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懷化 418008)
起源于美國的“服務型學習”,就是將校內知識學習與校外服務社會相結合,這一滿足社會的功能引起了學界的關注。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剛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在這一目標的明確指導之下,高校教育急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就是將如何實現有效的服務,如何與人才培養相結合。高校EFL教育不僅是向學生灌輸語言知識和文化信息,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在信息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如何學習并有效應用外語的能力。我國高校英語專業教育重視社會服務的功能,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突出“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并將這一理念灌輸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考核體系的建立中,這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師生的主動性。
我校作為一所地方高等院校,我校提出了“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所謂“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在人才培養規格上融“知識、能力、素質”為一體,在人才培養的內容上融合學生的“公共通用能力、專業基礎能力、發展遷移能力”為一體,在人才培養途徑上融“課堂教學、實驗實訓、校園文化活動”三個培養平臺為一體。“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要求培養出來的英語專業人才既擁有扎實豐富的語言知識,熟練運用語言的技能,了解掌握語言中涵蓋的文化信息,擁有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為實現目標,英語專業人才的專業知識及教學技能的培養就尤為重要。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我們立足于培養出能嫻熟地運用各種教學技能,滿足于快速勝任教學工作為目標,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實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廣適應”的人才,即“能主動適應基層市場需求干什么” 從而成為有廣泛適用性的應用型人才。對這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規格而言,知識、能力、素質之間的關系既是并列關系,也可以理解為一種遞進關系,可以表述為“知識是基礎,能力是主體,素質是升華”,能力是其中最突出的部分,知識、素質通過能力而外顯。培養英語專業的知識和能力:一是培養人才具備外國語言文學中的相關語言知識和理論知識;二是培養人才掌握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三是培養人才掌握英語教學的方法和技能,具有靈活運用的能力;四是培養人才具有獨立設計課程,撰寫規范教案,合理制定評價測試體系的能力;五是培養人才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的各種輔助設備的能力;六是培養人才對英語語言發展及英語語言教育行業發展動態的洞悉能力;七是培養人才具有初級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的能力。通過四年的系統培養,英語專業人才的綜合語言能力及專業教學技能和專業教師素養逐步形成。
“能力教育”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體內容,在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的“應用型”人才的能力結構上,公共通用能力是基礎,專業基礎能力是主體,發展遷移能力是拓展。三者合一進而內化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個人特有的心理品質,即帶有較明顯專業特點的能力素質——專業能力素質,它是學生通過專業學習后適應社會最重要的本領。英語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心理學、教育學等各門公共基礎課程、公共選修課程及參與素質能力拓展活動項目來培養人才的公共通用能力。對于英語專業人才的專業基礎能力的培養則依托于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來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建立自主學習平臺、開設精品課程、運用微格教學著力打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英語專業教學技能及教師素養。就英語專業人才的發展遷移能力而言,明確學校與社會間的供需關系,了解社會對于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類型,有針對性的培養能服務于社會的英語專業人才;努力培養英語專業人才樹立正確的、積極的就業觀,培養愛崗敬業的精神,同時,培養英語專業人才的創新能力,鼓勵并支持英語專業人才在學習和工作崗位中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勇于創新的能力,面對機遇和挑戰都要能夠迎難而上。
英語專業課堂教學是英語教育教學中的基本手段,通過班級授課制,老師向學生傳授外國語言文學的相關知識和英語教師技能的過程。學校根據社會的需求建立人才培養方案,堅持以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培養方案,其特點就是培養出具有很強的英語專業教學能力的人才。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英語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能等課程,系統全面的傳授英語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理論知識和英語教學技能,使知識更好地運用和服務于職業,讓知識職業化。為了幫助英語專業人才能順利拿到從業資格證書,我校還實施了導師制,既1名英語專業的老師負責并輔導3-5名英語專業的人才進行語言專業知識及英語教學技能的系統輔導,知識點抽檢,備課磨課,課件制作、三字一畫、普通話等工作,力求最終實現人才的專業化。
校內,學校通過建立自主學習平臺、鼓勵學生使用微格教室等實驗實訓場所來提高英語專業人才的教學技能,能夠及時有效的反饋在模擬教學中的優缺點,大大提高了自評和互評課的能力,也為今后的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留下了大量真實的影像資料。校外,學校通過建立高校與地方中學合作教育教學實訓基地,以教師輪崗、學生見習實習和學生隨崗的方式來開展英語專業人才教學技能的實踐活動。英語專業的教師下到中學進行一線教學,觀摩、送課,與一線中學教師開展深入的探討和交流,能夠讓高校更接地氣,更了解社會的需求,教師才能在指導英語專業人才的時候更有方向和目標,所培養出的英語專業人才才能更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從而真正的培養出服務型人才,做到高校服務地方。
學校還開展和舉辦與專業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各類教學技能大賽和評比活動、建立文化墻等,為培養出專業的英語人才提供了平臺,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校園環境和學習的氛圍,通過三個培養平臺為一體的融合,實現三種能力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提高的目的。
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如何有效的服務于社會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在思考的問題,服務型學習策略的使用給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可能,結合我校 “三位一體”通適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服務和學習在學校和社會之間建立起了聯系,通過教學和學習在教師、英語專業人才和課程體系件形成了高效的互動性;對培養英語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以及知識框架結構做出具體、多樣化的評價體系起到了指導性作用;實現有針對性的開設專業基礎課程,設置符合社會適應度的專業能力模塊課程,重視專業能力模塊課程開展的各個環節,扎實有序的開展;優化通識課程,拓展和豐富英語專業人才的知識面,從而樹立正確的“三觀”;重視實驗實訓的力度,強化實踐育人的意識,及時評價反思形成良性循環;以文化為依托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出能服務于社會的應用型人才。通過專業學習、專業能力素質培養和職業能力素質培養相結合,將學歷學位文憑、就業、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相結合,使之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培養出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為社會創新的通適性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