆淡墨勾勒出前景,干筆重墨勾勒出后景,是整個畫面能夠呈現出崇山峻嶺的層次感,渾厚的筆力勾勒出富有質感的畫面。山水畫講究所繪之景可游可居,若畫面只有山石樹木沒有流水就會顯得太沉重、無生氣,此幅畫作遠處山間加入一縷清泉,整體的景色也多了一抹靈氣。山泉凈澈而清冷,讓觀者讀此畫頓覺清爽,山泉是整幅畫的靈氣所在。再加上背后的云層,更顯得畫作輕盈,畫面中濃重墨色帶來的沉重感更加減半。
髡殘在明末遺民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他的畫也為世人所矚目。當時著名的文人兼大鑒賞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殘的人品和畫學,在《讀畫錄》中為他寫小傳,謂:“人品筆墨俱高人一頭地……繪事高明,然輕不為人作。”三百多年來,髡殘一直以其人品與畫品并重的高華之氣,影響著畫壇,成為畫家們心目中的豐碑。
作者簡介:谷伊秀(1994.10-),女,漢族,江蘇宿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國畫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