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靜澤
(山東大學,山東濟南 250100)
民俗學者柳田國男把“祭”分為祭祀和祭禮。柳田認為,祭祀是由做佛事的人和掌管祭祀的神官等進行的宗教行為,而與祭祀沒有直接關系的普通人也可以參與的是祭禮。今日的“祭”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以神社供奉的神靈為中心的、具有宗教性質、融合傳統文化元素的、最原始形式的祭祀,另一種是與神社無關的、可以進行各種世俗活動的、娛樂性觀賞性極強的祭禮。柳田認為,“祭禮”是“可以看見的祭”。如今,城市里的“祭”以集體游行、熱鬧非凡的祭禮為主。大城市里的傳統祭祀,也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不斷增添新的時代元素。今天聽到“祭”這個字,腦海中浮現的一定是五彩繽紛的神轎、各式各樣的屋臺,或許耳畔還會響起笛、鼓、太鼓、三味線的伴奏和高亢嘹亮的號子聲。今日的“祭”表現形式多樣,作為觀光活動和商業街的PR舉辦的情況也很多。“祭”逐漸脫離了原始的祭祀模式。
關于這個變化,柳田等人作出了先驅性的研究分析,但遺憾的是,柳田等人并沒有解釋發生這樣的變化的原因。因此,本文就日本的“祭祀”,將從經濟、宗教和社會等方面分析其變遷的原因。首先,為了通過祭祀來吸引觀光客,從而擴大地區消費,推動經濟增長,人們設置了豪華的屋臺,整備游行隊伍以豐富祭祀形式。其次,由于現代人與神的關系逐漸淡薄,祭祀逐漸世俗化,面向一般市民開展活動。最后,為了滿足被時間空間拆散的現代人接近彼此的需要,出現了以“YOSAKOI祭”為代表的現代性與開放性并存的新的祭祀形式。
首先,因為祭祀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為了使祭祀能夠吸引更多的觀光客,人們花了很多功夫去研究如何增添祭祀的趣味性與觀賞性,這賦予了祭祀觀光活動的性質。最初祭祀的主要行程是,神官等相關人員閉居在神社、寺院里勤行或祈禱。高潮部分也只不過是當地一部分男性以酒食供奉神佛,侍坐于御前而已。可以說當時的祭祀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不具有經濟性質。之后,由于祭祀參與人員條件的放寬,當地的女子孩童也被允許參加祭祀供奉神靈,祭祀的單一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不斷增加的參觀者的需要了。這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祭祀形式的更改。到了江戶時代,已經出現了神轎、山車的隊伍、獅子舞、煙花大會等現在為人熟知的祭禮活動。參加祭祀的人們也會購買商品以增加樂趣。而隨著祭祀的開展,以及越來越多的人的參與,人們發現祭祀之日時商店的收入比往常多得多,人們意識到了祭祀的經濟價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敗戰后,以經濟復興、地區振興為目的,日本各地舉行了慶祝“新生”的新興活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以吸引游客,撫慰市民心靈為目的的平冢市七夕節等新興祭禮。此外,以京都的祇園祭為代表的傳統的祭祀,也明顯可以看出其運營政策的改變:更加重視觀光客。據山田浩之介紹,祇園祭從這個時期(昭和20年開始約10年間),將山車的巡游路從之前狹窄的街道改為大馬路,設有收費的觀覽席。將每隔7天進行的2個隊伍統一,為游客謀求便利。而這種以游客為中心的祭祀,正如柳田國男所說的那樣,祭禮化程度增強了。
以給地區帶來較高經濟收益為目標,人們創立了將祭祀活動與飲食、住宿、其他體驗型觀光聯系起來的新的經濟戰略。現在,還制定了租借服裝、組織舞蹈練習、與當地居民一起跳舞的新企劃。這使得祭祀更加具有活動性與參與性。如今如果沒有曳山、行燈、稚童舞、化裝隊伍、民謠民舞、大盤持者、奉納相撲等多姿多彩的表演,便很難感受到祭祀的氛圍,參加人數也會減少。人們通過增添祭祀的觀賞性和娛樂性,以發揮祭祀的經濟價值,而祭祀也因此脫離本來模式,逐步轉變為祭禮。
由于人與神佛的關系逐漸淡薄,基于神佛舉行的祭祀活動越來越少,祭祀活動趨于平民化。祭祀和祭禮的根本區別是神的有無。祭祀的基本形式是迎接神、款待神、送走神。祭祀者的意識中心有神,神是主角。與此相對,在祭禮上,主辦者意識到的不是神,而是聚集在此活動中的客人。主辦者關心的是有多少客人聚集在這里,以及客戶對活動是否感到滿意等問題。
在古代以神為對象的祭祀中,神官們必須向神靈獻上貢品,奏上祝詞,讓神高興,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獲得神德(神賦予人力量)。6世紀以后,佛教傳入日本,在經歷神佛習合(神佛文化的折中調和)后,神社不僅供奉神靈,還供奉佛祖。但是,到了明治時期,明治天皇頒布了“神佛分離令”,長期以來根據神佛習合舉行的祭祀活動,隨著法令的頒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政府高舉“國家神道”旗幟,割裂佛教和神道。佛教儀式自不必說,就連供奉神佛兩者的祭祀活動都因這個政策而消亡了。到了昭和時代,日本以“國家神道”的名義,鼓勵日本將士將生死置之度外,積極發動對外戰爭。基于戰爭的反省,戰后,神道和國家的聯系也被切斷了。憲法規定政教分離,“國家及其機關部門不得支持任何宗教教育,不得開展任何宗教活動”。由此宗教和日本人的聯系更加薄弱了。可以說,在現代的生活中,一部分人與神佛的聯系,已經斷絕了。
祭祀活動的對象,也由神佛擴大到了“當事者”和觀眾。松平誠指出,神明逐漸從現代祭祀的內容中脫落,祭祀逐漸發展為以人類為對象的祭禮。在市民們的委托下進行的祭祀活動不斷增加,便是最好的證明。入學、畢業、就職等與人生重要階段相關的報告節、祈求妻子安全、生意興隆、安產、病愈、消災相關的祈愿祭等新由來的祭祀也出現了。而當祭祀以人為對象進行時就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了。例如,一直不被允許抬神轎的女性和孩子,最近也被允許參與抬神轎活動,出現了女神轎和孩子神轎兩個新名詞。現代的祭祀已經不僅僅是供奉神佛的儀式了,民俗的信仰活動和祈禱也被考慮進來。
為了滿足被時間空間分離的現代人接近彼此的需要,出現了以開放性和靈活性為特征的新的祭祀。從地緣社會開始祭祀就被作為某個地區共同生活的象征。而到了二十世紀,地緣關系近乎斷絕了。松平誠指出,現代的城市生活失去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也是通過地緣關系連接的彼此。但是人們的內心依然希望能彼此親近融洽相處。松平誠認為,想要與他人合力、團結一致的共同思想并沒有被遺忘。而被分割為零散集體的孤獨的現代人,追求共同思想的情感會更加強烈。于是,人們想起了被認為是過去共同生活象征的祭祀。
第一次石油危機后,日本經濟處于過渡期,這也是抑制經濟過快增長,改正日本企業各種不良現象,重新審視人際關系,從物質金錢至上社會向心靈人格至上社會轉變的時期。在這種風潮下,祭祀也迎來了革新。而代表性的祭祀便是“YOSAKOI祭”。以高知的“YOSAKOI祭”為起點,“YOSAKOI祭”之熱波及全國,成為日本代表性的活動之一。只要遵守幾條基本規則,就可以組織隊伍參與祭祀活動: 參加人數(每隊150人以下)、編舞(持鳴器前進)、編曲(“YOSAKOI”風的短句)、屋臺(一臺)。此外,不論男女老少,游客還是當地居民,都可以加入隊伍,愉快地參與游行。
平日里即使是鄰里之間,也會因為沒有共同話題而保持一定距離。而祭祀之日,祭祀活動可以為人們提供共同的話題。此外,祭祀活動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一起準備祭祀、一起進行祭祀的相處機會和一起努力使祭祀成功的共同目的。祭祀增加了市民之間對話的機會,也推動了共同的價值觀的形成。總之,通過豐富祭祀形式,可以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與最初形式單一的祭祀相比,祭禮更能改善人際關系。作為人際關系潤滑劑的祭禮,已經成為日本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本文所述內容總結如下:“祭”分為兩種,一種是祭祀,一種是祭禮。從古至今,祭祀形式不斷變更,逐漸演變成祭禮,本文考察了從祭祀向祭禮轉變的原因。由于祭祀與經濟、宗教、社會的關聯性的變化,祭祀逐漸脫離原本形式,成為了祭禮。通過多方面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祭祀變化的原因。但是,本文所提及的主要是城市祭祀的演變,沒有涉及到農村的祭祀活動。今后還要調查農村祭祀的現狀和歷史,探討其變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