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引來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中心學校
21世紀是知識經濟高度發展的時代,是以信息化為標志的科技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集中體現在人才的質量與素質的高低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要求我們的教育所培養的人具有廣闊的視野,善于捕捉所需要的信息;敢想、敢干、敢于創新,具有果斷央策能力;有較強的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還要有經濟頭腦,注重效率效益。應試考試對培養這種時代新人不僅無益,反而有害,要培養這樣的人非借助素質教育不可。
什么是素質教育觀?索質教育就是按照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的要求和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特點,去發掘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潛能,弘揚其主體精神,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課堂是學校教育最基本的場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場地。學生的合格要在課堂內達到,特長要在課堂外求得。素質教育必須進課堂才能真正得到落實。
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僅是單向的知識傳遞過程,更是師生的情感交流過程、理智碰撞過程、人格感染過程。因此,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和人手點。
課堂上,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保持最佳心理狀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教師盡量使用風趣的語言、形象的描述、靈活的方法生動活潑的訓練方式,對學生的每一次回答,都作出鼓勵性評價,盡量避免“你錯了”,“你回答得不完整,誰來補充”等只我缺點的語言,多用“你真棒!”“你真聰明!.......這樣,給他們以親切感,讓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保持參與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同時把“微笑教學”的藝術帶人課堂。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并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我國古代學者早就指出:“授之以‘魚',弗若授之以“漁",得野兔一一只,不如得獵槍一支。
小學階段的素質教育應著眼于培養少年兒童的基本素質,為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而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會學習的能力則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方面。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注意教給學生一些基本學習的方法。如預習法、聽課法、復習法作業法、閱讀法、筆記法、觀察法、思維法、想象法、記憶法等,學生只要掌握了良好的學習方法,那再多再新的知識也可以通過自學獲得。所以,“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求異思維就是標新立異 是對思維定勢的否定,作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更體現出其固有的獨創性和新顆性。求異是兒童的天賦,他們樂于表現得與眾不同。如我在教《稱象》一課時,同學生:“還有沒有更好的稱象的辦法?”學生的思維頓時話躍起來。一平學生說,稱石頭麻煩了,可以讓人一個個地上船,直至船沉到畫線的地方,稱稱每個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再如教《烏鴉喝水》一課,我提出了:誰想出了比烏鴉更好的喝水辦法?請說一說。就有一個孩子說:“如果往瓶子里插上一根吸管,不是能更快地喝到水嗎?”這是多么與眾不同的又切實可行的辦法,多么可喜的求異思維的火花,學生的創新思維就這樣得到了訓練。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造新形象想象是創造的先導。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指出:“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無論是再造想象還是創造想象,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是十分有益的。如教學《黃山奇石》一課,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你還看見了黃山的哪些奇石?請用語言描述一下。又如《火燒云》一課,師小結:天空中的火燒云形態各異,你還看見了些什么?請描述出來。又如《趙州橋》一課,師問:“所有的龍”指哪些?如教完《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課后,布置寫《凡卡寄信后》、《桑娜拉開帳子后》、《賣火柴的女孩子來到我們身邊》等,這樣的說話寫話練習,學生想象豐富,結果是五彩繽紛,百花齊放培養和發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提高創新思維的能力。要鼓勵學生大膽設疑,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要讓學生在腦子里不斷出現“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之類的問題,培養追根求源不斷探索的精神。
我在教學《飛機遇險的時候》,有一位同學就大膽提出:為什么用“飛機遇險的時候”作題目?
總之,在課堂中實施素質教育,就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科學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激發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培養科學精神和創造思維習慣,重視對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