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的傳播令少數民族與世界舞蹈藝術的交流溝通成為可能,舞蹈沒有語言障礙,在宣泄情緒中抒發個人的思想情感,以獨特的美感實現中國少數民族舞蹈的傳播和交流,在不同的舞蹈形態中,展現文化的獨特魅力,并且實現各國間的相敬與交融。“一帶一路”給藝術傳播和文化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路,本文分析了在“一帶一路”視角下,少數民族舞蹈的傳播交流策略,并通過舞蹈藝術實現民心相融、文化交融。
關鍵詞:一帶一路視角;少數民族舞蹈;傳播交流;策略分析
一、研究背景
在當代時代背景下,中國的經濟發展,周邊國家與中國的交流溝通日益頻繁,周邊多國都有與中國加強合作的意愿,與此同時,中國的發展也需要其他國家的交流和支撐,因此加強雙邊交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更是大勢所趨。“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提出的全球化發展新模式,其以古代絲綢之路為路線,依靠中國既有的區域合作平臺,積極拓展與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的交流合作,打造政治、經濟、文化命運共同體,實現全球化的經濟增長、開展新型的地區合作。
二、中國民族舞蹈文化的發展歷程
民族舞蹈是人類用身體和形態動作表現社會生活和民族歷史的文化現象,從史前文明時期開始,人類的祖先就有“手舞足蹈”表達內心想法的表達,在隨后的原始舞蹈、宮廷舞蹈等祭祀性質和功能性的舞蹈,逐漸發展形成了民間舞蹈。中國最廣泛的民族舞蹈是漢族舞蹈,但是少數民族舞蹈相比漢族舞蹈,更加具有地域風味。
少數民族的舞蹈來自生活,在其中蘊含著少數民族的淳樸自然的情感特征。即使在史書中,關于少數民族的記載很少,加上一些民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更是讓少數民族的舞蹈成為展現自身文化風俗和民族習慣的載體。雖然中國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不多,但是居住面積非常廣闊,一些在高原、草原上生活的少數民族,其民族特色也能從舞蹈中表現出來,以北方的游牧民族,舞蹈中多是游牧生活的表現,節奏激烈,而南方的農業區少數民族,其民族舞蹈多以表現采茶生活為主,動作柔和,但是在民族融合或者社會演進過程中,部分民族的民族舞蹈也出現了一定的融合現象,如與傣族居住相鄰的景頗族、德昂族,也有條象腳鼓舞的習俗。
三、“一帶一路”對少數民族舞蹈的交流傳播影響
(一)提升中國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影響力
根據“一帶一路”路線分析,五條絲路新線的沿線城市,很多都是少數民族的聚居省市,因此也更容易進行民族舞蹈的傳播。以青海為例,青海有藏族、土族、撒拉族等多民族,這個多省份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文化融合之下,諸多精彩紛呈的民族舞蹈應運而生,絢麗的民族歌舞和艷麗的民族服飾,都成為青海少數民族文化的絕佳載體。“一帶一路”能成為少數民族舞蹈的交流載體,通過我國舞蹈藝術家與其他國家的舞蹈藝術專家學者的交流溝通,在形體享受中進行藝術的碰撞,在無形中能實現少數民族舞蹈的對外傳播,提升中國傳統舞蹈的文化影響力。
(二)為世界舞蹈藝術發展帶來新思路
世界舞蹈的分類為主流舞蹈和世界民族舞蹈,其通過是否具有明確的地域差異和由誰開發來劃定標準,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就是世界民族舞蹈的一種,并且以鮮明的地域特色區分民族特點,展現這個民族的一脈相承的民族血液。中國少數民族舞蹈眾多,并且有很多種不同的形態,在“一帶一路”視角下進行文化傳播,能把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舞蹈帶出國門,被世界上更多的舞蹈藝術工作者認識到,并且從中汲取舞蹈藝術的“特有基因”,不斷豐富世界舞蹈藝術,并且為世界舞蹈藝術注入新活力,為舞蹈藝術的發展帶來新思路。
四、“一帶一路”視角下中國少數民族舞蹈的傳播交流策略分析
中國少數民族舞蹈中展現了一個民族文化的特色,其中蘊含著民族文化的內里,因此相關工作者也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特色,并且根據民族舞蹈的特點不同,因地制宜展現民族風貌。以蒙古族的舞蹈為例,舞蹈中的動作多以昂頭、挺胸的姿態為主,這是因為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人民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姿態習慣,并且也展現了蒙古族的民族風貌。此外,還要實現民族舞蹈文化的全新表達,除了豐富多彩的舞蹈姿勢動作以外,民族服飾也能成為傳播和交流的媒介,因此在進行民族傳統舞蹈的傳播的時候,也可以向外國友人介紹民族的風俗特色服飾,實現對民族文化的親身經歷,如此一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印象也更深刻。
五、結語
總而言之,“一帶一路”進程中實現了中國舞蹈文化和沿線國家舞蹈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在“一帶一路”視角下,中國少數民族舞蹈的傳播和交流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并且不斷貫徹文化自信方針,在實現文化交流、經濟交流的過程中,實現中國少數民族傳統舞蹈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參考文獻:
[1]吳玉偉.文化傳承視野下少數民族舞蹈的演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2]戴欽,帥曉軍.“一帶一路”背景下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策略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12):218-221.
作者簡介:王歡,桂林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