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雷 江蘇大學 江蘇鎮江 212001
彩畫是中國傳統木構建筑中的重要裝飾,是歷代匠師精心創造出的飽含徽州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的藝術品。它既能滿足保護木質結構材料,又能展現出中國古建筑的藝術特色,還寄托著徽州人民豐富的精神情感。建筑彩畫在漢代就有記載:“以椒涂壁,被以文秀”,宋《營造法式》、清《工程做法》給彩畫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理論基礎。徽州歙縣建筑彩畫興盛于清代中晚期,主要源于明清時期徽州經濟的復蘇,徽商積累了巨額資本,為了光宗耀祖,修園造宅,大興土木,這樣能工巧匠們百花齊放、各派爭流,促使建筑工藝進展,建筑裝飾雕梁畫棟盛行,使徽州建筑達到鼎盛時期。早期封建制度建筑具有嚴格等級區分,彩畫相對應也有不同的等級規定,明代龍鳳紋樣只許皇家專用,皇家至平民的裝飾建筑至少劃分了五等,到清代已有明顯放寬,《大清會典》里記載:“公侯以下官民房屋梁棟許畫五彩雜花”,歙縣建筑彩畫在繼承過去的成就基礎上持續發展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此外,徽州的雕刻藝術、新安畫派、江南的織錦紋樣等內容給彩畫發展提供參考和影響,尤其清代晚期封建制度漸漸寬松,彩畫題材越來越豐富,自由、清新的寫生畫越來越多,色調也朝著淡雅方面發展,彩畫裝飾藝術也隨之達到空前發展。目前歙縣古民居保存的彩畫2000多幅,代表性的有呈坎鄉的寶綸閣、西溪南村的綠繞亭、許村鎮的高陽橋、雄村竹山書院的文昌閣以及斗山街的許氏大院等。
從目前實地考察研究來看,徽州彩畫與建筑裝飾的三雕相比,或許是建筑等級制度的因素制約,彩畫在徽州普通民居里的使用算不上普及,但是按照建筑形式來講,分布極其廣泛,目前留存下的彩畫主要分布在祠堂、文廟、書院,民宅,橋廊,戲臺、亭閣等,通過文獻和其他區域彩畫對比,目前還沒有發現其他地區彩畫分布像徽州彩畫一樣分布在各種建筑形式上。從現存的建筑彩畫來看,歙縣的古民居建筑彩畫主要以包袱式彩畫的形式為主。
位于安徽省歙縣呈坎鄉羅氏宗祠之后部,為珍藏皇帝御賜的綸音圣旨及寶封浩命的建筑物,故稱為寶綸閣。該閣建于明萬歷年間,分為上下兩層,底層三個三間寢堂相連,形成九開間的大屋,兩側還有樓梯,房屋后部為安置祖宗牌位的龕室。底層各間梁架,檁木上皆有彩畫,十分富麗,是徽州地區明代彩畫的代表。徽州大宅及祠堂的廳堂的構架用料極為巨大,肥梁,巨檁,完全超出結構受力的需要。但是在其上繪制包袱式彩畫的效果非常好,因為展開面積大,錦紋可充分的鋪開,幾乎占滿梁檁的全身,裝飾效果十分突出。寶綸閣明代彩畫的裝飾風格特征主要有四點。其一,為構件中部畫系袱子包袱錦,兩端為方形端飾圖案,圖案構圖皆為十分繁華富麗,這種構圖多用在較長的構件上,如五架梁、明間檁、枋等。其二,為構件中部畫包袱錦,兩端繪制如意頭端飾圖案。這種構圖多用在次長的構件上,如次間檁、枋等處,構件多為月梁形制。其三,為構件僅繪有端飾如意頭圖案。這種構圖多用在較短的構件上,如三架梁、單步梁等處以及畫在山面中柱分心構件上。這些穿插梁枋大部為直線形,矩形斷面,其兩端繪方形圖案,方形部分填繪寫生式花草。其四,更短的單步梁,穿插枋則繪制端部的方形圖案。各部件上的包袱錦紋大部分為幾何圖案,有方格錦、丁字錦、方格長六方錦、方格加貫套線錦紋,或者在錦紋上浮繪團花等式樣。方形圖案皆為多層方框線及貫套束繩線組成。
祠堂前沿溪照壁面寬29 米,呈八字型,進而是欞星門,大門繪有彩繪門神,其后左右建有兩碑亭,寢殿內的梁頭,駝峰,脊柱,平盤斗等木構件,用各種云紋,花卉圖案組成,雕刻玲瓏剔透。建筑梁架和額枋上的木構彩畫距今已有450多年歷史,依然色彩鮮艷、以青綠、土黃為主調,清新淡雅、精妙絕倫,形式上它屬于典雅工麗的“包袱錦”彩繪,圖案多為南方米字格、松文、錦紋、幾何紋、團花圖案穿插變化,非常豐富。天花上繪有吉祥八寶組合,串枋方心多為折枝花卉。在構圖上,每個部分布局周密,檁條和梁上所繪的彩畫相互呼應,是歙縣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彩畫。
徽州的建筑彩畫在明清時期發展最為昌盛,這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徽州商人富足的時代背景。從那之后,徽商逐漸意識到建筑對于古人社會地位的象征,也開始逐漸重視徽州建筑裝飾藝術——彩畫。徽州建筑彩畫無論從表現題材還是色彩上都影響著人們地美學價值觀,具有吉祥寓意的裝飾題材,是寄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向往,具有觀賞性價值的彩畫題材更使人們身心得到愉悅和放松。藝術創造出的虛擬現實影響著人們觀念的形成和改變。
通過對徽州歙縣古民居建筑彩畫的裝飾藝術研究,更加深刻的認識了中國的古建筑歷史、社會、自然,更多的是深刻認識到了徽州古建筑彩畫的起源和發展。中國的裝飾藝術離不開大的傳統文化背景,徽州的建筑彩畫裝飾也是在這種“禮儀之邦”“儒家文化”等中發展起來,所以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義和認知意義,也有對未來寄予的一些美好期望。其中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一些教導為人處世、奮發圖強的如“老君煉丹”、“周莊夢蝶”等; 也有一些期盼仕途順暢、為官者能清正廉潔的如“一品清廉”、“一路連科”等彩畫主題;“觀音送子”、“二龍戲珠”是希望對新生命的渴望、對太平盛世的向往。徽州人除了期盼多子多福、升官發財之外,更多的還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如“百花圖”代表吉祥、“萬古長青”代表永春無疆、“鹿”也有福氣之意。一代匠師們將寓意深厚的彩畫像年畫似的通過高超的技藝展示在人們面前,除了寄托自己的精神情感之外,更多的是想讓后人看到受到感染和啟發,將徽州彩畫的藝術精神傳承下去。
歙縣古民居彩畫裝飾題材內容廣泛,藝術特征鮮明,是基于徽派建筑自身的特點及時代審美取向而形具有地域特色的裝飾藝術、審美趣味及徽州人的價值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它深厚的內涵和獨特的魅力,當代室內設計不僅滿足使用功能,同時更加重視人們的審美精神及文化需求。傳統彩畫蘊涵著深厚的文化藝術價值,因此,把徽州傳統彩畫運用到當代室內設計,不但有利于徽州彩畫的傳承與發展,而且更有助于對現代室內設計的人文空間的營造。此外,傳統彩畫與現代室內設計是相互促進和不斷發展的過程,根據現代設計的審美需求進行再創造,提取彩畫精髓的元素符號特征,將現代設計手法和彩畫的傳統元素有機結合,把彩畫的裝飾語言及圖案符號越來越多地被現代設計借鑒和運用,讓傳統彩畫在現代室內設計中應用更為深入和廣泛,為當代藝術設計積累豐富的藝術形式語言。
提到徽州建筑裝飾,人們總是會最先想到徽州三雕,而彩畫卻不被眾人熟知。徽州的建筑彩畫是裝飾在木建筑結構的構件上,經過歷史的演變、風雨的摧殘、人為的破壞和房屋的拆遷,彩畫表面色彩褪化、木結構開始腐蝕、蛀蟲,現如今遺留下來的完整建筑彩畫文物少之又少。加上老一輩的藝術匠師逐漸老去,無論從建筑保護的角度還是彩畫繪制技藝的傳承,徽州的建筑彩畫藝術應該得到保護和修復。同時,挖掘出徽州彩畫的文化價值,將彩畫發展成文化產業進行傳播和推廣,讓更多人去了解徽州文化、徽州建筑和徽州彩畫,從而帶動徽州的經濟、文化、產業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