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祥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 410083)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但是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舊的世界秩序已經無法更好的推動人類社會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思路、新的見解、新的方法去推動世界前進,“一帶一路”建設應運而生。
“一帶一路”是我國更好的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要求。習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講到:“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戰略思維,增強戰略定力,更好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不斷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和平發展帶來的利益,不斷夯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一帶一路”正是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發展的重要舉措,這一舉措把握住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以全球視野來謀劃全方位對外開放大戰略,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
在2014年亞信會上海峰會上習近平就倡議“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一帶一路”以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為核心,積極打造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伙伴關系,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進行交往,旨在更好的架設東西方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梁。
“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的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這是我國對當前國際治理體系發展規律的認識。“一帶一路”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新的方案與思路,這一方案承載著中華文化求同存異、兼收并蓄的開放精神,又結合時代特征提出了不同文明和諧共融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是各國實現共同發展的巨大合作平臺。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5年來,理念的架構與實踐的互動不斷進行,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過程中建構其自身的話語。“一帶一路”的基本概念包括“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路精神”、“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五通”等核心概念,形成了“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的建設目標,這些目標和實踐推動著“一帶一路”的話語建構。2017年5月14日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的順利舉行,在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新的起點上,我們要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勁動力”,標志著“一帶一路”話語建構也將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發展到更高的階段。
“一帶一路”話語體系是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歷史性是話語的基礎特征,任何新的話語都表現在對以往話語的創新和繼承上。當今“一帶一路”話語的建構正是建立在其深刻的歷史淵源上的,它是建立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新創舉。中國古代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中國優秀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正是通過路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國的。古代中國的絲綢之路不是站在殖民侵略的角度進行的,它一直本著互動有無、互惠互利的觀念來進行的,它是一條經貿和文化交流之路,同時也是一條友誼之路,旨在造福沿線人民,推動人類文明的交流與發展進步。同時,這一話語體系還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反映著“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背景、實踐活動以及實踐活動的成效和效果,是人們創造歷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說:“在再生產的行為本身中,不但客觀條件改變著,例如鄉村變為城市、荒野變為開墾地等等,而且生產者也改變著,他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這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一帶一路”話語建構正是結合以往的歷史經驗、歷史概念、歷史交往實踐的,把握當前的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特別是社會大發展和大變革是時代背景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時代和歷史的產物。
“一帶一路”話語建構同時也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一帶一路”話語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它源自于2100多年前中國漢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大門,開辟了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但是這樣一條古路在當今社會更加大放異彩,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出,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一帶一路”的民族性深深的體現在中國絲綢之路的歷史經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全球治理理念、中國開展國際合作的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奮斗目標上,這是中國的民族性所在。但同時“一帶一路”話語建構也是世界性的,截至到2017年9月,“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帶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三大熱詞被提3.77億次,互聯網相關發文量達到了399萬篇,關注度不斷提升,同時國外媒體和網民對“一帶一路”態度向著更加積極的方向轉變。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 論壇圓桌峰會上的開幕詞講到的:“‘一帶一路’源自中國,但屬于世界。‘一帶一路’建設跨越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明,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合作平臺,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產品。它以亞歐大陸為重點,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開放,不排除也不針對任何一方。”“一帶一路”話語本身就是在不斷的國際交往合作的基礎上產生的,在近五年的“一帶一路”建設中包括著眾多的合作機制,包括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10+1”機制、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歐會議、亞洲合作對話、亞信會議、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非合作論壇,這些都是“一帶一路”話語世界性的體現。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就以“命運共同體”和“共商共建共享”為核心理念來建構自身話語。習近平主席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就講到:“中國將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讓中國改革發展造福人類。中國將繼續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為世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讓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陽光普照世界!”圍繞命運共同體來展開世界交流合作,圍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命運共同體一開始就是話語建構的核心理念之一,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無不本著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利益共同體是本著互惠互利、長遠發展的利益共同體,體現著同命運的體現和擔當,責任共同體同樣是為著將來共謀發展,為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共商共建共享成為“一帶一路”話語建構的核心理念。駐英國大使劉曉明題為《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帶一路”的“黃金法則”》被英國主流大報《每日電訊報》刊登。正如他在文章中講到的:“在沿線國家和各參與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建設已進入‘新時代’,將在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指引下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帶一路”話語建構的核心理念,更是因為這一理念為破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難題提供了新原則新思路,這一理念具有深刻遠的歷史意義與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出的解決當前人類社會發展問題,推動世界繼續前進發展的中國方案。“一帶一路”話語體系正是以其為人民發聲的立場,開放包容的話語體系實現了其對舊話語體系的超越。
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是由資本主義國家所開創的。從資產階級的產生來看,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講到:“大工業創造了這樣一個階級,這個階級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樣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獨特性已經消滅,這是一個真正同整個舊世界脫離并與之對立的階級。”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得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正是資本的擴張性和增值性的驅動,使得人類進入資本主義世界歷史時代,這個時代是資本主義國家所主導的,其必然是為著資產階級的利益進行發聲。“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真正做到了為人民發聲,“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為人民發聲的核心要義。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指出了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自由人的聯合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對“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現實展開,為著人類社會發展,使得全人類的利益都系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
馬克思說道:“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深度調整、貧富分化加劇,反全球化、民粹主義等思潮抬頭。總的來說,“當今世界,國際格局深度調整,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處在歷史轉折點上”。“一帶一路”建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旨在遵循平等,追求互利,充分尊重各國差異,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共同探討出符合各國國情的合作模式。這種新的思路的產生正是對當前國際社會問題的反映,同時也是解決國際問題的新方案。共商共建共享作為”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的核心理念,充分體現著這一話語體系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什么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有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更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說什么,怎么說”反映的是“做什么,怎么做”“一帶一路”話語體系開放包容也正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現實反映。
在資本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資產階級的文化也走向全球化,“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這種全球化一開始就以不平等狀態展開,必然遭到一些弱勢國家的抵制。但是,“一帶一路”實現了中國從參與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轉變。正如學者王義桅講到的:“‘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通過中國國內的一體化,推動沿線國家實現共同現代化,開創包容性全球化,體現出中國的擔當與智慧。”“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充分體現了包容性全球化的思想。習近平強調:“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相通的基調正是在于包容性,文明之間“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之間的差異性,恰巧也正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一帶一路”話語體系開創出了包容性的全球化,推動了文明的交流互鑒與共同發展,世界發展的均衡性和包容性將進一步上升。
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推進基礎上形成的“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站在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角度上為人民發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國際關系的共商共建共享,有利于包容性全球化的順利推進,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世界的繁榮發展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