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怡如
摘要:為了培養學生合唱指揮的綜合能力,以及隨著合唱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合唱教學從傳統的“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基于教學理念的轉變相應的教學模式也在改變。本文就對交互式“線上線下”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模式的應用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交互式;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合唱與指揮;應用
一、課程教學方法中的應用
在教學前,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自由分組對需要學習的作品進行相關資料的查找,例如音樂風格、音樂地域等合唱曲譜的資料,以報告的形式在微信群或者云課堂平臺進行交流。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問題的分析能力,為合唱與指揮曲目的學習積累良好的人文素養,促進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教學中,以合唱的聲部為小組,首先組織學生利用在課前查找資料所完成的報告對合唱曲目的所想要表達的內容以及所需要配合的和聲以及對歌曲的處理方式進行討論和整合。同時利用教學輔助平臺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以大數據的形式對討論結果進行展現,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分析曲目,并且結合各個聲部的特點進行整體和音的編寫。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主要有學生自主對整個合唱作品的分析以及演唱實踐,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情感掌握有極大促進作用,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合唱編排的質量[1]。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能利用互聯網的廣大資源庫,借助多媒體資料對同一首曲目的不同版本進行分析,啟發學生在自主和聲編排中的靈感,以更豐富曲目的演唱。另外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教學中,教師還需要跳脫出教材內容的限制,利用互聯網尋找更多不同風格的合唱曲目引導學生進行合唱指揮中的和聲編排,激發學生在不同的曲目和聲編排中的興趣及靈感,培養學生編排及創作合唱曲目的潛力。
二、課程教學手段中的應用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手機智能化的發展,網絡的廣泛覆蓋使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突破了時間、空間和地點的限制。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搭建網絡學習平臺,例如“學習通”“云課堂”等學習平臺,組織學生在通過網絡實時的進行交流討論,隨時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或者是獲得的資料進行提問和交流,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將自己所擁有的資料或者課件進行上傳,對各類型的資源進行整合建立起完整的學習輔助資源庫。
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便捷優勢,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總結,錄制成10分鐘左右的微課供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使用,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課堂學習內容的整理與鞏固,提高學習質量和效果。針對學習中遇到的難題也可以用在線交流的方式與教師或者同學在云課堂平臺進行探討,及時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更好地提高合唱與指揮的專業素養。
另外目前使用的較為廣泛的交互式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還有微信公眾平臺的輔助方式,開通課程的微信公眾號,由教師指定的學生共同管理,定期分享與合唱與指揮相關的最新資訊或者實踐經驗和實踐成果,實現資源的共享[2]。
三、課程評價體系中的應用
對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主要是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曲目中的指定曲目的演唱考核,以更加開放的考核要求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更為全面的考察。傳統的考核體系中,考核內容為教學周期內所學習過的曲目進行合唱與指揮的表演,這使學生的目光僅僅集中在狹窄范圍內的幾個曲目中,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拓展。利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對學生的考核組成和考核內容進行豐富。
首先,對學生的網絡學習情況進行考核,根據學生在“學習通”“云課堂”或者微信群中所完成的合唱作品分析、所布置的網絡作業和曲目任務進行檢查并評判,得出線上學習成績。在實際的考核中要求個學習小組自選作品進行編排,對合唱曲目進行匯報,每個小組三首,要求曲目內容和風格各不相同,根據學生自主的風格把握和情感掌握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情況進行評判。最后的測評是以抽簽的方式隨機構成演唱組合要求各小組在50分鐘內完成一個曲目的合唱與指揮的表演編排,將小組完成度和個人表現力進行結合最終得出學生的考評成績。這樣的考評方式更加促進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綜上所述,隨著藝術領域的繁榮發展,合唱藝術也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合唱與指揮的人才培養也逐漸受到社會和各高校的重視。隨著教學理念的改變,創新的教學模式,以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評價體系為代表的教學模式逐漸廣泛應用與高校的合唱與指揮教學課堂中,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偉.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模式在合唱與指揮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歌唱藝術,2017(12):48-51.
[2]孫穎.交互式教學模式在"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音樂,2019(10):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