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遼寧廣告職業學院,遼寧沈陽 110100)
民俗,指的是居住在不同地方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下,經歷過很長的時間漸漸形成,并且逐漸發展以傳承下去,在社會文化傳承中約定俗成的社會習慣,是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主要涵蓋了飲食、服飾、生產、交通、村落等等方面的民間習慣,具有特別強的集體性質。而對于民俗旅游來說,則具有很高的參與性,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并且拓寬人們的文化視野。
(1)民俗資源是通過旅游開發的形式表現出自身的經濟價值,進而激發人們對于民俗資源的開發以及保護。在最近的幾年當中,我國逐漸涌現了一批民俗村或者民俗城等。從這里可以看出,當今社會民俗文化已經重新被社會所認識,并且也已經得到了社會的重視,在這種大環境下,有許許多多的民俗文化被挖掘,并且得到了很好的開發以及保護。
(2)可以實現民俗文化的傳承以及傳播。在當前階段,我國經濟實力得到了增強,并且綜合國力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尤其是在信息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已經與國際接軌。尤其是在昆曲以及古琴兩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以后,傳統的民俗旅游開始覺醒,也逐漸的認識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對于傳統民俗文化的開發中,也拯救了許許多多的民俗文化。人們在對于傳統的民俗文化進行贊嘆的同時,也需要注意傳統民俗文化的內在價值,在經濟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發現的今天,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
(3)進一步豐富了旅游活動的內容,可以直接獲得經濟效益。大多數的旅游目的地多是靜態的景物,往往沒有動態的景物作為陪襯,在這種情況下,缺乏活力。然而對于傳統的民俗文化來說,則是豐富多彩的。從民間歌謠到節日慶典,都為民俗旅游增加了很多的亮點。在近幾年,國內也相繼推出了很多的民俗景點,也極大的帶動了經濟發展。
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思想觀念上的變化,民俗旅游業在近幾年逐漸興盛了起來,我們國家擁有56個少數民族,在歷史的發展中,各個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同的民俗以及民風。在以前,人們往往以為民族的一些傳統文化是一種落后的文化,隨著時間的發展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逐步轉變,人們逐漸地認識到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是歷史留下的寶貴財富,在對待這些傳統文化時,需要懷揣著崇拜以及求知的心態去面對這些民俗文化以及歷史。因此,有許許多多的人都踏上了探尋民俗文化的路,民俗旅游業漸漸興盛。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旅游部門已經在發展民俗文化旅游,鼓勵大家進行民俗文化旅游,并且,在開展民俗旅游的過程中,也設立了很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因為存在這些寶貴的歷史,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才得以被見證,并且正在延續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民俗旅游從剛剛開始到今天,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旅游規模,在眾多的民俗旅游中,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屬傣族的潑水節以及蒙古族的那達慕等,這些傳統的民俗節日,運用當地的民俗旅游資源對于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思想觀念的轉變,我國的民俗旅游已經逐漸地成為了旅游業的一種主流形式,與此同時,也使得這些地區運用當地的旅游資源來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不過,也正是由于民俗旅游對于當地經濟的巨大推力,導致了許多的地區紛紛效仿,在這種民俗旅游盲目擴張的前提下,導致了國內的市場失衡,導致民俗旅游失去了吸引力,民俗旅游無法再有之前的興盛。
在我國的一部分地區中,所開展的民俗旅游都已經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同質化的情況。然而,導致當地的民俗旅游出現這種情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經濟利益的誘惑,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人員由于過度重視經濟利益,將其他地區的資源開發模式運用到本地,同時,將傳統的民俗文化摒棄,但是因為從外地所效仿的資源開發模式與本地的歷史條件不符,進而讓往來的游客大失所望,直接影響了當地民俗旅游在旅游業的口碑,導致民俗旅游不景氣。
在民俗旅游開發與保護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上面所提到的商業化以及同質化現象嚴重,還存在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制約著民俗旅游的發展,即人造民俗文化的情況特別多。
在一些地區內,存在一部分的旅游開發人員為了滿足游客的求知欲,將傳統的民族節日提前或者進行延期,更有甚者,將民俗活動隨意開放。不僅僅如此,還有人為的干預一些民俗活動的環節,對于民俗活動中的一些內容進行有意的刪減或者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就存在一些民俗活動被篡改的現象,長期下去,甚至會將當地的傳統民俗文化進行扭曲。
根據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西方的一些游客到中國參加民俗文化旅游,有許多人就是為了參觀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進而加深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然而當前所進行的民俗旅游,卻嚴重忽略了這一方面,沒有將當地的建設以及景觀建設作為重點,僅僅是以娛樂節目的形式進行開放,吸引游客。當時的民俗旅游開發者也未對當地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的開發,長期以往,就無法吸引游客的眼光,造成游客資源的流失,直接影響了當時民俗旅游的發展。
在近幾年中,民俗旅游產品的供給端已經出現了激烈競爭的態勢,因而民俗旅游的開發也逐漸的成為了一種風險投資。目前,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以及保護工作是當前的重點。因此就需要加強國家立法,使得地方政府在保護民俗旅游時有法可依。另外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確定民俗文化的具體內容,設置相關的措施來保護民俗文化。
根據最近幾年的民俗旅游發展情況來看,國家的相關部門有必要采取法律手段來進行約束,以此來保護民俗旅游的發展。在當前階段,需要對于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不斷地完善,以法律作為根本性的依據,政府作為監督管理者,積極地倡導民俗旅游的正確開發以及保護。例如,可以不定期的對于當地的民俗旅游文化進行檢查,其中,就涵蓋了民族建筑、民俗活動、民族特色餐飲等等。如果發現對其進行惡意的更改,需要及時有效地對其行為進行制止,并且批評教育,正確地引導當地居民來正確保護當地的民俗旅游資源,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民俗文化歷史性。
在民俗文化活動中,大多數的民俗文化活動已經失去了真實性,并且這種現場普遍的存在于民俗旅游中,然而,造成民俗文化活動失去真實性的原因主要在于民俗旅游開發者的盲目開發以及對經濟利益過度索求。在民俗旅游的開發中,一些旅游資源的開發人員,往往會把其他旅游地區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動引入到當地的民俗文化活動中,進而對于當地的民族文化活動造成沖擊,制約了當地民俗文化的發展。除此之外,開發者沒有對于本土文化進行深入地挖掘,進而使得當地文化的內涵無法真正的顯現出來,無法真實地打動游客。因此,對于當地的政府部門來說,在進行民俗旅游開發時,需要先了解當地的民俗特色文化,之后進行當地歷史文化的宣揚教育,使得當地民俗文化活動的形態以及對應的表現形式更加符合當地的歷史,進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現民俗文化失去真實性的情況。
對于民俗旅游的開發,主要是通過民俗旅游的形式來推動民俗文化的傳承以及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還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對于當地民俗旅游的開發者來說,也大都以經濟利益為主,而不會重視民俗文化的傳承以及發展。所以,在對于民俗旅游進行開發時,對于當地的政府部門來說,必須要重視民俗旅游開發的最終目的,同時,對于開發者正在進行的民俗文化開發以及資源的保護工作作出相關指示。對于已經初具規模并且不符合開發標準的需要進行整改,只有這樣,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民俗旅游的正常發展。
根據上面文章中所描述,民俗旅游其實就是一種當地文化旅游形式。民俗旅游是以當地的傳統文化作為基礎點,把傳統的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結合,進而打造出的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民俗旅游的開發,不僅僅可以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所以,在民俗旅游項目中,需要建立民族文化的核心,在此核心基礎上開展民俗旅游工作,推動當地經濟生態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