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之中使用微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現狀,對微課程的使用和課堂模式的轉換進行了研究。以期能夠增加學生在項目設計上的實踐經驗,切實完成課程教學目標。
關鍵詞: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微課程教學;教學模式研究
一、微課程的定義
微課程就是能夠在碎片化的時間內進行自主學習的小型音頻或視頻,其都是微課的一部分。早期的微課大多是時間不超過十分鐘的微型視頻,能夠激發學生利用散碎時間單獨學習重難點知識。當前微課已經能夠利用視頻音頻和一系列多媒體平臺,將時間大多控制在七分鐘到十分鐘,從而讓學生能夠集中的學習單一一個重難知識點。當前微課在廣大高校已經成為一種較為受歡迎的新型教學方法[1]。
二、微課程在高職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模式中的研究
微課今年以來已經在很多的高校專業之中大量的開始實施,特別是其作為翻轉課堂的核心能夠更大程度上獲得學生們的認可。以微課慕課為主的翻轉課堂是一個學生選擇教師的過程,特別是在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之中,更多的教學精力偏重于實踐過程,微課能夠很好地平衡學生在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培養其實踐能力。微課不會受到時間的限制,讓學生能夠從時間和空間之中解放出來,不但能夠作用于新知識的接納,還能作為課后復習的重點,同時也能夠接收到教師的實踐經驗,更加能夠打破傳統的環境藝術設計模式。
(一)教學內容明確多樣
以微課為核心的翻轉課堂在高職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之中能夠重點地體現出來,學生能夠通過利用微課慕課對知識點進行預習和復習,從而讓知識點能夠更為掌握的更加明確和現實。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用手機將教學片段錄制下來,或者將一邊講解PPT一邊進行錄屏都是不錯的選擇。在微課之中的視頻是最為重要的課程載體,通過一系列成體系的微小視頻制作完成后上傳至網絡讓學生們能夠進行保存與隨時復習。微課之中每一個視頻的教學內容都能夠極為有針對性,學生們可以隨時調閱,另一方面也能夠保持其連貫性,內容明確又方法多種多樣,能夠豐富學生對于教學知識的需求[2]。
(二)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高職教育之中一直是一個大的難題,但是可以利用讓學生們參與到一個共同的設計項目之中從而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微課的出現使得這些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不用去網絡或者課本之中去綜述一些觀點或知識,而是能夠在設計之中隨時接受經驗教學,教師的講解結合了一些工程實例,從而讓內容清晰且充滿重點,尤其是學生在合作項目的時候,最能夠理解教師講解之中的精華所在。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微課視頻,逐漸掌握在一個實際項目之中的分工合作以及項目設計重點,從一開始就讓學生意識到這是對他們今后生存技能的培養,從而讓學生能夠充分調動自己的生存欲望,讓生存的力量轉化為自主學習的信念與能力。微課并不能完全算作是一種教學,而是一種能夠隨時讓學生們使用的教學工具,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在走出社會之后也能夠從微課之中吸取經驗和知識,逐步養成獨立思考與設計的能力。
(三)更有效利用課堂時間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項需要反復練習來獲取經驗與能力的學科專業,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實踐體系之中并沒有辦法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微課慕課之下的翻轉課堂主要能夠應用于學生在課堂之外不斷地汲取重要的知識,解放了課堂之中的反復講解所浪費的時間,讓教師能夠更加有效率的利用課堂時間引導學生如何思考設計理念,同時反復強化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的重點把握,以及對于學生設計思路的引導和疏通。設計專業之中思路的培養還是更多地需要依賴于學生與教師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特別是對于學生設計過程之中所面臨的特殊問題,讓教師能夠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更深層次的加深學生對于設計本身的藝術感知。而對于知識點的熟悉與反復練習揣摩都應當放在課后的零散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知識點的匱乏情況選擇性的進行強化。
(四)完善教學評價模式
設計專業終歸是要用設計作品來說話,傳統的以考試分數評級的考核方式未免太過主觀,需要從以量取勝的評價方式到以質量說話的考核。在面對一件設計作品時,能夠讓學生也參與進來,小組互評等方式來綜合評價一件設計作品。所以在微課之中還要加入一些評價方面的課程,一方面能夠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另一方面讓學生也能夠從他人的作品之中汲取優點。用改變考核模式的方法顛覆學生對傳統設計教學的固有思想。
三、結語
微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面對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微課能夠讓學生在設計學習過程中靈活的利用時間復習知識點,也能夠讓學生隨時汲取教師及項目實戰中的寶貴經驗,在更為有效率的課堂上與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從而能夠使學生獲得更有深度的設計實踐經驗,也得到更為客觀的評價。
參考文獻:
[1]劉小斌.探析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微課程教學模式[J].才智,2018(34):35.
[2]張秋實.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景觀)專業園林綠化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9):219.
作者簡介:范文婧,長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