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魯東大學 山東煙臺 264001
1929年3月4日,赫伯特·胡佛就任美國第31任總統。在他就任七個月后,美國發生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大危機。經濟大蕭條帶來的嚴重社會后果之一,就是失業人口激增。面對嚴峻的失業形勢,胡佛政府召開白宮會議,勞工領袖等核心人物參加。會議的目的“在于聽取有利于維持正常商業活動與當時工資問題的意見以求穩定商業。”[ [美] 福克訥,王琨、許乃炯譯《美國經濟史》(下),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第371頁。]而非穩定工人的工資。因此,失業工人迫于生計展開了激烈的斗爭。而當時的勞聯及其領導人堅持不罷工政策,同時胡佛政府也反對聯邦政府救濟失業者,在胡佛看來“失業救濟應由失業者自己想辦法,所以他提倡‘有工作大家做’……他還主張失業救濟應根據自愿原則,由地方負責。”[劉緒貽、李存訓:《美國通史——富蘭克林·D·羅斯福時代:1929——1945》(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頁。]所以在胡佛政府遲遲沒有采取措施來救濟勞工。直到1932年3月,工人運動日益高漲,迫于國內外形勢的壓力,胡佛終于對勞工做出重大讓步,簽署了《諾里斯——拉瓜迪亞法》,廢除了當時頗為流行的“黃狗勞工合同”(逼迫勞工在簽訂勞工合同的同時承諾不參加工會),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給予工人以簽訂集體合同的權利,工人可以舉行和平罷工,這也是美國聯邦當局制定的第一部現代勞資法案。
由此觀之,胡佛是采取與勞工協商的方式來穩定商業,之后反對聯邦政府對失業的救濟,最后迫于日趨緊張的國內形勢和大選的壓力,不得不出臺一些法律保障勞工權益。
在1932年的大選中,富蘭克林·羅斯福以“新政”的口號擊敗胡佛,成功當選美國第32任總統。上任之后的羅斯福采取與前任截然相反的積極的勞工政策。
首先,羅斯福政府對勞工展開積極的“失業救濟”,通過向國會提交并批準他的平民墾殖計劃,于1933年3月31日建立了民間資源保護隊,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同時,使失業者和流浪者得到了臨時工作,保證了他們的基本生活,穩定了社會秩序。同年5月又通過直接財政補貼對貧困州實行救濟和按救濟者數量發放補貼的方式,實行緊急救濟。同時還成立“工程計劃署”,在建設房屋、橋梁、公路、飛機場、水庫等公共工程的同時為勞工提供就業機會。
其次,羅斯福政府還通過失業保險和立法來改善勞工的經濟狀況。在保障勞工工資方面,1936年通過了《瓦爾希——赫萊政府合同法》,對工資數、工時都作了規定,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勞工的養老問題和現實經濟利益問題。
最后,羅斯福政府積極的勞工政策還體現在加強工會組織在經濟制度中的地位方面。當羅斯福看到勞工組織能夠有效地牽制資方后,在政府通過的《全國工業復興法》中對勞資雙方在工資爭議方面的平等權利做出規定,這一舉措極大地鼓舞了工會組織,增強了工人與資方集體談判的力量,也使得大量的勞工加入不同的工會組織。1935年8月出臺的《瓦格納法》,更是進一步增強了工人集體談判的力量。因此可以看出,羅斯福政府出臺一系列立法的最終結果,就是加強了工會組織在經濟制度中的地位。
相較于前任胡佛政府,羅斯福政府實行的是相對積極的勞工政策,取代了前者不予救濟的消極勞工政策,而且總體看來,一系列積極的勞工政策不僅受到了勞工群體的歡迎,而且國內矛盾也逐漸緩和,經濟穩健恢復,使羅斯福政府成為美國歷史上對勞工最友好的政府。
在哈里·S·杜魯門總統任期的七年之內,工人運動風起云涌。以總統為首的白宮行政部口基本繼承了羅斯福時代的傾向于廣大勞工階層的勞工政策,而國會參眾兩院的立法部門則對日益壯大的工會力量表現出了極大的恐懼和敵視。
面對黨內保守勢力和國內外環境的壓力,杜魯門選擇繼續推行羅斯福新政的相關內容。1946年1月,杜魯門對自己提出的21點綱領進行了重新概括,標志著杜魯門公平施政的正式開始。其中前五條綱領都是與勞工階級有直接關系的,可見杜魯門總統對勞工階級與勞工問題的重視。根據這21點,杜魯門采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勞工政策:
1.通過法律形式給予當前最低工資標準以較大程度的提升;
2.以立法程序授權總統組建真相調查委員會以便直接介入勞資沖突;
3.以法律手段確保失業勞工失業保險津貼的提高;
4.制定一項能夠為勞資雙方及整個社會普遍接受的充分就業法案;
5.通過一項旨在能夠實現永久性的公平就業法案;
在以上勞工政策的基礎上,杜魯門政府陸續通過了一些有利于勞工階級的政策來促進了杜魯門公平施政的順利進行,也將羅斯福總統以來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推向新的高度。
二戰結束后不久,杜魯門總統就將“充分就業”倡議列入21點綱領中,并于1945年9月提交到國會進行審議,這是杜魯門繼任總統以來的首份有關內政議題的全面性咨文。在美國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杜魯門總統的一再調解和敦促下,自由派與保守派經過1年多的激烈交鋒后達成妥協:用“最大限度的就業、生產和購買力”代替“充分就業”;用“協調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計劃、職能和資源”取代“聯邦投資和開支”;將“充分就業”更名為“就業法”等,至此,爭執多時的《1946年就業法》才終獲參眾兩院批準,2月20日由杜魯門總統正式簽署生效。
《1946年就業法》是各方相互協商的成果,該法的重大意義是毋庸置疑的:該法案的主旨精神是希望通過政府對經濟的宏觀指導來緩解巨大的失業壓力,通過國家的穩定投資來鼓勵與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就業、生產、消費,以保障社會經濟的平穩、健康運行;該法案確認政府的經濟目標是“最大限度的促進生產、就業和社會購買力的不斷增長”
1943年6月25日,國會強行通過了戰時勞資糾紛法,(即《史密斯——康納利法》),說明國會中反勞工情緒的日益增長和反勞工團體力量的不斷加強,也為戰后美國國會通過一系列的反勞工立法開了先例。戰爭結束以來,為了抑制和削弱有組織的勞工運動,國會中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保守勢力達成共識,提出許多法案來抑制日益蓬勃的勞工運動。其中最為苛刻的就是1947年的《塔夫脫——哈萊特法》(亦稱1947年勞資關系法),即美國1947年工資關系法。
《塔夫脫——哈萊特法》剝奪了廣大勞工階級自羅斯福新政以來十多年合法運動所取得的諸多權益,因此《塔夫脫——哈萊特法》剛一獲得通過,就激起美國廣大勞工階級的強烈抗議。“此時正好迎來1948年的總統選舉,杜魯門深知廣大勞工階級對于其競選連任的重要性,因此他進一步表示要把廢除《塔夫脫——哈特萊法》作為其第二任期內的一個重要目標。贏得大選后,杜魯門立即組織召開內閣會議,謀劃著如何取消《塔夫脫——哈特萊法》,但直到他卸任時,這個反勞工法律仍然記錄在案”。
綜上所述,作為羅斯福總統的繼任者,杜魯門總統同樣也是其新政遺產的繼承者和發言者,杜魯門在其7年的總統任期內,對整個勞工階級一直持支持態度,而且較羅斯福的做法更為靈活和積極。
縱觀美國二戰前后幾任政府的勞工政策,是當代美國勞工法律體系構建中最重要的一段奠基和關鍵時期。這種勞工法律體系的構建期間充滿了勞工與雇主、白宮與國會、激進力量與傳統勢力的多重博弈與較量,也不乏種種的罷工甚至暴力抗爭。這對于現今正處在轉型時期,且同樣面臨工人或農民工權益保障問題的我國很有借鑒意義。在我國出現的諸如工人集體或通過工人組成的工會與企業主因工資待遇問題而進行的協商或談判,就是解決勞資糾紛、保障工人權益的一種有效途徑。另外,我國政權組織形式上政府擁有的“宏觀調控”權力也有利于政府在保障勞工權益過程中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研究二戰前后美國聯邦政府勞工政策的變化,也為我國勞工問題的解決和健全法制體系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