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凱
(寶雞文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陜西寶雞 721013)
根據高中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特點和學業發展的需求,高中英語課程強調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綜合培養,并且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時還幫助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多元文化意識,形成開放包容的態度,發展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鑒賞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并對信息進行有效加工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培養學生一項重要的閱讀技能。信息加工是將獲取的原始的信息按照需要進行處理,使其成為學生需要的信息,便于學生理解本文內容。換言之,將無系統的信息轉化為系統的信息。對于信息加工,很多專家開展了研究。何先友等探討了優等生與后進生在文本信息激活和整合上的不同表明優等生可以將激活的信息加以整合,而后進生缺乏這方面的能力。束定芳和莊智象闡釋了閱讀是一種多種因素、多向交流與反應的復雜解碼過程。陳穎華認為新課標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和語感,特別是培養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他們從宏觀角度上認為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來設計閱讀教學任務,在學生的理解閱讀文本方面提供輔佐,幫助學生掌握信息加工的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針對具體的閱讀文本中的信息有效加工提取的問題,從字面理解、推論理解、品鑒理解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提供借鑒與啟示。
閱讀理解的過程是一個比較復雜的信息整合、加工和處理的系統過程。閱讀分為淺層閱讀和深層閱讀。淺層閱讀指讀者能夠解讀文本直接陳述的重要信息,深層閱讀指的是讀者理解隱藏在表面文字之下的深層含義和觀點思想,理解文章的目的、內涵、推斷等。但是學生對于深層閱讀題型的得分不是很高,對于這些隱藏在文字之下的深層含義理解不到位。
閱讀理解的過程是解碼獲取信息的過程,也是讀者主動接受和吸收新信息的過程。人們在閱讀時要通過處理文字符號掌握意義,這就要求讀者對所接受的信息不斷進行加工處理,進行綜合的語言信息和邏輯分析。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中發生了信息解碼錯誤,就會影響讀者對于信息的二次編碼,也就會影響讀者處理文字信息和掌握意義,從而導致提取信息困難,理解不到位。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如果信息提取困難,勢必影響課堂整體的流暢度和連貫性,也會影響課堂后期的教學進度,這對于英語老師來說是一個考驗。針對老師來說,產生這種情況,是因為老師沒有清晰地發出課堂指令,導致學生信息提取的失敗。針對學生來說,是因為學生對于信息的理解存在認知偏差,學生的認知水平未達到文本信息的要求。例如: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1 Friendship中的TextA: Anne's Best Friend。在Pre-reading部分,老師在播放完錄音后,向學生提出問題:What details have you heard? 學生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不知所措,是因為老師并沒有清晰地發出課堂指令,問題中所指的details范圍大,指代不明,學生無法在腦海中對于details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所以導致學生對問題信息的提取困難,理解不到位。
課堂不是教學活動和任務的雜亂無章的堆積,它需要一條貫穿始終的線索。這條線索貫穿全文,使文本內容環環相扣。并且能夠整體帶動對文本的理解,能在文本學習中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閱讀文本需要掌握這條主線,如果只是注重部分信息的提取,而忽略對隱藏在文本后面的主線進行信息提取,就會導致信息提取零散,主線模糊,就會使得課堂活動雜亂無章。例如: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3 Travel journal的Text A: Journey Down the Mekong。文章中講的是王坤和王薇計劃沿著湄公河的流向去騎自行車旅游,然后王坤和王薇在商量旅行的過程中產生了分歧,最后說的是幾個月前他們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了很多關于湄公河的地理知識。課堂在簡短的導入之后,老師對課文的每個段落進行了如下處理:第一段中的問題是:(1)What was Wang Kun and Wang Wei's idea of a good trip?(2)Who planned the trip to the Mekong?第二段中的問題是:(1)Where is the source of the Mekong and which sea does it enter?(2)What difficulties did Wang Kun and Wang Wei find about their journey? 第三段中的問題是What can you see when you travel along the Mekong?由這些問題可以看出,教學設計中缺少一條主線,缺少對整篇文本的行文邏輯和情感脈絡的把握。設計的問題相對孤立,缺乏聯系。而且問題多以從字面信息提取為主,缺乏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從而造成學生對信息的膚淺理解,缺少對主線內容的信息提取,難以達到情感和態度上的提升,難以達到對文本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課堂上的提問環節會出現“明知故問”式的提問。這種提問方式只是觸碰到了的文本最表層的內容,缺乏對文本的深層挖掘以及對文本信息的提取整合,不能做到深入分析挖掘文本的內在靈魂。例如:高中英語必修四 Unit 2 Reading: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本文介紹了袁隆平的貢獻。學習本文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是為了學習袁隆平的人生態度和科研精神,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端正學生的思想意識。老師以表格的形式對本文內容進行了處理,按照時間的順序梳理出袁隆平的生平事跡。老師以1930年,1953年,1950年和如今四個主要的時間點為節點對袁隆平進行了總結和梳理,但這樣僅僅是對第二段的表層信息進行了簡單梳理,老師和學生所掌握的信息其實是對等的,并不存在信息差,所以師生之間并不存在信息交流,只是做到信息的復述,更不存在對于文本的信息深層挖掘和信息提取整合。所以說這種教學方法對于第二段的學習學生并沒有任何理解上的提高,只是對信息的梳理,對信息的挖掘度不夠,也沒有做到對于文本信息的提取整合,浮于表面,并沒有任何探討的價值。
信息提取是為整合服務的,導入為之后的閱讀做鋪墊,閱讀為讀后活動打基礎。教學環節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是為后面的環節做準備的,不是孤立存在的。當整合脫離提取的信息獨立發生時,教師忽視了學生之前的閱讀體驗,也會無視文本豐富的內容、獨特的形式和精妙的語言。這樣的整合多是學生原有知識、觀點的復現,而并非是對當前所接受的信息加以吸收、分析、整理、利用后的思維結晶。例如: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2 Reading: Who am I?這篇文章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描寫,是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文章以第一人稱的形式并且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講述了關于電腦的發展過程,并且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展現了電腦促進人類發展的作用。在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并且給出了一張表格,讓學生讀完之后完成表格。接下來是讓學生找到每段的論點和論據。并且在教學中老師讓學生注意文本中出現的過渡詞,例如:Over time,first,then,finally等。老師在講課中抓住了文本的特點: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電腦的發展過程。并且講述了每個自然段都有論點和論據,并且呈現了過渡詞。但教師在講解中并未對文本中的過渡詞加以強調,所以導致文本的講述未形成一個整體,導致信息提取整合脫節,顯得信息散亂,思維脫節。
針對以上閱讀教學中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加以改進。布魯姆用分類學方法將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Crawley和Mountain則在1995年應用布魯姆的認知目標分類法,將閱讀過程分為三個層次:字面閱讀、解釋性閱讀和批判性閱讀。基于上述理論,結合高中學生英語閱讀的實踐情況,從字面理解、推論理解、評鑒理解三個層次切入,探討信息加工的具體策略。
字面理解是指學生從字面入手掌握信息,能夠簡單重復信息,這是信息加工的初級階段。字面理解分為兩類:微觀提取字面內容,進行細節信息加工;宏觀提取字面信息,進行整體信息加工。每篇文章都會有一些基本的信息。在課堂上老師可以依據學生的真實水平,圍繞文章內容,幫助他們進行文本理解。文本有的時候雖然部分信息是直觀的,但對文本的某一細節的全面理解需要從文章中提取信息。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課文:Anne's Best Friend。為了讓學生掌握這篇文章,老師給出了以下兩個問題:(1)About how long had Anne and her family been in the hiding place when she wrote this part of her diary?(2)How did Anne feel about nature before she and her family hid away?從以上兩個問題可以看出這些問題是關于文章細節內容的。第一個問題的關鍵在于how long,所以學生需要在課文第二段找到關鍵信息She and her family hid away for nearly twentyfive months before they were discovered, 由這句話可以看出twenty-five是一個關鍵點,再根據課文中安妮日記的開頭年份是1944年,可以看出安妮一家是從1942年7月開始躲藏敵軍追捕的。所以學生只需要對關鍵點進行簡單的字面理解并對細節進行信息加工就可以得出答案:About two years.The family went into hiding early July 1942.On the 15th June 1944 Anne wrote this diary entry。第二個問題的關鍵在于feel,根據問題的提示,老師需要指導學生從安妮日記的第一段尋找關鍵信息,在日記的第一段,安妮寫道: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That's changed since I was here.本段內容較長,真正有用的信息點在I've grown so crazy, they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和that's changed since I was here。由這三個信息點可以看出,安妮在被捕之前對于自然風光持平和的態度,自打被捕之后,因為她好久沒見大自然了,所以大自然讓她很癡狂,她深深地被大自然的美景吸引了。所以老師要指導學生聯系前后安妮的情緒對比,并對文本關鍵內容進行信息加工,后給出答案:Before she and her family hid away, she took nature for granted, but now she appreciated its beauty and majesty。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必須讓學生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才能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來理解文本內容,這樣才能解決學生提取信息困難,理解不到位的問題。
除了上面提到的微觀提取字面信息,進行細節信息加工之外,還有從宏觀提取字面信息,進行整體信息加工。雖然文本中的很多信息都是直觀的,但很多時候對文本的某一點需要從文本中的很多信息處進行整體加工才能得出結論。例如: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3 Travel journal的Text A: Journey Down the Mekong。老師在課堂上的問題是: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ang Kun and Wang Wei?這道題是關于人物分析的,分析這道題就需要從全文整合信息加工的內容,首先來分析王薇,從文本第一段中第一句my sister and I have dreamed about taking a great bike trip可以看出王薇具有想象力,第一段最后一句now she is planning our schedule for the trip可以看出王薇具有組織能力。在第二段第二句Although she didn't know the best way of getting to places,she insisted that she organized the trip properly可以看出王薇很有堅持性,但也很固執。由第二段第九句She gave me a determined look-the kind that said she would not change her mind也能看出來王薇很固執,從when I told her that our journey would begin at an altitude of more than 5000 metres, she seemed to be excited about it. When I told her the air would be hard to breathe and it would be very cold, she said it would be an interesting experience可以看出,每當王坤向王薇說明旅游中要面對的客觀現象和困難時,王薇都表現的很興奮,說明王薇是一個愛冒險的人。老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整體信息加工,就是關于主人公王薇的性格特點:imaginative, organized,persistent, stubborn, risk-taking。同樣的老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信息點,進行整體信息加工,就是王坤的性格特點:enthusiastic,critical,sensible。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整體信息加工,就會使得文本中很多散落信息變得很有條理,文章主線也就顯現出來,這樣學生就能從大量的散落信息中梳理出文本的主要內容,就能夠解決學生信息提取散亂,主線模糊的問題。
推論理解是需要經過讀者認知、思辨、分析、理解,并能夠產生各種預測或對文本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歸納,并能獲得確切概念的過程。因此在教學環節中,教師不僅要關注文字,更要關注文本所承載的深層層面——語義和結構。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不僅要訓練學生的理解字面含義的能力,更要通過字里行間進行信息加工,關注文本的深層含義。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課文: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本文通過描寫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的震前、震中、震后,給閱讀者講述了一個關于人類發展史上的浩劫和如何克服的過程。在講課開始的時候,老師設置一項討論問題:Explain in your own words what the writer names by the title“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In pairs,suggest another title for the text. 學生在老師幫助下開始了對文章的預讀,在對文章的每段大意做出總結之后,理解了標題的內容。文本中諸多信息可以看出地球在那一晚是出于一個不眠之夜的:the water in the village wells rose and fell; the well walls had deep cracks; a smelly gas came out of the cracks; the chickens and even the pigs were too nervous to eat;mice ran out of the fields looking for places to hide; fish jumped out of sky; someone saw bright lights in the sky; the water pipes in some building cracked and burst。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來地震前的幾十分鐘周圍處于一片極不安寧的狀態,第二自然段詳細描述了短短的15秒劇烈的搖晃給唐山乃至大半個中國帶來的危害和影響。老師要指導學生從這些細節入手進行分析,推理和總結,對信息進行加工,并不僅僅從字面理解,而是要讓學生理解地球之所以無法安睡,是因為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太大,造成了很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此標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目的是更加的形象含蓄,吸引讀者閱讀。教師只有引導學生進行信息加工,訓練學生從字里行間深層挖掘,通過字里行間關注文本的深層含義,才能使學生立足于表面信息,掌握深層內涵,才能解決信息整合過少,挖掘粗淺的問題。
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字面理解和推論理解,更需要嘗試獨立思考、順暢表達個人觀點、發表不同意見。學生應通過閱讀,在理解教師整理信息加工的文本信息中,區分文本深層的思想,積極預測下文,對作者態度、觀點或文章風格特點、文章的寫作手法等做出評價,并同時鑒賞語言之美。比如高中英語必修課文:Journey Down the Mekong.這篇課文描述了王薇和王坤計劃去旅行,并且兩人在商量旅行計劃的過程中產生了意見分歧。老師在講述這篇課文后,給學生設置了人物分析對比,讓學生通過通讀全文來對比王坤和王薇對旅行的看法以及讀者的看法。
問題設置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文本理解王坤和王薇的言行舉止,并且通過對兩個人的行為對比,對涉及到兩個人的信息進行加工,說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指導學生對兩人進行評價。并且通過對文本的分析,可以提高學生對本文人物的評價和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對學生原有的知識進行信息加工,復現已有的觀點,從而對文本內容有一個新的認識和理解。這樣做可以解決提取整合脫節,思維脫節的問題。
以上是對閱讀教學過程信息加工的問題進行的分析和對策。在平時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對有效信息進行加工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在信息加工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利用文本信息,并結合思維導圖等形式,幫助學生完成對文本信息的有效提取和利用,實現對文本的內化。同時老師要做到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夠做到揚長避短,英語閱讀教學才能取得積極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