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妍華 畢兆明 內蒙古民族大學文學院
"中國形象"研究屬于比較文學影響研究中的形象學研究,是通過研究一文學中所塑造或描繪的異國形象,即他者形象.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國度,自古以來就是西方國家所一直崇拜與效仿的對象,特別是唐朝海路和陸路絲綢之路的完善,使得中國與外界的往來日益增多.直到14到17世紀,尤其是明代,隨著各個國度航海技術的發達,地中海沿岸的西方國家如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國家不斷地來華,并在游舫的途中以游記的形式記錄了中國的方方面面,可以總結為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四個方面.而這種游記就成為了一種塑造或描述異國形象的文學類型,從而"中國形象"也就成為了他者形象.本文將以《葡萄牙人在華見聞錄》、《中華大帝國史》、《大國志》、《中國札記》和《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五本書為主要參考資料,論述西方人眼中的中國.
第一章形象學與異國形象的產生
"形象學研究的是一國文學中的異國形象及其所蘊含的意義,并通過文學中的形象了解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相互觀察、相互表述和相互塑造.形象學作為比較文學里的新興學科,其研究的意義與價值并不是為了幫助我們事物的真偽,而是研究這一異域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塑造的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形,又是怎樣在這一語境中不斷地發展下去的,這不僅對"他者"有著重要的認識意義,而且對塑造者自身的認識具有批判性."【1】
一本叫做《法國作家與德國幻象》書籍的發表將法國的比較文學引向了一種全新的研究視角,雖然還尚未明確使用"形象學"這個詞,但是,這一研究的基本原則已經被提出來了.隨后讓-瑪麗 卡雷的高徒M-F.基亞的《比較文學》;胡戈 迪塞林克《關于形象和幻象的問題及其在比較文學范疇內的檢驗》;曼費萊德 施坦格《關于比較文學的概念和研究》;H.迪塞林克《內在作品與超驗作品之外的比較文學形象學》;M.卡多《形象研究》;亞力山德魯 杜圖《模式、形象、比較》;巴柔《比較文學的一種研究視角:文化形象》、《從文化形象到集體想象物》;1980年:《文學形象學——在文學中民族模式的形式及功能》載《比較文學手冊》,第2卷拜羅伊特大學;1988:《瑞士話語》,第7期,《形象學:文學再現問題》;H.迪賽林克,K.-V.辛德朗,《歐洲和民族的自我理解》;等人的綜述性論文和著作,描繪了形象學方法論的演化過程,以D.-H.巴柔的文章貢獻最大.自其文章發表起,形象學的基本原則就被明確提出,同時以這樣一種新的比較文學視角的研究在法國掀起了一陣浪潮.雖然形象學研究備受非議,但是隨著這一研究理論的逐步完善和系統化,越來越多的學者們接受并沿著這一新的角度在比較文學研究的領域內越走越遠.本文恰恰是站在了形象學研究的視角上,對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游記中的中國形象進行了深入性的探索與研究.
西方的中國形象如果從《馬可波羅游記》問世算起,已經有七個多世紀的歷史了,要想了解一個形象的歷史情況,必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這一形象究竟是如何生成的.
西方的中國形象出現于1250年前后,1245年,圣方濟各會修士約翰柏朗嘉賓受教皇之命出使蒙古,從里昂到哈刺和林,寫出了《柏朗嘉賓蒙古行記》,10年后魯布魯克的威廉出使蒙古歸來,同樣也寫出了一部著作寫《魯布魯克東行紀》.但是通過考證,我們得知兩人并未真正的涉入中國,而他們所寫的游記中所介紹的"契丹"卻是真正的中國.至此,兩人的這兩部杰作將"契丹"帶入了中世紀晚期的西方文化視野中,這也為馬可?波羅前后兩個世紀的"契丹傳奇"奠定了更為真實的基礎.
地理大發現的時代是個充滿了無數幻想與浪漫的時期,使人們的頭腦與生活的格外的豐富.盡管當時的西方人還沒有證實契丹和中國這兩個名字到底是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同一個地方,但理想化的"大中華帝國"的形象已經出現.以門多薩的《大中華帝國》出版,標志著契丹傳奇時代的終結,中華帝國第一次在西方文本與文化中獲得了歷史化的清晰完整形象.
這一形象最早出現于早期啟蒙哲學家的社會理想中,標志著歐洲的中國形象進入了哲學時代.至此中國的形象一步步地從虛構的想象、傳奇到具體的地理方位最后到真正的帝國,慢慢地呈現在了西方人的眼中.
第二章14-17世紀西方人眼中的明代中國形象
14-17世紀西方國家正處于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是歐洲新興資產階級掀起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解放運動,新興資產家門反對中世紀宗教神學枷的鎖,提倡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反對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與此同時,處于伊比利亞半島的西歐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國家都長期處于國內的內戰中,尤其是葡萄牙,在14世紀末的費爾南多國王的執政時期,進行了三次同卡斯蒂利亞的戰爭.戰爭是貴族的游戲,是他們謀生的手段,但是戰爭的沉重負擔卻壓在了資產者和人民的頭上.資產者要為戰爭擔負軍事的花銷,而勞苦的百姓卻成為了戰爭的犧牲品.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人們渴望生活的平靜與祥和,渴望經濟的繁榮發展,更渴望能夠有一位賢明的君主來治理國家,因此異國形象中的美好景象成為了眾人向往和理想之地,特別是政治制度——"哲人治國的開明君主制".
在曾德昭的《大中國志》中,用了大篇幅的文字描述了中國有關考試的方式及學位授予的整個過程:"首先:在他們的本城鄉參加兩次預試,指定一天集合轄區內的學生,在一大片空地上擺上桌椅,舉行考試.考官出考題,他們從清晨可以做到晚上,只做一篇文章,做完后,交給主持考試的官員,官員把卷子搜集一處,認真審查,挑出最好的,錄下作者姓名,把名單張貼在衙門的墻上,這種錄取叫做本鄉提名;其次:將錄取的文章由官員親自交給縣城的長官,當地已錄取的學生,匯集一起,進入縣城的總考場,縣城長官再試他們,按村里考試的同樣方式,給他們出一道新題.不同的是,考官更加嚴格認真,不許從中有人作惡干預.長官從學生中挑出200人,把名單提交給主考,主考再做第三次測試,方式幾乎完全一樣,從考生中再挑大約20或25名,授予學位.這樣經過三次嚴格的篩選,最后只剩下少數人,然后授給他們徽號和特權.(學士)再次:碩士的產生,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在陰歷八月的某天,大約是我們的九月底或十月初,舉行碩士考試.考試時間持續約25天或30天;應考者僅三天休息,主考官都是省的大員,但總考官則是朝廷為此特派往各省城的.因考試期間不許人進出,所以在場有負責守衛和服務的人員,還有醫師以備他們有所需求."【2】
在 C. R.博克舍的《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記》中向我們展現了中國有關司法方面的圖景,如當中國的官員對犯人進行審訊時的公正態度的描繪"每當有人給帶到他面前受審,他盡可能讓很多人公開聽審,如果罪行不那么嚴重的話.他們審問我們時也這樣.當中詢問證人,除不把一個人的生命和面子緊緊委諸另一個的誓言外,這個作法還有別的好處,那就是,因為大堂上始終擠滿百姓聽證人發言,所以只記錄真是的情況.用這個法子,審問不能作假,和我們那里經常發生的不同,我們那里,證人的話只說給審判官和公證人聽,因此金錢等等的力量是大的.但在這個國家,除在審訊中保留這一手續外,他們還十分怕皇帝,皇帝高居他們之上,他們不敢絲毫反叛.所以這些人的審判是沒有匹敵的,勝過羅馬人或任何其他民族."【3】
在曾德昭的《大中國志》中,作者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強軍帝國的形象,"他們從前是英勇好戰的民族,但是現如今這樣的士兵英姿卻不復存在.今天的中國武力僅僅表現在龐大的人數上,因為除設置在韃靼邊境及在海口和大河口船艦上的軍士外,每一省以及在國內的每一城鎮,都有自己的武裝,由當地支付費用并配有自己的將官;如果某省急需一批軍隊,他們就使用本城的武裝力量.而如在邊境或國家其他地方有所需要,皇帝或他的兵部馬上從一省或幾省,按當時的需要或各省的能力,抽調軍隊;各省都不能保有相同的軍隊人數.這些軍隊一直做好準備,如有缺少或死亡,即使城鎮很小,仍有足夠的人立即申請參軍,于是位置很快得到補充. "【4】
在《大中國志》中,描述了皇帝為了鞏固政權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為了不讓官員和大臣結黨營私,每個地方的官員任期都是三年,并且這些官員都是異籍,在上任官職的時候,不允許帶有自己的家眷和親屬.在其任職的府衙內,皇帝已經為他們打點好了一切,配好了所有的傭人和女眷.對于皇親國戚,皇帝則是"根據他與皇帝血統的遠近,在他們婚配的時候,接受他們的高貴館舍.只要皇帝在世,這地方在任何方面都不增不減.皇帝賜給他們妻妾、奴仆,每月供給他們豐足的各種用品,但他們只是從管制城市和省份的長官接受這些.不管怎樣,這些人沒有一個生時有任何職位和權力."【5】
從上述這些中國形象我們能夠看出,這些形象塑造的原因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塑造者自身所帶有的社會集體想象物的制約以及兩種異質文化間的本質性差異.而且從這些西方人眼中所描繪出的形象,不但可以清晰的再現中國的現實境況,還可以從這些形象中再次認識的自我并重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