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悅
摘要:雕塑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又被視為空間的藝術,我們常常以“蒼勁”,“強勁的生命力”,“獨具感染力”等辭藻來形容它。因此我們說它們是建立在空間視覺感知上的藝術作品,缺少視覺觀看的環節就無法得到這種感觸,所以想探索雕塑的本質首先要從視覺感官上感受體驗。著名的格式塔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在他的《藝術與視知覺》中寫道:“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要求人們首先要記住:每一個視覺式樣都是一個力的式樣。正如一個活的有機體不可以用描述一個死的解剖體的方法去描述一樣,視覺經驗的本質也不能僅僅通過距離、大小、角度、尺寸、色彩的波長等去描述。這樣一些靜止的尺度,只能對外部‘刺激物(即外部物理世界送到眼睛中的信息)加以界定,至于知覺對象的生命——它的情感表現和意義——卻完全是通過我們所描述過的這種力的活動來確定的。”。[1]
關鍵詞:雕塑;線條;自然形態;表現形式
一、自然形態的概念
“自然”的概念寬泛至極,整個完整的宇宙都歸屬于自然的一部分,科學家認為在時間與空間存在的全部現象所組成的完整系統就是自然。大自然賦予人類創造力的靈感與啟發,這些創造力來自對生物,非生物,或者源于自然界事物再加以想象力和虛擬性的自我創造而產生的靈感。“自然形態”是在自然體系中所產生的客觀世界中固有的,并且不經人工處理所有可感知感知到的物體的現象和形體,泛指再自然法則下形成的各種可視或可觸摸的形態。設計與自然之間一直緊密相連,遠古人類創造的第一步就是從模仿自然開始的。通過從自然形態中選擇最美麗、靈動的形態或者是提取所需的某一部分,再通過反復的思考琢磨,將其提煉與概括,并將藝術家的精神內涵揉入其中,將形象或夸張或抽象又或者是簡化,從而使原始的自然形態和紋飾完美結合,以達到形神結合的藝術體現,這是設計智慧與自然形態的完美結合。
自然形態指自然法則下形成的各種可視或可觸摸的形態。它不隨人的意志改變而存在,如高山、樹木、瀑布、溪流、石頭等等。自然形態又可分為有機形態與無機形態。
有機形態是指可以再生的,有生長機能的形態,它給人舒暢、和諧、自然、古樸的感覺,但需要考慮形本身和外在力的相互關系才能合理存在;無機形態是指相對靜止,不具備生長機能的形態。自然形成,非人的意志可以控制結果的形稱“偶然形”,偶然形給人特殊,抒情的感覺,但有難以得到和流于輕率的缺點。非秩序性,且故意尋求表現某種情感特征的形稱為“不規則形”,不規則形給人活潑多樣、輕快而富有變化的感覺,但處理不當會導致混亂無章,七零八落的后果。[2]
二、自然形態與雕塑造型的關系
(一)啟發規則結構
通過觀察和感受自然環境的各種有機形態,我們可以從這些視覺上的形象中提煉出所需的形態,再以此為參考融入造型的雕塑。或者直接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有機形態,再加以雕琢修飾。例如意大利現代主義雕塑家福斯托·梅洛蒂(Fausto Melotti)的作品中頻頻出現動物、植物和星球等元素。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發掘,提煉出生動寫意的彎月的形態結構,從而完美地將作品的內涵傳達給觀眾。他的作品結構靈活,例如《 La Neve(1973)》中融入自然環境中的雪花,營造出一個顛覆而又平衡的空間,最終得到一件異想天開而又生動有趣的作品。他的作品明顯融入了許多自然環境中的元素,從大自然中提煉出豐富的自然元素,巧妙的融入到作品當中,并以此抒發自己作品想要傳達給觀眾的獨特感官體驗。
(二)啟發意識
人類對自然界了解甚少,如果人們想要正確認識自然并發現事物的真相,必須不斷地跟新觀念,整體的分析理解,再從中汲取所需的元素融入作品。融入自然形態元素的作品可以帶給觀眾全新的感覺,憑借對原有對自然界事物的認知再加以藝術家對該元素獨到的理解與融入作品中形成的全新的觀念可以使作品表現出強烈的沖擊力。
三、人與自然的統一
“天人合一”的觀念念對于中華民族的哲學尤其重要,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思想始終圍繞著人與自然、生活的渴望和對道德社會需求的實現兩者的統一。 自然界外的美與人類生活的發展,運動的節奏密切相關,內在的情感需求與統一的倫理節奏之間有著一定的一致性。
四、用雕塑線條塑造自然形態
線描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繪畫的一種表現手法,也是體現我們民族和審美文化以及情感表達的獨特載體,更是對于時間空間的一種深刻解讀。以線描為手法的繪畫表現形式由來已久,其獨有的藝術張力表達出獨特的審美意識,先前的藝術家以繁雜的自然形態為原型,從中發掘提煉出的繪畫語言符號,是一種抽象、概括的繪畫語言,是文化與藝術的結合,也表現了我們民族對于宇宙的認知、向往和解讀。
人類最古老的藝術語言莫過于線條,它的形態、形式和結構等元素的結合作為特征來表現事物,抽象性、概括性、直觀性是其特征。有的人把中國畫比喻成“點和線的協奏曲”。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完善,形成以線條作為創作手段的獨特創作形式,代表性地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家客觀對象的獨特藝術創作手法。
以線為主的造型與民族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以審美意識為主導,表現在藝術家的作品中的不再是定格時間的視覺上的真實,而是為觀眾精心籌措的一場震撼心靈的精神之旅。以線為主體是中國畫的主要表現手法之一,它是中國畫最重要的特征,更是中國畫的基礎。無論是傳統的國畫,還是在當代藝術創作中不斷發展的新理法,線造型的含義和性格既反映了中國人觀看事物的獨特眼光,更表明了中國繪畫藝術注重人的理性精神,注重人與事物之間的關系。對于具體的作品,表現線的形式,是根據移動視角的態度來觀察整個世界。這種主觀性,學術上稱為散點透視。因此,中國人看事物以主觀和客觀的統一的方法,同時兼顧了幾個不同的觀點及不同視角所觀察到的事物集合處理提煉后的表現,創作出使觀眾的視覺感官感到舒適和滿足的盛宴。
這種以平面表達空間造型的觀念源于中國傳統的空間形式,以及中國的哲學,再加以時間提煉、深化和概括至今,最終形成當下獨特的造型觀念。以線條表達事物的空間,是由線的粗細、長短、轉折和弧度等等因素體現,線的細微變化既可形成無數不同的表達,表現出中國畫對于自然形態獨特的表達。因此,自然形態與線的造型的融合表達不僅體現了寬容闊的造型傳達能力,同時升華了作品的主觀審美價值,超越自然繪畫形式,使作品的意志傳遞更加深刻。
線條于傳統雕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傳統雕塑的一個顯著特色即突出表現了線條的特點,例如以柔和的線條傳達靈動的美感,又或者以厚重的線條來表現堅毅和滄桑。中國傳統雕塑更注重寫意,對寫實性沒有過多地注重,更多是通過寫意手段表達神韻與情緒。西夏時期的雕塑雖然簡單明了,但用粗獷的線條表現出人物的面貌神態,以此表現出西夏人的精神內涵。將自然形態以線條的形式概括,并且融入雕塑的概念在西夏時期就已經存在。
如何找到雕塑中自然形態的表現形式,激發靈感以選擇不同的視角,并尋求獨特的精神見解來追求創新的藝術形式。在歷史長河中,眾多成功的畫家借助各種自然形態的特征表現,以此傳達藝術家的哲學思考和個人的情感情緒。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將不同的自然形態展示于觀眾。自然形態造型的另一方面,是尋找表現非常規形態下的造型,并賦予其生命意義和思考過程,再傳達獨特的審美思考,營造獨特的視覺敘述感受,來充分反映其社會的功能和影響社會價值的作用。所以,如何將自然形態帶入自身的藝術語言來表現形態,而又具有美學特征和學術個性,并成功融入藝術家自身所要融入的精神內涵,是優秀作品所必備的屬性。只有這樣,才能將藝術家賦予作品的精神內涵通過對自然事物的形象特征規律所表現,并將這含義有力的輸出給觀眾,讓作品的表現和表達既洶涌澎湃又細致入微,從而形成獨特的藝術張力。
參考文獻:
[1][美]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9.
[2]百度百科“自然形態”詞條[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7%AA%E7%84%B6%E5%BD%A2%E6%80%81.2018-8-13(20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