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剛 云南民族大學 2016 級宗教學
佛教與中國古代戲曲關系實際上十分密切。中國戲曲由萌生到完善,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其源頭可以追溯到遠古祭祀,其中《尚書·腕典》曰:“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秴问洗呵铩す艠贰吩唬骸皠澨焓现畼?,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漢代百戲雜耍,盛唐梨園歌舞,宋代院本,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晚晴民國京劇直到當今各劇種,戲曲不僅成為一門融合文學,音樂,舞蹈,歌唱等藝術的綜合藝術,而且它為中華文化的一支寶貴血脈。公元67年前后,佛學傳入中國,漸漸注入中國文化的血脈中。魏晉時期的玄學使佛教逐步中國化,佛學重義理、重哲學思辨的特征,乃至后世深深影響了中國藝術審美心理。戲曲是一門藝術,在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當中獨樹一幟,然而佛教也對中國這門傳統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佛經中的許多故事,常常被引入戲曲,豐富了戲曲的題材。例如,佛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自唐之后,由變文形式轉到戲曲形式上演,在民間廣泛流傳;“唐玄奘西天取經”的佛教歷史,也常常被編成戲曲,金院本有《唐三藏》,元雜劇有《唐三藏西天取經》、《西游記雜劇》;明代的雜劇、傳奇也多有取自佛教的,如《雙林坐化》、《哪叱三變》,《觀世音修行香山記》、《觀世音魚籃記》等等。戲曲中的有些情節,也取自佛經,如元雜劇的《沙門島張生煮?!?,情節類似于晉譯《佛說墮海者著海中經》中所述佛與五百力士入海求珠的故事;李行道的《包侍制智勘灰闌記》所說之二婦人奪子的情節,更與《賢愚經·檀膩鞘品》中的國王斷案的故事相仿。另外,古代戲曲中常有關于人鬼、陰陽二界的描寫,這也是受到佛教思想影響的結果。例如,南戲的《包侍制判斷盆兒鬼》、關漢卿的《包侍制三勘蝴蝶夢》等包公戲,把包公寫成通行陰陽二界,為民除害的“包青天”;又如關漢卿的《竇娥冤》,也利用鬼魂做為結構上的一個關鍵。所以佛經故事想象力豐富,使得戲曲故事更加豐富多彩。
佛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萬物皆空”、“法輪常轉”、“因果報應”等等思想,慢慢地為廣眾所接受。作為寓思想性、教育性、娛樂性于一體的戲曲,必然受到佛教的影響,例如《摩登伽女》、《目連救母勸善記》、《香山記》、《海潮音》等劇目就是勸人行善,知恩圖報的。又如《明月和尚度柳翠》、《玉禪師翠鄉一夢》、《惠禪師三度小桃紅》、《曇花記》、《桃花扇》等劇勸人悟道歸佛。因果輪回報應,這是佛教一大思想,戲曲中如《玉簫女再世姻緣》、《東窗事犯》、《三世記》、《《再來人》、《醒世魔》、《玉環記》、《紅蓮債》、《盂蘭夢》、《七曇果》等等眾多劇目正是體現這一思想的。佛教思想包容,尤其“勸善懲罰”,“因果報應”的思想對成為戲曲所弘揚的,也成為觀眾們接受戲曲教育的思想,所以廣為流傳。
佛教音樂也對戲曲音樂的影響。佛曲是佛教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歌詠的曲調,這種曲凋自曹魏時期的陳思王曹植在東阿縣制成魚山唄后,歷代均有所發展,到唐代已有幾十種之多。據陳《樂書》記載,當時的“胡曲調”有“普光佛曲”、“彌勒佛曲”、“阿彌陀佛曲”、“觀音佛曲”、“燒香佛曲”、“觀法會佛曲”等26種曲調。中國的僧徒制造佛曲。自然免不了受中國傳統的音樂曲調的影響,但佛曲的廣泛流行,又反過來影響了傳統的戲曲音樂,我國的許多地方戲曲,至今還帶有相當程度的梵唄的痕跡。另外戲曲的聲腔藝術也大大受到佛教唱誦的影響,例如戲曲腔有許多是拖腔,這真是收到佛教唱誦的影響。
中國舞蹈自佛教傳來之后,從中吸收了許多精華。我們從敦煌、云崗、龍門等石窟中歷代的壁畫、雕刻,目睹飛天千姿百態、飄逸優雅的身形,就可見其端倪。史書中,對于佛教舞蹈的描述更是令人目不暇給,例如《洛陽伽藍記》里,記載南北朝時佛教在節慶時舉行樂舞的盛況:“”景明寺在八日節中,梵樂法音,聒動天地,百戲騰驤?!薄K逄茣r代,佛寺除了繼承南北朝時代民俗歌舞的活動之外,還舉辦廟會、戲場,其中往往要跳舞酬神,戲曲舞蹈得到快速發展。佛教傳入后,佛教舞蹈后來成為中國的民族舞蹈。唐明皇與楊貴妃創作的“”霓裳羽衣舞”,將婆羅門舞曲、西域舞曲及漢族舞蹈結合在一起,創造了經典。此外,”五方獅子舞”源于《佛說太子瑞應經》中的典故,直到現代仍經常在慶典中表演,視為辟邪呈祥的象征。“缽頭舞”又稱是從南天竺拔豆國傳來的面具舞。這些舞蹈都為戲曲舞蹈所借鑒和繼承發展。
近代,京劇大師梅蘭芳根據佛經故事編演《天女散花》,這出戲以綢舞蹈見長,贏得好評。梅蘭芳根據佛教敦煌壁畫仙女姿態創造了綢舞。另外梅蘭芳塑造了“洛神”的形象也是根據佛像造型藝術進行藝術創作的。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尤其它依靠舞臺實踐演出得以傳承發展,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要發展壯大就要不斷進行弘法傳教,佛教的傳教方式多種多樣,在古代社會,戲曲是一種娛樂大眾的藝術形式,佛教自然借助戲曲來傳教,這也對戲曲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形成了“演戲酬神”的傳統以后,戲曲演出更加頻繁。
隨著佛教的發展,后來允許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如供養佛、塔時可以使用歌舞伎樂。到了大乘佛教,佛法進一步圓通,歌舞伎樂已不在禁止之列,許多高僧、居士都能出污泥而不染、“行于非道而通達佛道”、“入淫女舍而心不染”,因此,歌舞伎樂常常成為弘揚佛法之助資緣藉。佛教中著名的維摩詰居士就深通伎樂;《華嚴經》中所寫的“善知識”就有伎女。楊銜之的《洛陽伽藍記》也記載:“至于大齋,常設女樂,歌聲繞梁,舞袖徐轉,絲管寥亮,諧妙入神?!碧拼略海3蔀椤皯驁觥保缢五X易《南部新書》戊卷上說:“長安戲場,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龍,其次薦福、永壽?!泵芙逃诖擞壬?,以致史料上有“一一歌詠,皆是真言;一一舞戲,無非密印”的記載。佛教的歌舞伎樂,對于中國古代戲曲的產生與發展,曾經起過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佛教戲劇中,佛陀、菩薩、大士、護法諸神等佛經典籍中的人物,大都在舞臺上亮過相,但作為主角的并不常見。常見的佛教戲劇中主角人物如觀世音、目連、達摩、濟公等;是故,又形成了佛教戲劇中特有的觀音、目連、濟公、達摩戲。觀音戲在傳統的佛教戲劇中劇目較多;目連戲又稱目犍連戲,戲中情節主要源于《佛說盂蘭盆經》,以此遂改編了較多的劇目;濟公戲,劇目繁多,已為百姓熟知;達摩戲,主要有明末阮大鋮的傳奇《牟尼合》、清代張風翼的傳奇《祝發記》、張中和的傳奇《西來記》、楊潮觀的雜劇《大蔥嶺只履西歸》(簡名《大蔥嶺》)等。這些戲都是關乎于佛教人物故事,利于借助戲曲演出傳教。
所以佛教弘法借助戲曲的演出,更容易吸引更多的信眾,同時戲曲演出也得以在廟會演出,使得戲曲演出實踐有了更多的機會。所以“演戲酬神”促進了佛教和戲曲的雙向發展,每次廟會都給戲曲演出實踐帶來了許多機遇。
綜上所說,佛教對中國戲曲藝術的影響是廣泛的。中國戲曲里許多的故事取材于佛經故事,極大豐富了戲曲所表現的內容。佛教音樂及唱誦使得佛教音樂聲腔多了佛教音樂元素。佛教里佛像的造型,佛教繪畫等給戲曲藝術的舞蹈表演,乃至服裝設計帶來了借鑒作用。佛教音樂及唱誦使得佛教音樂聲腔多了佛教音樂元素。佛教的傳播發展借助戲曲演出而實現,同時戲曲舞臺舞臺實踐也借助了佛教活動而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