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嵐
(廣東白云學院,廣東廣州 510450)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信息技術革新引發了新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知識信息。只要有網絡覆蓋的地方,如今獲取知識的方法已經更新到新的形式——泛在學習(U-Learning)。這是一種利用信息技術提供學生一個可以在任何地方、隨時、使用手邊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來進行學習活動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device)學習。然而隨著高校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獲取知識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多數大學英語的教學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問題和挑戰。
以筆者所研究的國際貿易專業47名新生為研究對象,對于新的大學英語教學,70%的學生表示愿意嘗試,還有20%表示習慣了傳統的面授式教學法,更想聽老師講授知識。10%因為不了解新型授課方式而表示不方便表態。雖然受制于當前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習焦慮感不夠,能力不強,效果不佳。但是對于教學范式的創新,還是有相當部分學生表現出來的是不自信和不確定。這一點正說明了當下高等教育模式的問題,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權威化,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制定,教學過程中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本該受益的學生群體特點、需求和學習效果被長期邊緣化了。
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范式,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征:(1)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播者,學生只是知識的接收者;(2)講授或言語教學是傳播知識的主要方法,教師很少或幾乎不參與教學學術研究和交流;(3)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學生只能服從;(4)教師不信任學生,學生對教師也常常有抵觸和敷衍的態度;(5)教學過分強調教師和課本的權威性,忽視學生學習效果和學習動機,使學生缺乏興趣,主動性不夠,學習效果差。
在當前Wifi網絡普及的時代,以研究院校為例,2014年前就達到了Wifi全校覆蓋,并且在大學英語課室全部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但是通過走訪,發現目前的教學過程中對這些設備的使用仍然停留在播放事先從網絡上下載的相關視頻和教學課件,原創的相關微課作品幾乎沒有。更沒有形成以教師為主體和創作團隊,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群體需求制作的用于教學的微課視頻。
項目教學法就是一種能夠將語言教學的技術手段跟具體內容相結合。其推廣的困難主要在于:(1)學生,尤其是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會認為教師給予的幫助不夠,自身學習負擔加大。(2)在Fang and Warschauer 2004的報告中,教師們的參與也并不積極,原因是項目教學法與國內現行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標準不符,而且需要教師投入比傳統教學法高很多的時間和精力。(3)在國內大多數普通高校,項目教學法實施所需的真實語言環境很難創設。
根據教育部于2001年指示,所有的大學院校都要在諸如:信息技術、金融、外貿等學科領域使用英語作為其主要授課語言。而目前中國教師群體的現狀是教研分離。在這種現狀下,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一個能夠將不同的教師群體的優勢互補,并且能夠有利于學生隨時整合碎片時間和課堂教學進行參與學習的新型教學方法。基于微課的項目教學法就是應著這樣的時運而生,并可以充分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高階思維的方法。
(1)基于微課項目教學法可以允許學生根據需要隨時隨地進行查余補缺。在網絡微課時代下,學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在課余的碎片時間里以微課的形式對所學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強化。同時微課還可以加入相關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師生互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以強化教學的及時反饋、增強課程的針對性。
(2)基于微課項目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開展主動有效的學習。“微型視頻網絡課程”簡稱為“微課”,一般而言,微課教學以短視頻為(5-10分鐘)主要載體,基于傳統課堂內容,將某一個知識點打散,結合各種草根文化、網絡新詞、流行語等創意表現手段,以智能手機和電腦為終端引發學生興趣。
根據Beckett和Slater2005年對于項目教學法支撐框架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該框架是旨在幫助學生同時習得語言、內容和技巧的工具,由工作計劃表和項目日記組成。其基本流程為:選定項目、制定計劃、活動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動評價六個步驟。
具體操作時分為6步:(1)學生可先自行分組,教師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和能力的差異,結合學生的愿望,進行微調,選定項目負責人。(2)分組完畢,教師通過微課視頻傳達主題內容,進行工作計劃的書寫。(3)學生自行觀看視頻后,制定項目活動計劃,具體包括:學習目標、學習時間的安排、工作和活動進程等。(4)師生共同就項目活動計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與每組學生進行探討。(5)為了使項目教學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為學生草擬一份書面項目指導書,通過小組間的討論和評議,師生共同參與確立最終方案。(6)教師隨時跟蹤,通過微課視頻就項目進行期間出現的問題,做出及時有效的指導、調整和評估來確保項目學習的順利開展。
基于前期有關研究院校國貿專業學生英語學習情況調查和該校基于微課的大學英語項目式教學可行性研究發現,其具備基于微課的項目教學法所需要的先決條件:(1)硬件配套設施完善;(2)從學校管理層到教師再到學生有改革的訴求和強烈愿望;(3)第二課堂活動中連續兩年受到師生廣泛關注與參與的微電影制作大賽讓微課形式受到師生認可;(4)該校科技節、第二課堂活動及各項以學生為主體的科研創新項目的廣泛開展為項目教學法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像以學生自主創業的模擬市場活動等,完全可以和項目教學法進行整合。
除了課堂教學外,大學英語的第二課堂形式開展,涉及大一和大二學年學生的主要是競技展示和文化拓展,比如:英語口語、閱讀、寫作、書法、歌唱大賽,英語配音大賽、微視頻大賽,英語廣告設計大賽等。旨在通過競賽的形式鼓勵學生進一步了解、參與語言知識的學習。除了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相對接近真實語境的系列活動,還通過系列師生共同合作的教學項目,以克拉申(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說為指導,打造讓學生在最佳情感條件下,產生真正的語言習得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創新模式。
即便如此,本次項目教學法的探索研究仍然有一些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本研究基于微課,進行的大學英語項目教學立足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國貿專業,并以此為突破口希望將大學英語教學貫穿于學生的大學四年,尤其希望也能顧及到在校外實習期間的學生,因此,如何能有效地通過微課和項目教學法將學生的英語學習與工作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成就性動機,進行高階的創造性學習是接下來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同時本研究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困惑:(1)用于教學的微視頻制作的專業性、藝術性水平上需要什么樣的專業規范,這樣的規范應該由什么樣的人和機構來制定;(2)對于專業的熟悉度需要跨專業的培訓和學習。這樣的培訓投入大,對教師的職稱提升相對作用小。如何刺激教師,尤其是優秀教師的全情投入。
在與學生就學習效果方面進行的溝通發現,幾乎所有的受訪學生認為在用英語溝通的過程中開始留意用語的使用場合正式與否,開始有意識地區分書面語和口語體。同時80%的學生承認會在網絡和課外資料中主動收集一些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特定表達,同時在實際語言溝通中注意學習英語語言的溝通策略,此次教學法的探討與創新顯然已經幫助學生開啟了英語語言學習方面的深入思考,接下來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繼續完善和提高依然需要師生雙方以及校方、全社會的積極投入,需要不斷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并且堅持圍繞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的方針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