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青
(中共都江堰市委黨校,四川都江堰 611830)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在新的領域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如今“互聯網+”的例子比比皆是,“互聯網+”零售成就了淘寶、京東,“互聯網+”金融有了支付寶、P2P金融,“互聯網+”交通出現了滴滴、摩拜單車,等等。從銷售方式,到交易支付,再到交通出行,“互聯網+”背景下各行各業的發展變化都是飛速的,只有抓住了發展趨勢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
傳統的鄉村社會正在朝著城鎮化、現代化進行轉型發展,在此過程中,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變革在我國鄉村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于鄉村治理既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為現代鄉村社會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進入現代社會,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似乎一夜之間沖破了傳統社會的界限,網絡,很快將傳統的鄉村社會和現代信息社會聯通起來。當代社會正處于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變革之中,世界在改變,科技在進步,你如果一層不變,就只會被淘汰,所以互聯網信息技術與鄉村治理相結合是“互聯網+”時代社會治理的大勢所趨。
目前,互聯網信息技術已經在鄉村社會的治理中得到了一定范圍的推廣和應用,但是由于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比較落后,在鄉村社會推行網絡治理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互聯網+”背景下的鄉村治理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困境和挑戰。
進入“互聯網+”時代,海量的數字信息充斥著我們的日常,人們的生活已經被社交網絡、電子商務、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變革徹底的改變了。我國網絡用戶雖然每年持續增長,但其普及和應用主要發生在城市,網民中超過90%都為城市居民,就地區分布而言,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信息化程度相對較高,而中西部地區信息化程度相對較低。
不論是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還是農村網民規模、網店數量,都是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在偏遠山區,還有一些村子用電困難,有的連公路也沒有通,更不曾聽說過互聯網。信息鴻溝導致了連接鴻溝,讓老少邊窮地區的大部分居民在大部分時間處于‘失連’狀態。由于鄉村的硬件設施及村民文化素質等因素的制約,導致產生的“信息鴻溝”,造成的信息不對稱,影響到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宣傳貫徹落實,影響到村級公共資源服務的合理配置,使得基層政府在鄉村社會治理中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功能性和時效性。例如,我國廣袤的農村地區都擁有當地的特色農產品,然而農產品滯銷的新聞屢見不鮮,農產品銷售難題困擾著很多農戶,農產品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生產具有地域性,生產的地域性與消費的普遍性之間的矛盾,使得其銷售渠道變得十分復雜,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了大量優質農產品長在深閨人不識。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今村民們可以足不出戶,在家就能通過網站或微信公眾號關心村務、政務,不用長途跋涉到村兩委,并能及時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真正體現了農民當家做主,讓鄉村基層民主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積極發揮政府管理與社區自治的聯動作用。但是在鄉村中與當代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設施設備仍未完全覆蓋,無法全方位滿足村民的需求。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推進鄉村振興強有力的支撐,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已經實現了公路村村通。總的來說,鄉村基礎配套設施與現代農業農村發展需求不匹配,仍有部分鄉村,尤其是貧困地區還未實現網絡信號全覆蓋,各種設施設備年久失修或老化問題也比較突出;鄉村社會公共服務不到位、公共物品短缺等問題較為突出,公共服務供給還不能滿足農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QQ、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媒體的進一步發展普及,公民的網絡化參與已經成為了非常普遍的現象,并將成為一種趨勢。鄉村居民的網絡參與有時會呈現出兩個極端,有些村民對村務政務漠不關心,參加活動懈怠,有些村民的參與熱情則呈現出一定的非理性化。由于村民的文化素質及法制意識參差不齊,導致其在參與網絡活動,特別是涉及到村級事務管理等公共事件時,如征地拆遷、土地流轉、民主選舉、財務收支等,就有可能出現不合理參與甚至非法參與的現象,即無序網絡參與。無序網絡參與的活動和行為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網絡造謠傳謠,如制造傳播浙江省慈溪楊梅打膨脹劑謠言;網絡群體事件,如2011年廣東省陸豐市東海鎮“烏坎村事件”;網絡犯罪活動,如網絡非法集資、詐騙等。這種鄉村居民無序網絡參與的行為,會引發一些基層經濟社會矛盾,甚至影響到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這無疑增加了“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治理的復雜性。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網絡在鄉村地區的各個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基層政府應該依托惠農政策、財政資金支持等,加強對鄉村信息網絡的硬件設施建設的建設和公共服務的供給。作為國家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網絡在助力鄉村治理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所以要將互聯網和鄉村治理相結合,實施村村通網絡工程,建設更多的信號基站,使網絡通訊能夠遍布各村的各個角落,讓貧困地區的農民也能看上數字電視、用上寬帶網絡,讓村民能夠通過移動設備隨時隨地關心村務、政務,提高村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另一方面是基層政府應提高鄉村的公共服務供給水平。配套更多的文化服務設施,如文化中心、圖書室、老年活動中心等,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質,為其參與基層治理提供文化基礎;此外,還可以增設更多電商服務站點,如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趕街網級服務站、郵樂購電商服務站等,提供更加快捷的物流服務和更加便利的網購體驗,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功能。與此同時,還要注重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努力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最初的村(社區)網絡平臺多是以政府網站為主,如成都市基層公開綜合服務監管平臺,每個板塊都清晰地呈現出了不同層級的信息公告、政策法規、基層公開、便民服務等信息,讓村民能夠通過網站的形式及時了解各個鄉鎮、村(社區)的動態。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開始涌現出諸如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官方 APP、抖音官方號等新媒體網絡平臺。這些平臺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傳播速度快,影響力大,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了解村務、政策法規、辦事流程等,還可以直接在網上進行信息化的操作。借助這些新興網絡科技平臺,促進“互聯網+”鄉村電子政務的建設,實施鄉村網絡化管理,不僅可以增強基層工作的透明度、便利度,提高管理效能,還能提升村民的知識文化水平,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異。
“為村”是騰訊推出的一個開放平臺APP,是一個用移動互聯網發現鄉村價值的開放化平臺,以“連接為鄉村”為口號,以“互聯網+鄉村”的模式,通過村務公開、黨務公開、法律服務、村莊旅游、為村一起賣等眾多服務板塊,來推動鄉村借助移動互聯網實現更好地發展,村民通過網上平臺提供的便捷渠道和豐富的活動,積極地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來,有利于完成村民向治理主體的轉化。騰訊“為村”于2015年正式上線,全國村莊都能通過報名申請加入。
產業興旺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鄉村旅游、農產品銷售等都可以通過網絡的力量加以推送、傳播和宣傳,增強鄉村的影響力,吸引游客和消費者。在鄉村旅游地進行網絡信息覆蓋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不僅為游客在鄉村旅游期間提供便利,還能引導并促成其消費,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推動發揮正面宣傳作用的同時,還要避免發生負面輿情事件的發生,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
近年來,鄉村旅游景區的游客與村民之間因各種糾紛而引發沖突的情況時有發生,并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當今社會的信息暢通程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糾紛沖突一旦被放上網絡,便可以迅速發酵,不恰當的處理方式就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遭到社會輿論的抨擊和法律法規的制裁,影響當地旅游市場及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所以在這個信息高度暢通的互聯網時代,要引導教育老百姓避免成為負面輿情事件的主角,所謂“我的地盤我做主”等等村霸行徑是行不通的。
面對村民的合理化利益訴求,鄉鎮黨委政府、村兩委都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當村民的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就很有可能會演變成為“鬧訪”、“群訪”等基層維穩事件,所以應切實關注并著力解決村民的利益矛盾。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在自媒體、社交網絡高度發達的時代,使得網絡曝光和網絡監督成為了政治新常態。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鄉鎮黨委政府作為基層政權,村“兩委”作為鄉村治理的組織主體,必須認清自身角色,堅持做引導者、扶持者、監督者,要創新工作思路,引導村民正確、合理利用網絡、媒體暢通利益表達、保障利益救濟,盡力做到 “普惠于民 ”,緩和并化解矛盾沖突。
由鄉村基層黨組織領導、鄉(鎮)政府負責、村民自治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共同對鄉村社會治理是與當前鄉村振興戰略高度契合的治理機制。提高和培育村民的文化知識、政治素質,增強村民的法律意識和公眾參與意識,在政治生活中培養村民的自主參與思想和自治精神,以達到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目的,健全完善鄉村治理體系。這其中,不能忽視的是村民小組長的作用,因為村兩委的決議、意圖是要靠村民組長去傳達、落實的,他們是最直接接觸老百姓的人,他們素質的高低,能否起到對村民的正面引導作用尤為重要,因此相關培訓工作除了針對村書記、主任、村兩委、后備干部而外,還可以延伸覆蓋到村民小組長。
我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曾經興起了“楓橋經驗”學習的風潮。浙江省紹興市諸暨縣楓橋鎮的村干部堅持“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原則,建設出良好的鄉村治理風貌,形成備受認可的“楓橋經驗”。隨后的多年間,“楓橋經驗”作為典型在政府展現進行推廣。該經驗的形成與在國內的廣泛推廣,使得諸多鄉鎮居民能夠享受到“楓橋經驗”帶來的良好發展成果,也使得鄉村治理煥發生機,煥然一新。“互聯網+”背景下加快了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筆者認為,基于此背景,村干部可以將優秀的鄉村治理經典案例進行搜集和整理,以動態的形式進行展播,并向鄉鎮管理者推廣。鄉鎮管理者多為當地的村民,自身學識本身較為有限,其可以借鑒“楓橋經驗”形成的治理成果,再結合鄉鎮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鄉村治理對策,在提升個人管理能力的同時,實現鄉村的有效治理。另一方面,在鄉村條件可行基礎上,鄉鎮管理者可以設立優秀事例展覽館,將事件相關的圖片、視頻或文字進行宣傳。宣傳的最佳方式就是以“互聯網+”為背景,將其以虛擬的3D形式展覽和播放,大家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學到更多的先進經驗,發揮成功案例的借鑒作用。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近年來,“互聯網+”背景下的鄉村治理逐漸從理論探索走向了落地實施,相關政策、文件的出臺,相關政府機構、企業的努力提高了互聯網時代鄉村治理的效能,節約了治理的成本。雖然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的鄉村治理之路已經走上了實踐的道路,但在很多方面還沒有完全落到實處,當前鄉村治理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互聯網+”背景下的鄉村治理要以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為目標,以不斷創新治理思路和方式為途徑,努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使鄉村治理邁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