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棟 孫光芹 劉菡 陶駟翔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昆明 650500
哈尼族棕扇舞充滿神秘的色彩,祖祖輩輩流傳:由于戰事哈尼族先輩們從谷哈往南進行遷移.看到一群漂亮的鳥兒在天空中飛過,心想"如果我們能像鳥一樣展翅翱翔就可以輕松的到達目的地了."然后在路邊的棕樹上摘下兩片棕葉,比作飛鳥的翅膀,模仿著鳥兒的動作進行舞蹈.從此世代相傳,就形成了扇子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扇舞只是在送葬時跳,節奏緩慢,深沉凄楚,舞者表情略顯呆板,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生活日已發生改變,哈尼人民在節慶時也跳起了棕扇舞,氣勢抬頭挺胸、自信而歡快.
1、棕扇舞的起源
棕扇舞的起源是從哈尼族早期狩獵、采集的日常生活中模仿飛禽走獸的動作和獵人凱旋而歸的姿態中興起的.與哈尼族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動有關,哈尼族古人認為人死是被鬼攝去靈魂,為此他們手拿棕扇舞蹈希望借助棕扇的風力讓鬼站不住腳從而達到驅鬼的目的.哈尼族族民在宗教祭祀中通過棕扇舞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展示著各自動作不同而動作優美的的舞姿,表示對先輩們的尊敬和懷念.
2、棕扇舞的時代變遷
哈尼族棕扇舞舞儀的動機誘發出舞蹈的情境,鼓動起舞蹈的情感,在情感體驗層面上將虛擬和真實合為一體,通過儀式流程達到其實用功能.哈尼族用棕扇舞表達對親人的追思,哈尼族認為人的死亡是獲得新生的開始.
隨著生產技術的改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哈尼山區的群眾有了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財力從事文藝活動.為了滿足哈尼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棕扇舞逐漸興盛起來不再是宗教祭祀和盛會的產物.
隨著政府和業內人士的重視,借助教育力量促進棕扇舞的保護與傳承形成了廣泛共識.學生通過教師教授的課程以及課間操、文藝表演活動等形式,進行學習棕扇舞的動作和音樂和棕扇舞的基本知識.
1、哈尼棕扇舞屈膝、前傾、含胸形態特征
由于遷徙引起體態變化,哈尼族先輩歷經數十輩的長期長途跋涉,使哈尼族先民逐漸適應徒步行走的生活,并形成適宜長途行走的體態.使哈尼族先民的腿部更發達、結實,更有彈力,膝部彎屈的程度更顯而易見.
由于戰爭和生活環境惡化導致哈尼族遷徙,背上背著老人和生病的族人,懷里抱著嬰兒,肩上托著物資,手中牽著家畜.肩上的重物壓彎了哈尼族先輩原本直立的身驅,懷抱的狀態使得平展的胸部向內含攏.為了腳下能夠走穩,原本后仰的身姿為了能夠看到腳下崎嶇不平的山路、前傾了下來.由此尼族先民由原來直立、后仰的體態轉變為向前、向下拖著沉重步伐前行的體態.
2、哈尼棕扇舞基本動作形態特征
該天然氣的低位發熱量為Qdr=36.59MJ/Nm3,高位發熱量為Qgr=40.52 MJ/Nm3,兩者相差為3.93 MJ/Nm3,該差值即為煙氣中水蒸氣的汽化潛熱。在一般燃氣鍋爐排煙溫度下,水蒸氣仍處于過熱狀態,因而由鍋爐排煙所帶走的汽化潛熱占低位發熱量的比例可用式1求得。
哈尼族棕扇舞男女動作基本一致,沒有性別區分.哈尼族棕扇舞 動作節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分表現了山地民族舞蹈的動作特征.
體態:收腹、立腰,微含胸,上身微前傾,下頜微收,是糯美棕扇舞動作的基本體態.
基本動律:重心向下,雙腳自然站立,膝部隨節奏做重拍向下,有下頓上彈感的上下屈伸,上身隨膝部屈伸上下顫動,胯部隨重心在下肢的左右移動左右出胯,上肢配合下肢和上身自由前后擺動是糯美棕扇舞動作的基本動律.
手型、腳型:雙手滿把持扇是糯美棕扇舞的主要手型.足部自然放松是糯美棕扇舞的主要腳型.
1、哈尼棕扇舞上下顫動
哈尼棕扇舞舞蹈體態、動律呈現出云南山地民族舞蹈律動特征.在以膝部帶動身體顫動的基礎上,上肢動作主要有手臂前后劃圓、前后擺手等動作,下肢主要有踏、點、踮、悠、踢等動作.由于哈尼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差異性等,形成了獨特的舞蹈風格.其共性特征為:動作具有屈膝向下的特點,在微抬腿蹬腳,顛跳旋轉動作時,膝蓋成屈膝狀態,擺胯、扭胯、跳鼓、铓等多在深蹲、半蹲、俯身、昂首、撅臀的舞姿中完成.
2、哈尼棕扇舞左右擺跨
雙棕扇合并,從右胯至胸前收回左胯,再從左胯至胸前收回右胯,最后從右胯至胸前收回左胯.雙臂做一撩一蓋的動作,形似清除周圍濃霧.左手自胸前甩腕帶配合上肢撩蓋動作,下肢做吸腿跳動作.即,雙腿原地顫動2次,接主力腿保持顫動1 次,同時動力腿前吸腿.然后做反面動作.其它與男女共跳動作基本到一致.
1、哈尼族棕扇舞的音樂寓意及背景分析
哈尼族人民無論做著什么事情都可歌可舞,哈尼族人農閑時就在田埂上載歌載舞,數千哈尼族人圍成許多舞圈,哪怕天氣不佳,仍載歌載舞,謂之"歌舞街".哈尼族房屋建成時,人們必定載歌載舞恭賀新房建成.每當哈尼族青年"串姑娘"的時候,男女青年相邀到"公房"或樹林中,男女手牽著手邊轉圈邊跳舞,互相傳遞著傾慕的信息.元江哈尼族歌舞《毛巾舞》、《草情》、《甜蜜的深夜》、《戀歌》、《背水情》、《姑娘叫月亮》等舞蹈,反映了哈尼族人民在農事勞作、農閑娛樂,新房建成和《串姑娘》的生活生產風俗場景.
2、哈尼棕扇舞樂器分析
哈尼族棕扇舞的背景音也十分簡單,族人們只要有鼓和大鈸打擊聲就能載歌載舞跳起他們喜愛的棕扇舞.根據活動規模大小增加樂器種類及數量.常用樂器有牛皮鼓、铓、大鈸、長號、嗩吶等.其中牛皮鼓是最重要、必不可少樂器.它由木材和牛皮制成.哈尼族牛皮鼓制作過程必須隱蔽,制作過程不能被村子的人看到,亦不能在自己家里做.現今會做樂器的人不多,只有一些老人會做.
自改革開放后,棕扇舞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并隨之開始了藝術表演.經過歲月的沉淀、棕扇舞藝術家的加工改編,棕扇舞已頗具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哈尼棕扇舞蘊涵了哈尼族人民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的棕扇舞,在民族學、社會學等文化領域擁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
棕扇舞被列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在相關人士的指點下,再次推進了棕扇舞世俗化邁進的步伐,把棕扇舞與商業緊密結合起來.棕扇舞初步完成了從神壇祭祀向世俗社會的轉變.政府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資金扶持上,保證財政專項資金,吸引社會各界資金投入,并對其規范管理,將有效鼓勵群眾積極參與棕扇舞活動.另外,給予群眾,特別是民間藝人充分的展示機會,給予傳承人必需的物質保障和榮譽,將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棕扇舞.
棕扇舞是哈尼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同樣是人類共有的傳統文化遺產.棕扇舞的舞蹈動作和形式展現出了哈尼人民堅強不屈服、不畏懼的精神和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高尚品質,而粗獷、豪邁又是哈尼族民族精神意志的重要體現.棕扇舞不僅承載了哈尼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還是哈尼族千百年來人民的智慧結晶.所以,傳承和發揚棕扇舞對弘揚哈尼族優秀璀璨的民族傳統文化具有巨大作用.
(一)從傳說故事中,反映了棕扇舞的起源與哈尼族求生存、求發展的愿望緊密相連.表面看,棕扇舞起源于喪葬祭祀活動.深入探究可知,喪葬活動中,作為儀式舞蹈的棕扇舞,通過棕扇舞人們祈求祖先、神靈保佑人畜安康、五谷豐登;通過棕扇舞使參與活動的人們相識、相知,促進了交流.棕扇舞是哈尼族人民精神的寄托,哈尼族通過棕扇舞以舞蹈的形式表達審美追求.
(二)棕扇舞作為哈尼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融合了漢、彝、傣等民族優秀文化因素為其所用.從哈尼族棕扇舞發展的歷史和現狀說明,在文化交流與融合中,中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特征形成的基礎.此外,學校教育和舞臺表演也成為棕扇舞的主要傳播方式.現在棕扇舞已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幾年又成功進入了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棕扇舞在文化全球化發展、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侵蝕、文化同化的危機中,導致一些棕扇舞文化藝術的消失.棕扇舞作為"活體"藝術,它存在于宗教儀式和民俗活動,正在隨科技文化的發展而消亡,它的保護與傳承面臨嚴峻的考驗.因此,對棕扇舞藝術特色研究是對哈尼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必然要進行的,在進行研究的同時弘揚哈尼族璀璨的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使哈尼族人民和外界社會共同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