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卓
(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四川成都 610052)
綜合藝術素質的提升可以影響高校中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對藝術的感知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更能激發學生從更多元的思維模式和藝術感官中去尋找藝術設計的靈感,音樂鑒賞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有著直接的幫助和提升。
民族音樂學是一門接受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而形成的學科,其音樂描述需要關注與音樂本體形態相關的文化內容,即“音樂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樂”命題。也就是說,音樂描述是一種以音樂為本體為中心去涉及文化環境,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的客觀表達。因此在《音樂鑒賞》這門課程當中,用民族音樂學的視角來探解音樂的奧秘,可以使學生從多個維度去賞析音樂作品的魅力,了解音樂的創作動機,以及音樂中所飽含的人文情懷等,能讓學生感受到音樂中所蘊涵的強烈的文化力量,也能從音樂欣賞中拓寬藝術賞析的視野,開放多元化的藝術思維模式,這對于藝術設計的學習和啟迪是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的。
筆者根據授課的經驗和多種音樂教學方式的嘗試,從中分析出一些課程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以及部分小有成效的教學心得,總結出以下觀點。
音樂鑒賞課程在普通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中開設,教學對象是同為藝術方向的非音樂專業學生,授課課時少,課程內容展開有限,應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為主,激發他們對音樂欣賞的興趣,從音樂欣賞中幫助他們感知藝術通感的魅力。但目前在藝術設計專業中已開設音樂鑒賞課的部分高校中,對于音樂鑒賞課的教學方式大多仍停留在音樂專業的教學內容上,音樂知識陌生,對音樂的欣賞體驗不佳。
在授課的過程中,筆者多次和學生進行交流了解課程情況,收到最多的反饋是音樂鑒賞課是“放松課”,學生大多數都是抱著混學分,緩解專業學習壓力的心態來上課的。學生的到課率和聽課率方面不能得到保證,在課程教學環節的設計就會受到影響,課堂質量也得不到較好的改善。
多數高校中的音樂鑒賞課程在授課過程趨向于“聆聽-講解-聆聽”這種單一的模式,但對于音樂欣賞這門特殊的藝術類通識課程,實踐和參與的教學方式會更容易帶入學生對音樂的直觀體驗,從音樂的多個角度體驗音樂,增強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程的興趣,從而拓廣對于藝術的理解與認知范圍。
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將音樂的文化背景以及社會環境向學生展示,讓他們從音樂的來源處開始了解。音樂中的文化涵蓋了音樂所在地區的地理樣貌,風俗人情,民族特色以及生活環境等,不同地區的音樂文化都展現出各不一致的形態。學生沒有條件去到當地感受原樣的文化環境,課堂上應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音樂作品所在地區的相關圖片或影像資料,讓他們對音樂作品有較為感性的認識。組織學生對資料素材進行思考,對音樂的形成和音樂中的某些特點進行分析。
例如在欣賞我國侗族的民間音樂作品時,可先將侗族的部分生活圖照,民族風情紀錄片等展示給同學們,讓他們了解侗族人民的生活習俗,所處地理環境和人文風情。在文化感染的情況下,老師引導同學們從音樂作品中去尋找侗族的文化源流,試著從旋律,唱腔,節奏等方面感受侗族音樂,再從侗族人所身處的環境去理解這一音樂表現,加深同學們從人文環境中去感知音樂帶來的感官體驗。
引導學生從人文環境中去看待音樂的形成,激發學生對于音樂中源頭的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對音樂賞析的興趣。如此提升課堂的學習氛圍的同時也增強同學們對民族文化的好奇心,從音樂中去探尋存在于民族文化中的藝術性,為藝術設計開拓一條更寬的靈感渠道。
音樂藝術和人類一樣,從古至今不是一成不變,它也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社會的變遷,時代的更換而變幻著。音樂沒有一個方面能夠脫離更寬泛的整個社會和文化過程來理解。在欣賞音樂作品時,從音樂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去理解和認識它,才有可能探析到音樂最本真的樣貌和形態。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辦法短時間內挖掘到音樂作品的社會歷史背景,老師可以在欣賞音樂作品之前將相關的資料展示給學生,通過文字,圖片,記錄片影像等方式把音樂作品所產生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鋪墊出來,引導同學們切身地去感受當時音樂的創作環境,在這些背景的熏陶和影響下,理解音樂的表現力和藝術性,對音樂中的特征和形式進行理解賞析。
例如欣賞音樂作品《春節序曲》,同學們對此曲的熟悉程度是來源于春晚背景音樂,但對于這首曲目的社會歷史背景并不熟悉,對其所蘊涵的歷史意義也不了解。因此在欣賞這首音樂作品之前,先將這首曲目的創作地點、時間,以及當時當地正在時興的新秧歌運動等社會歷史背景進行簡單闡述,從視頻資料中讓他們了解這首曲目的創作和傳唱情境,從音樂中去感受當時當地的濃烈的春節氛圍以及黨政軍民之間進行節日問候,共同鼓舞斗志的場面。如此還原了音樂作品的真情實感,加深同學們對音樂的認識和理解,也對音樂作品背后的社會歷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帶領學生從音樂的社會歷史背景去探索音樂的創作及表現形態,體驗不同時代,地域,社會背景下的音樂所帶來的音樂感受,提升同學們對于音樂作品的賞析能力。對于藝術的鑒賞和創作同樣不能只停留在現在,需要了解社會歷史背景,從發展脈絡中延續的生命力來進行賞析與思考,才能激發更多的藝術設計的可能性。
音樂,追根溯源,就是一種人的活動……音樂從根本上就是人們做的事。從音樂鑒賞的課程本質去探討,音樂的鑒賞是需要身與心的交叉體驗音樂審美,才能將鑒賞落到實處。對于普通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來說,他們在藝術方面的實踐與參與能力相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是十分有優勢的,音樂鑒賞中的參與活動更加有利于帶動他們的身心去感知音樂,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重感官去體會音樂的韻律及魅力。欣賞音樂作品前,老師要設計好教學環節和參與環節,并把握好講授和參與的尺度平衡,將音樂的聽覺賞析轉化成身體律動,演奏樂器,歌唱等參與形式來進行體驗賞析。在音樂參與的過程中觀察學生的表現及反饋,及時根據課程內容的進度和學生的接納程度進行方式方法的調整。結合音樂作品中的人文環境,歷史背景,文化語境等設計安排音樂參與內容,把民族音樂學的視野融入到學生的實際音樂體驗中,如此對于音樂藝術的綜合性思維能夠得到提升,把握音樂作品的深意。
例如在欣賞非洲的音樂作品時,先從探索樂器非洲鼓開始,傾聽鼓聲的語言表達,結合非洲音樂的人文環境,揣摩非洲鼓在非洲音樂中的應用。了解非洲音樂背后所暗藏的社會歷史背景,試圖用非洲鼓表達音樂中想要突顯的思想感情,若鼓聲無法較為準確地傳達出情感,嘗試使用歌唱,手舞足蹈,或者演奏其他樂器等方式進行變現。把學生從被動聽課的狀態帶入到主動參與音樂的狀態中來,增強他們對音樂的體驗感,也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賞析。
將音樂鑒賞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參與式,結合音樂作品背后的音樂文化形態,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作為音樂的表演者或者創作者來體驗音樂的魅力,培養他們對于藝術作品的綜合化賞析。這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同學來說,音樂藝術的參與體驗可能會激發他們對于自身專業的思考,嘗試著從多種角度去解構藝術,也從多個維度去實踐藝術設計的創作。
音樂鑒賞的方式途徑多種多樣,通過民族音樂學的視角來感知和賞析音樂,將音樂放置在與其相生相系的文化歷史情境中,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綜合地欣賞音樂。在藝術設計專業的音樂鑒賞課程中,將音樂藝術的欣賞面擴大,鑒賞音樂的角度和方式豐富化,能夠幫助學生從音樂欣賞的體驗中尋找到更為廣闊的藝術天地,不拘泥于現有的藝術思維,敢于從新的視野下重新審視自身專業的學習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