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西寧市文化館,青海西寧 810021)
在我國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背景下,充分認識群眾文化的概念是發展農村群眾文化的基礎。正確全面的認識群眾文化的思想內涵,對于豐富和發展我國群眾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般認為,科學的、有特定含義的群眾文化概念,是由現代人提出來的。早在1912年,蔡元培先生任國民政府教育總長時,就開始設立通俗教育館、民眾教育館之類的機構。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建立蘇維埃政權之后,正式提出了群眾文化和群眾文化運動等概念。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化,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在改革開放對外交流日益頻繁的基礎上,群眾文化的內涵又有新的不同的表述。學界對于新時期群眾文化的內涵普遍認為,新時期群眾是指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體的,自覺參與的,以滿足自身生活需要以及審美需要的,以各種文化活動為主要載體的大眾文化。
(1)農村群眾文化的主體性。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在我國人口總數中占有較大比例。充分發揮好廣大農村地區群眾文化建設,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黨和國家充分重視農村群眾文化建設。2005年,中國政府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將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在我國,農村群眾文化的主體是農民。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讓每個農民參與到群只群眾文化的建設中來,真正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2)農村群眾文化的傳承性。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中華文明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沒有發生過中斷停止現象,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個奇跡,更是我們的自豪和文化自信底氣。群眾文化具有一定的傳承性特征,具體表現在不同地區都有不同地區特色的群眾文化,比如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雖然在全國范圍內大家都會選擇吃粽子等來紀念愛國人士屈原。但在汨羅江畔會有龍舟賽等獨特的地方傳統文化活動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屈原。在春節時期,全國各個地方會有不同的地方戲曲來歡慶節日,比如呂劇、河北梆子、黃梅戲、豫劇等。群眾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傳承性,在廣大農村地區傳承和發展群眾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人民群眾的認同感和幸福感。(3)農村群眾文化的通俗性。優秀的文化不一定都是都是大眾通俗易懂的文化,一些文化藝術有其獨特的創作背景和思想內涵,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和文化鋪墊才能夠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但是,真正優秀的群眾文化一定是通俗易懂,廣為傳播的文化。讓每一位人民群眾都能參與到群眾文虎的傳播和欣賞中來,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豫劇《穆桂英掛帥》,在廣大農村地區,不需要占用太多的基礎設施和場地資源,而且人民群眾參與度與參與積極性也非常高。這樣通俗易懂又充滿正能量的群眾文化是我國優秀群眾文化的代表,我們應充分傳播優秀有益的群眾文化,自覺抵制“三俗”文化。
(1)農村群眾文化的娛樂、交流功能。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農業活動的季節性與農村地區文化活動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在農民群眾農閑時期大量農民群眾采用打牌、喝酒、閑聊等方式度過農閑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農閑時期給自己大腦“放松”“充電”的過程。有益的群眾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會使得廣大農村地區的人民群眾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群眾充分利用農閑時期的松散時間,進行交流溝通,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增強人們的生活幸福感。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人口流動量增加,在廣大農村地區好多青年人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孩子留守在農村老家,人是感情的動物和群體性動物,需要溝通和交流。借助群眾文化的開展,不僅僅使人民群眾精神得到放松休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人們的相互溝通,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增加幸福感。(2)促進農民現代化、增強凝聚力。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進行,我們國家的發展蒸蒸日上。改革開放為我們打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隨著與國外交流的不斷深化和自身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們越來越需要現代化人才。在我們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更需要新時期現代化農民。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廣大農村地區人民群眾容易形成固化的小農思維,而我們新時期現代化農民的培養目標是借助群眾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力,使得農民具有準備和樂于接受他未經歷過的新生活經驗、新思想觀念、新行為方式的能力。農民群眾轉變自身觀念的同時,更好的致力于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的新農村的建設。思想的轉變為新時期農民財富的增加帶來基礎,人民群眾在經濟生活水平提升以后,會更樂意接受和傳播群眾文化,從而增強人民群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個有希望和民族一定和有凝聚力的民族,一個有希望的村莊,一定是村民凝聚力向上的村莊。
(1)對農村文化事業建設投入相對不足。在筆者搜集資料和結合自身走訪實證調查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群眾文化的內部和外部生存機制逐步完善和發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我們都十分重視發揮國辦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建立起以文化館、圖書館為龍頭,以鄉文化站、文化中心為樞紐,以村文化室為基礎的多層次的農村群眾文化網。在對比城市群眾文化的投入方面,廣大農村地區群眾文化的投入相對不足,在全國范圍內來看,經濟發展的東西不平衡和城市鄉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應該是文化投入不平衡的原因。我們應充分重視群眾文化投入薄弱這一問題,讓每一個人民群眾都能夠感受到群眾文化傳播帶來的滿足感和幸福感。(2)農村消費習慣不夠合理。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思想理念的日漸轉變,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個過程,在觀念轉變的過程中,在農村地區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即消費習慣不夠合理。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在農村地區,春節期間,大量外出打工的青年人返回家鄉,在這一年中最幸福的日子里,一些生活陋習也表現出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農村青年三五成群聚眾打牌,還有買來超出合理范圍的鞭炮等。而讓人民群眾象征性的收取成本費舉辦的群眾文化活動,卻無人問津。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不僅取決于政府的投入,也跟農民是否愿意花錢進行文化消費密切相關。(3)基礎設施破壞嚴重。在廣大農村地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鄉鎮文化廣場或者村里文化廣場基礎設施遭到破壞或者閑置荒廢的情況。比如:農民大舞臺變成了擺設,被一堆堆柴火占據,村頭的供人民群眾鍛煉身體的健身器材不同程度的破損等。群眾文化傳播的載體群眾文化基礎設施的被破壞是我們應該反思和認真對待的一個問題。村民素質的提高和一系列后期保障養護工作的到位能夠為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基礎設施被破壞的問題。
(1)理清農村群眾文化需求類型,滿足農民群眾基本公共文化需要。了解農民群眾真正需要什么樣的群眾文化,是我們發展農村群眾文化的前提基礎。在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今天,面對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帶來的各種思想和文化沖擊,當務之急必須理清農村群眾文化的需求類型,我們才能夠真正把農民群眾需要的文化送到群眾身邊,而不是一味的“送文化下鄉”,群眾被動的接受文化,真正把農民群眾的所思所想,貫徹落實到行動中來。(2)建設農村公共文化設施支持體系。在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當中,政府部門是第一主體。政府在其中承擔著主要的責任,有責任也有義務提供關系到農村總體利益的農村發展公共物品。然而僅僅依靠政府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群眾自覺和群眾自治。號召當地非政府組織或者慈善機構,先進個人等社會資源投入到群眾文化的建設中來。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留守老人和兒童較多,應大力引導和建設兼有體育健身與文化活動功能的村落公共活動場所。在群眾文化建設的同時要注意基礎設施的維護和養護工作,并應號召大家積極學習先進文化和先進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做現代化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