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繪
(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云南昆明 650000)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將前沿信息技術和教育理念進行交叉創新與跨界融合,正成為當今教育領域難以回避的機遇和挑戰。自2016年清華大學慕課平臺“學堂在線”教育研發推出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以來,這款將PPT,MOOC和手機微信融為一體的智慧教學工具預示著我國高校教學信息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個“互聯網+投影+移動終端”的混合式教學時代拉開了序幕,并迅速發展成一種主流教學模式。昆明理工大學于2017年開始全校部署使用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將前沿的信息技術如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數據挖掘等融入到教學場景中,為所有教學過程提供數據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推動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模式改革。
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應用雨課堂軟件,將線上的網絡教學資源和線下的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模式。這種模式旨在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時、準確地向教師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有效監管學生的課堂學習,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進度。
雨課堂作為一種混合式教學工具,在電腦上安裝,編輯好課件,通過手機微信客戶端輔助使用,將課前、課中、課后每個環節有機連接起來,也使學習者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可以作為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重要工具。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它把教師上課最常用的PPT和大學生最熟悉的微信相關聯。借助雨課堂,教師的教學課件可以實時同步到學生手機上,學生可以在自己的手機上觀看每一頁幻燈片并進行標記“懂”或者“不懂”;借助彈幕,發紅包等活動使得師生在課堂上實時互動交流,打破沉悶,激發課堂的趣味性;課后教師隨時向學生手機端發送課前預習或者課后復習的材料,讓學生通過移動設備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化、碎片化學習。
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操作具體分為三部分:課前材料推送、課堂教學和課后綜合評價。
課前材料推送是教師利用雨課堂在手機微信建立班群,每堂課前將要教學的相關材料推送到學生手機微信中,例如提供學生課前需要掌握的詞匯以及學生預習的微課材料。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的高職本科大學英語課程的課前材料推送是課程組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專門定制的預習材料。每個單元的學習目標,知識點和重點制作成PPT課件,由課程組成員錄制好與幻燈片同步的講解分析,最終以MP4形式提前推送給學生預習。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未能消化而產生出的疑問隨時標記,這些數據將出現在教師的手機上,使教師能隨時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將這些重難點分析在課堂教學環節上得以反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雨課堂的數據反饋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預習中的疑難,及時調整并設計出適合學生的課堂進度。
課堂上,學生課前使用手機掃描教師公示在教室投影儀上的班級二維碼登錄課堂教學。借此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出勤和進行提問,而學生可以同時在投影儀和手機上接收教師的PPT課件。投影儀上教師對幻燈片的翻頁節奏是全班統一的,而由于學生對知識吸收理解過程不一致,學生可以自行通過手機翻頁調整各自的聽課節奏。此外,教師在課堂上針對知識點進行限時習題測試,并將測試結果和數據展示給學生,師生均可由此了解對重難點的學習情況,及時對重難點進行梳理和鞏固,提高學習效率。
課后,師生的手機端分別收到雨課堂的課后小結和課堂數據使用報告。教師通過課后小結評估教學過程,反思教學,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而學生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數據針對性地在課后加強練習。課后,教師還將課后作業推送到學生手機,幫助學生進行課后復習,并考查學生學習狀況。每單元結束,針對學生進行單元測試,在量化的數據基礎上產生形成性評價,實現無紙化辦公。在課后綜合評價中,雨課堂為師生提供完整立體的數據支持,個性化報表,雨課堂的后臺提供實時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最終形成可以量化的直觀的報表,這些數據不僅讓教師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而且可以為教師進行評價提供精確的數據,大學英語課堂真正進入了“大數據化時代”。
高職本科是全日制本科學歷的一種形式,是為適應我國高技能人才緊缺的國情,結合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總趨勢而提出的一個新的教育體系。現行的高職本科大學英語教育面臨著一些問題:(1)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招生對象除按高考成績錄取的應屆生外,還有三校生。由于入學前的英語教學五花八門,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大,較之全日制本科生整體偏低,甚至還出現入學測試成績逐年下降的困境。(2)除了要在專業技能實踐上更勝一籌,高職本科學生還面臨與全日制本科一樣的英語水平測試要求。就業市場對高職本科生專業動手實踐能力要求高,且學生同樣面臨大學英語四六級證書的要求。對此,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在高職本科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進行了摸索,提出了“雙中心,三分法”教學體系,即利用“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以大綱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分層、分級、分類的教學體系。
“雙中心”指以大綱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大綱是根據學科內容和教學計劃的要求編寫的教學指導文件,是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高職本科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大綱是建立在該門學科嚴謹的科學體系基礎之上編寫而成的,符合科學體系的內在邏輯結構,是本課題教學體系進行構建的重要依托。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貫徹大綱,落實大綱。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價值方向首先需界定“以學生為中心”既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截然對立,也不是將“以學生為中心”理解為個人本位,更不能將“以學生為中心”簡單地看作是教學法。事實上,“以學生為中心”不僅僅涵括了課程體系、課程教學,還有教學條件,教學管理、教學活動等內容。
三分法指的是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教學改革進行的分層,分級,分類的高職本科大學英語教學體系。分層主要指的是每一位新生接受入學檢測考試之后,根據試卷分析進行學生分層編班。除了常規依據英語基礎劃分的A、B班之外,還有C(藝術類)班和D(小語種)班等。各層次班級進行教學目標分層、教學任務分層、作業分層以及考核分層等一系列完全不同的分層教學。分級教學則是指大學英語作為公共基礎課教學的兩年中,城市學院摒棄大多數高校沿用的以一套教材兩年用通頭的陳規做法,兩個年級有不同的重點:大一年級更強調基礎的夯實,在通用大學英語教材上見效率。大二年級引入多種形式的英語實踐,開設一系列實用英語課程,如演講比賽方向、翻譯實踐方向、文學欣賞方向等等。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方向,進行帶選修性質的大學英語課程學習。分類教學主要依據的是CET-4的通過情況。由于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有的新生入學三個月參加CET考試就能通過考試獲得證書,這類學生若繼續留在原有班級,則課程進度勢必不能滿足其較高的學習要求。鑒于此,城市學院對通過CET-4考試的同學有專門的考核要求并在后續英語課程的學習中給予較寬松的選擇。在大一階段通過了CET-4的學生可留在原有班級繼續學習,亦可按其自身較高的語言悟性和自律性選擇CET-6的輔導班學習,還可根據自身需求提出申請自學。
雨課堂教學的創新功能發揮在微信上,教育部長陳寶生評價雨課堂讓學生的手機從“低頭的工具”變成了“抬頭的利器”。雨課堂將課前—課中—課后的每個環節都賦予了全新的體驗,開啟了大數據時代的智慧教育。移動終端教學工具的引入將推動智慧課堂教學體系的持續創新,助力教學改革的有效開展。基于雨課堂的高職本科大學英語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給高校英語教學搭建了更優質的教育平臺。高職本科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需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不斷創新完善,探索高職本科教育的優勢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