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莎
(湖南省商業技師學院,湖南株洲 412000)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2006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建設節約型學校的通知》(教發〔2006〕3號),要求“各地各學校要把建設節約型學校作為學校發展戰略列入到‘十一五’ 規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并對節約型學校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
為了響應黨的號召,為建設更加美好的現代校園,一代代的教育人從節能、節水、環保等方面出發,通過條例法規約束,文字、圖畫、活動等手段的宣傳,讓節約和環保深入到了每個學生的心中。當發現水、電、食物這些生活物資的浪費現象時,我們會不斷的耳提面命,但有一種浪費卻被很多人選擇忽視,或者說被迫選擇了忽視,對它無可奈何——那就是教科書浪費。
以我所在的湖南省商業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商院)為例,每次期末考試前,學生都會對自己的課桌進行大清理。面對這相處了一個學期的教科書,同學們一般有三個選擇:留著、賣掉或者扔掉。留著,就意味著要把十幾本教科書從教學樓搬回宿舍樓,這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是一個很需要力氣的活,尤其是女生。于是大多數的教科書就留在了教室門口的垃圾桶,然后我們發現,盡管教學樓樓道上隔幾米就有一個容量很大的垃圾桶,還是沒有辦法裝下這些被同學們拋棄的“伙伴”:垃圾桶滿滿的,垃圾桶旁邊的走廊也是堆得高高的。據了解,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同學會把大部分書籍搬回了宿舍(這些書在以后清理宿舍的時候絕大多數又被扔進了宿舍樓的垃圾桶),百分之七八十的同學只留下了少數幾本以后考證可能還會用到的專業書,還有超過十分之一的同學一本不落全部扔掉。當然,有些學生比較有經濟頭腦,他們把不想留著的書籍收集在一起賣掉,只不過他們出售的對象是廢品收購站,以1元/kg的價格進行回收處理。
一本售價二三十元的課本,換回了0.5元的回收價,這不僅僅是一本經濟賬,更是一本資源賬。也許有人可能說,不就是扔掉幾本書嘛,要不了幾棵樹的,那我們不妨就來算一算。以商院為例,每個學期學生發的新書約為8-10冊,書籍厚薄不均,按每人每學期課本平均重2.5kg計算,如果全校有5000人,那一個學年使用的教科書需要紙張25噸。若每本教科書能連續使用5年,則可節約紙張100噸。據了解,生產1噸文化紙約耗費3.5噸木材(4棵平均20年樹齡的樹木)、100噸凈水、600度電、1.2噸煤和300公斤化工原料,并且排放約80噸廢水。100噸文化紙,也就意味著350噸木材、10000噸凈水、60000度電、120噸煤、30噸化工原料、8000噸廢水。
僅僅一個學校的數據就已經讓我們感覺目瞪口呆了,那整個株洲市,整個湖南省,整個中國的數據該是怎樣的觸目驚心?這還僅僅是從原料上來計算,沒有計算印刷消耗能源。教科書的循環利用,可以減少人類對木材、煤、淡水的消耗,有利于優化人類生存環境,推動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是建設兩型校園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一本書——《寂靜的春天》,因為這本書“環保”這個話題開始被全人類重視,從此成為一個世界課題。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是環境保護正式引起世界各國政府重視的開端,也開啟了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4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環保工作一直在發展,但相對于一些國家來說仍是遠遠落后的。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我覺得關鍵是公民的環保理念還不達標,很多人腦子里沒有環保這根弦。
本著素質要從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我們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天天、月月、年年都對我們的學生說: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但效果怎么樣呢?我們自己可以感覺得到。環保不是口號,只靠喊是行不通的,行動才是關鍵。專業課講究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環保也需如此。教科書循環利用就是要以學校為引導,用系統的組織和程序進行管理,幫助學生逐步養成愛護教科書的習慣,然后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加強學生的節約意識,最終達到環保意識的提升。
每個學期幾百塊的教科書費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可能是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但對于一個貧困學生來說,這可能就是他半個月的生活費。如果能夠每個學期少支出這樣一筆費用,就可以減輕貧困家庭的經濟負擔,讓他們可以多一點業余時間學習專業知識而不是去發傳單或刷盤子。貧困生的經濟負擔得到緩解,還可以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使他們有更好的心態來完成學業。
(1)安全方面:教科書的循環使用預示著每一本書都將經過幾代學生之手,長期的使用必將對教科書造成污損。涂涂畫畫、撕扯等人為污損我們可以盡量避免,但使用過程中有很多細菌的污損是我們看不到卻又無法避免的,使用舊教科書能不能保證學生的健康不受損壞,這是家長非常擔心的問題。
(2)學習方面:為了保證教科書能夠正常的循環使用,學校必將要求學生不得在教科書上隨意寫寫畫畫。在教科書上劃記重點、抄寫上課筆記是我們常用的學習手段,這樣有利于學生更系統的進行鞏固復習。如果不允許學生在書上劃記,只能在筆記本上摘抄筆記,會不會影響學生的成績?
(3)使用方面:很多學生從小已經養成了一些學習方法,有些方法勢必對書本造成一些損壞,保證教科書從期初到期末都保持一種樣貌對很多學生來說是一種折磨。技師學校學生正處于叛逆時期,這種約束可能會造成學生一些抵抗心理,學生不予配合,循環使用無從做起。
要打消家長和學生的擔心,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必須制定合理嚴謹的體系,并且讓學生和家長充分了解這個體系及操作流程。當家長知道這種循環利用不僅不會影響學生的健康和學習,還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珍惜和節約意識時,他們就只會支持不會反對了。至于學生,習慣成自然,我們可以先從一部分學生入手,以點帶面,慢慢的學生自然能接受這種模式。
教科書循環使用不是喊一句話就能辦的事,要順利進行勢必形成一定的體系,這就必須在人力和物力上進行投入。教科書循環使用為學生節約了教材費卻給學校帶來了更多的經濟付出,這似乎是件付出與回報不對等的事,值得學校排除萬難去執行嗎?要讓學生改變原來的學習習慣,要改變學生對書籍的態度,要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這些都是長期而艱巨的工作,要監督和執行需要學校和教職員工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本就已經承受繁重教學工作的教師有必要再攬事上身嗎?
教育本就是一個長期的熏陶過程,只要制定相對嚴謹的體系,教科書循環利用就不會是繁瑣的工程,如果能讓學生在行為中培養節約意識,這不正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所期盼的嗎。
推行教科書循環利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們只能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針對技師學校教科書的使用現狀,我們可以把目標先放在公共課程類書籍和貧困地區學生上。
首先,從各系部了解各專業每個學期開設的課程情況,從各教研組了解每門教科書的重復利用情況,建立可以循環使用的教科書的目錄。
其次,從學工處了解各系各專業的貧困生情況,召開貧困生會議,了解他們的意向。通過宣傳使學生了解教科書循環使用的意義和教科書循環使用的具體運作流程,打消學生的顧慮,提高學生參與度。
(1)回收:教科書想要循環利用首先要解決的是教科書的來源,我們技師學校的教材采取的是由學生出錢學校統一購買的方式。如果像一些國家一樣第一批教科書由政府統一購買,這顯然暫時不能實現的,如果讓學校來出這筆費用也不太現實。所以,還是只能羊毛出在羊身上,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對于教科書的來源,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學生捐獻(可以是低價有償捐獻)和使用者攤派。
學生捐獻:每年新生報到的時候,學校開展大量的教科書循環使用的宣傳,鼓勵學生利用保護好教科書期末捐獻給學校的方式來達到環境保護和幫助貧困同學的目的,并承諾期末根據書籍的新舊程度給予學生一定的報酬(標價的10%-15%)進行回收。這項工作可以下放給各個班級的班干部,班干部按照學校發布的回收書目,對班上愿意捐獻的學生的教科書進行分類整理,再統一上交到教科書回收部門。
使用者攤派:即以教科書的售價和回收維護費為基礎,根據循環使用的年限,制定每年使用者的價格(按從新到舊價格遞減制定價格表)。使用者交付一定的押金領取課本,期末按照破損程度進行押金退回或賠償。
教科書循環使用實驗階段是針對部分學生進行的,可以采取學生捐獻的形式進行,如果是全面推行則可采取攤派的方式。以下建議都是基于學生捐獻的前提進行論述。
(2)整理和消毒:回收的教科書林林總總新舊不一,首先一定要按照內容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其次,我們還必須進行編號貼碼,并把信息錄入電腦,以便于以后的管理。最后,對教材進行消毒處理,分類入庫。
通過搭建教材循環利用網絡平臺,構建學生與教材循環使用部門之間的聯系。工作人員根據書庫教科書存儲的情況,把各門教科書的名稱、數量、租用價格和使用須知公布在網絡平臺中。貧困生(可采取身份驗證的方式區分)進入平臺進行教材選購,根據書籍的存儲量先到先得。選購成功后,工作人員把領書的反饋信息發送給學生,學生可以在約定時間內去書庫領取自己選購的教科書,并支付租書費用,工作人員將書籍的名稱、編碼、新舊等級、租書者信息錄入電腦后,租書學生才可以把書籍領走。為了教科書循環利用機制的正常運行,適當的租書費用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對租書學生的一種約束。租書價格按照書籍的新舊等級進行制定,這個價格要比回收價格高出10%左右,租書學生學期末還書時根據保管程度進行適當的退款或賠償。如果有學生無故不還書或出現書籍丟失、嚴重破損的情況,可采取賠償、取消租書資格、通報批評等不同程度的處罰。
教科書循環利用的工作是艱巨的,尤其是開始階段可能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但幾乎所有的事業都是從艱難中生根發芽的,只要我們堅持并不斷的修正自己的方法,最終就能到達按部就班平穩發展。
環境保護刻不容緩,作為教育行業從業者的我們,自己能做到時時刻刻拉緊環保弦只是第一步,讓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之后還能自覺保護環境才是我們的最終理想。如果我們能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以后他們走入社會就會用這種意識影響身邊的人,就算一個人只能影響兩個人,但兩個人就能帶動四個人,只要讓這種影響鏈不斷裂,我們的環保事業何愁不成功,我們的地球將青春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