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紅葉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第一中學,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300)
英語核心素養之一是“思維的發展與提升”,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思維發展與提升是學生英語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征之一。但當前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過分偏重知識的理解,而輕視思維發展與提升,因此筆者以必修2 Unit1 Cultural Relics—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閱讀課為例探究高中閱讀教學中如何滲透英語學科素養,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本課的主題語境為人與社會中的歷史、社會與文化,文本內容為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目標為根據文本內容用不同的形式來讓學生自己提取信息并歸納,提高閱讀及思維能力;通過閱讀使學生了解世界文化遺產,最終形成保護文物的意識。
為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筆者嘗試在閱讀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首先教師在導入部分展示一些著名的中外文化遺址或景點,如故宮、長城以及倫敦塔,來引入文化遺址的話題,之后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文化遺產?What is a cultural relic ?它們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歸納并說出cultural relics的特點及定義,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并發表個人觀點。
在閱讀文章之前,教師應指導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推斷、分析、預測。首先向學生展示幾幅美麗的琥珀圖片,了解琥珀的形成、外觀及價值等基本信息。提出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Q1:What is amber?琥珀如此美麗與珍稀,那么你能想象一座用琥珀建造的房子嗎?Q2:The amber is so beautiful and precious,but can you imagine a house made of amber?然后展示琥珀屋的圖片,給學生感官上的刺激。下一步讓學生根據文章的標題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推斷琥珀屋發生了什么,猜測文章主要內容,琥珀屋是被毀掉了還是丟失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探索能力。
形象思維是以直觀形象和表象為支柱的思維過程,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往往看到學生被教師帶著一個接一個的問題進行機械而無意義的學習,或者教師設置的情境脫離學生的實際,學生無法展開有效的想象。在有效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多種模態教學方式設置符合文章內容的情境,積極引導并放手讓學生們迸發思維的火花,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更加有意義。在本課中,學生觀看有關琥珀屋歷史的內容豐富的視頻及音頻,可以更形象地了解琥珀屋是什么樣子并且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金碧輝煌的琥珀屋使學生大開眼界、嘆為觀止,迫不及待的要學習有關琥珀屋的知識,對極大的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邏輯思維,是思維中的一種高級形式,它是指人們在認識的基礎上,以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規律的理性思維過程。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利用文中的插圖或自創與文本相關的美觀有趣的圖文,學生通過讀圖獲取信息,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讓學生更容易抓住重點,更直觀地理解文本梗概,快速搭建思維支架,形成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問題鏈和知識塊。在打開學生思維大門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策略。
學生通過略讀進行段落大意連線及細讀,了解Amber Room形成、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并分析每段的細節問題。問題設置可多樣化,如第一段可以設計為表格形式,需學生查找并歸納內容為 Description of the Amber Room,包括material、color、design style、decorations、time spent。第二、三段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結構和特點,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中的人物及時間線索總結全文,通過歸納總結文本中的線索,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第五段為了避免限定學生思維,引導其用幾個疑問詞who?How?when?why?Q:who rebuilt the amber room?
How?when?why was the amber room rebuilt?等理清琥珀屋的重建疑問。
圍繞是否應該重建圓明園這一問題進行組內討論,并進行正反方辯論,鼓勵學生積極發表創造性的觀點,學生辯論展示之后教師引用余秋雨的《廢墟》總結并抒發文化遺址對于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意義,以使學生達到對文化意識的升華——形成保護文物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不管是修繕還是重建,對廢墟來說,要義在于保存。
圓明園廢墟是北京城最有歷史感的文化遺跡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鏟平,造一座嶄新的圓明園,多么得不償失。
大清王朝不見了,熊熊火光不見了,民族的郁忿不見了,歷史的感悟不見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殘夢,但是,收拾來的又不是前夜殘夢只是今日的游戲。
(1)引入部分達到預期效果,沒有用書本上的例子,而自己準備了錄音和圖片作為引入,引題所用時間短且能引起學生興趣及求知欲。這一環節展示一些著名的文化遺址或景點,如故宮、長城以及倫敦塔,來引入文化遺址的話題,并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文化遺產?它們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培養其邏輯思維及思辯能力。
(2)引導學生一步接一步從閱讀文章表層意思,到探討深層意義,使學生明白文物重要性及要做好保護。例如,先帶著問題讀課文,回答問題,接著概括段意,然后分析句子,文章最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有邏輯地思維,最后通過時間主線總結全文,通過文字理解升華到深層理解并使學生達成共識——保護文物。
(3)辯論環節圍繞是否應該重建圓明園的問題進行不同觀點的表達,達到教學目標——形成保護文物意識,最后老師總結并發表觀點,引用余秋雨的《廢墟》抒發文化遺址對于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意義。
(1)導入部分除了使用中外著名文化遺產還應該加入我們本地的文化遺產,展示具有本地特色的烏拉特文化的圖片,如陰山巖畫,蒙古族呼麥演唱,蒙古族傳統服飾,引起學生們的親切感,感到古老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我們的家鄉,從而激發他們對學習有關文化遺產知識的強烈興趣。
(2)Skimming 部分任務設置為瀏覽文章之后進行段落大意連線,這個任務將每段的主題大意直接給出,節省了時間,但限制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思辨能力,應該改進為學生通過閱讀感知并概括本段主題大意是什么,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培養開放性思維。
(3)下課后我了解到有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未能在短時間內回答完所有問題,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分層次設計精讀練習,針對基礎差的學生加入一些基礎知識訓練,加強他們學英語的信心。
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建立在主題意境及文本載體基礎之上的,沒有憑空想象的思維。在閱讀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在學生掌握教材文本的基礎上,使得抽象的語言具體化,輕松突破文字理解障礙,同時促使學生腦海中形成了思維導圖,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擁有怎樣的思維品質。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則需要教師長期的堅持,需要教師立足文本題材,采用多種設問方式,巧借圖文,充分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在閱讀文本中不斷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其創造思維,培養其發散思維,提升其聚合思維及訓練其邏輯思維;需要學生依托教材,不斷強化問題意識,做到多問多思,不斷從閱讀中培養思維的火花,最終實現語言的輸出,這樣的閱讀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