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顯碩 付 佳 韓立霞
鄉土教材是指在學科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的范圍內,結合學校所在地方的實際和特點而編寫的教材,如鄉土文學、鄉土歷史、鄉土地理等教材。鄉土教材通常由學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組織人員編寫,內容主要是本鄉本土的地理環境、文物史料、生產狀況、文化設施、物產交通、內外貿易以及工農業發展的新成就等。2017年以來,河北大學出版社根據時代變化,積極策劃開發了“高陽鄉土系列圖書”“雄縣鄉土文化系列圖書”“吳橋鄉土文化系列圖書”等縣域鄉土教材,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筆者將結合這幾套鄉土教材,談一談縣域鄉土教材的開發與維護。
鄉土教材從其使用范圍上來講,有在全省使用的,也有在一個地級市范圍或者一個縣甚至一所學校內使用的。從規模效益上講,當然是開發省一級或者市一級使用的鄉土教材比較合適,但是其開發難度也比較大,不僅要協調眾多的政府部門,投入巨大,在編寫上也會有諸多困難,難以在短時間內成形。所以河北大學出版社把目光聚焦到了縣域鄉土教材的開發上。在縣域的選擇上,出版社也確定了幾條原則,如該縣目前沒有正在使用的鄉土教材,而且相關部門也有弘揚當地鄉土文化的意愿;該縣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或者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便于教材的編寫;當地有一批致力于鄉土文化傳播的教師和文化學者,能夠參與到教材的編寫當中;能夠取得當地新華書店的支持和配合;離出版社所在地較近,便于溝通;等等。根據這些條件,出版社篩選出高陽縣作為首個開發目標。高陽地處冀中平原,是千年古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而且與出版社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出版社聯合該縣新華書店,與高陽縣委宣傳部和高陽縣教育局積極溝通,成功開發了“高陽鄉土文化系列圖書”。
對于鄉土教材編者的選擇,出版社也進行了慎重考慮。在與相關政府部門的溝通中,有部門建議出版社邀請著名的文化學者擔任叢書總主編。這固然能夠提高叢書的知名度和文化高度,但是也存在著重大缺陷。如果著名文化學者不是當地人,必然對當地的鄉土文化缺乏了解,難免會出現其倡導的理念與實際鄉土文化相錯位的問題。這種情況是出版社在實際出版過程中遇到過的問題。所以,出版社確定了四個原則:首先,編委會主任由教育部門或宣傳部門的領導擔任,便于協調工作;其次,主編由當地著名文化學者擔任,統領編寫全局;再次,各分冊實行主編負責制,確保編寫質量和進度;最后,參與編寫人員一定要有一線教師參與或者擔任更重要的角色,以確保所編寫的教材適合一線教學需求。最終,“高陽鄉土系列圖書”的主編確定為高陽本地的作協主席、著名文化學者史克己先生;“雄縣鄉土文化系列圖書”的總負責人是該縣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當地著名文化學者周振成先生。編委中都有一線教師,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鄉土教材的編寫質量。
在教材編寫委員會成立以后,就要召開編寫會議,確定編寫方向和編寫原則。在這個環節當中,出版社一定要提前介入,在編寫會上與作者充分溝通,從出版的角度提出一些規范和建議,避免編寫走彎路,做無用功。譬如,在雄縣鄉土文化系列圖書的多次編寫會上,根據該套書是雄安新區第一套鄉土文化教材以及該縣的文化特點,我們幫助作者確立了“地名文化”“民間故事”“雄縣古詩”等5個編寫方向。在編寫原則上,我們提出了十多條編寫注意事項,包括:圖書編寫要堅持正確的導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是編寫鄉土教材,但鄉土文化中的糟粕絕不能進入書中;根據不同學齡段的學生特點確定圖書的規模和語言風格,并做到圖文并茂;盡量回避涉及重大選題備案的內容,以保證出版進度;確保編寫過程中的文字和圖片不侵犯他人的著作權;等等。出版社參與確立出版方向和原則,有力地保證了圖書的編寫質量和進度。
稿件經作者編寫完成交到出版社后,就進入了編輯加工的過程。編輯參與了前期的策劃,因此對稿件內容一般都不陌生,加工起來相對駕輕就熟。但是由于這些鄉土教材的讀者主要是青少年,所以在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上,更要嚴格審讀,精益求精。出版社要求編輯對每一個歷史史實都要認真核查,對地域方言所對應的詞句要與作者反復確認。為了保證質量,除通常的三審三校外,出版社還另外增加了叢書整體審讀和兩個校次。由于整套鄉土教材都是圍繞一個縣域的相關文化展開的,難免存在一些交叉重復的地方,叢書整體審讀有效地解決了內容重復和同一事物、人物介紹不一致的問題。
鄉土教材出版后,只有更好地使用和長久地使用,才能更大地發揮它在傳承鄉土文化和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為了能讓廣大教師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編寫的精神,更好地講授鄉土文化課,出版社聯合雄縣相關部門和編寫隊伍,組織了教材使用培訓會。與會的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介紹了相關課程的設置、教材重點內容的把握以及課后實踐活動的組織等內容,使更多的教師能夠把握好和用好鄉土教材。另外,為了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雄縣和吳橋等地還開展了圍繞鄉土教材的講故事比賽和繪畫比賽等活動,提升了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知度,擴大了鄉土教材在社會中的影響。
出版社開發的幾套鄉土教材對相關的每一個縣來說都是一件文化大事,也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但廣大青少年通過相關鄉土教材了解了家鄉,提升了熱愛家鄉和建設家鄉的熱情,增強了文化認同感,就連廣大成年人也通過這些圖書重新認識和了解了家鄉,增強了整個縣域的凝聚力。但是,目前縣域鄉土教材的開發仍然面臨這些問題。首先,縣域鄉土教材的編寫以當地文化學者和一線教師為主,雖然他們熟悉當地文化,但往往水平有限,站位不高,視野不夠開闊,導致稿件質量參差不齊,教材質量仍需進一步提升。其次,縣域鄉土教材使用的不穩定性仍然存在。由于不屬于國家規定的義務教材序列,其使用受當地政策變動或者相關部門領導變動的影響比較大。由于不能達到長期穩定使用的預期,出版社在教材后期維護和開發上就存在一定難度,仍需加大推廣力度。再次,目前出版社開發的幾套鄉土教材還都停留在紙質書的形態,如何在后期依托紙質教材提供多媒體的服務,開發其附加價值,以廣大青少年更加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仍需大力去開拓新的途徑。
注釋:
①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