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南寧師范大學 廣西南寧 530299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是國家、民族賴以生存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國家、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對自身文化富有生命力、影響力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不斷為文化自信培育豐碩的果實,經久不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提升文化自信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
在內容上,中國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歷史,為中華民族提供了優秀文化。如“民為邦本”體現了民本思想,“鞠躬盡瘁”體現了為國家社稷的一種大無畏精神,“精忠報國”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等。自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民族就有講究天人合一,追求天下大同的文明社會。這與我們現在追求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一致。我們要建立文化自信,首先就是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使之不斷完善和創新,以此為基石,不斷提升文化自信。
在影響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在為世界文化自信做出了貢獻。隨著文化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源源不斷的優秀中華文化影響著國際文化市場。自秦國統一六國以來,周邊鄰國會進行朝拜并學習其文化。在漢朝、大唐期間,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也不斷影響著世界各國,如絲綢之路,將中華傳統文化播撒在了中亞、西亞的土地上。又如,在唐朝時期,鑒真和尚東渡,使中國佛教文化傳入日本,中華傳統文化的建筑、雕刻等等也在同一時期進入日本。再如,在元朝時期,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游覽中國后所著《馬可波羅游記》,引發了歐洲對東方的向往,為海上絲綢之路做出鋪墊。
中國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期間,以優秀品質、強大的理想信念所鑄造的革命文化。
在最艱苦、最困難的革命道路上,是馬克思主義精神為中國共產黨人提供了信念和力量。在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人創造出了很多不朽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抗日戰爭中,民族生死存亡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英勇作戰,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實現民族獨立,這彰顯了中國共產人團結奮斗的民族精神和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面對困難和挫折后一次次奮起的原因,是因為有著崇高理想信念的支撐。中國共產黨的遠大崇高理想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堅定信念就是全中國人民在被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壓迫中獲得徹底的解放。這種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在當時的環境中,它們都只是中國廣袤大地上的點點“星火”。盡管現實殘酷,中國共產黨人仍然不動搖地堅持解放全中國,堅定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遠大理想,才使得我們黨從弱到強,最終帶領人民建立新中國。由此可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中的優秀分子、中堅力量所堅持的實現全中國人民徹底解放的信念以及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無疑是中國文化自信核心的萌芽。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當代中國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它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進行深入探討,以核心價值觀為動力,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并明確對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新時代社會對公民的要求,是基本的道德規范,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為建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因此,我們要擁有充足的文化自信,相信中國文化之力量,大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創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希望。
文化從的歷史發展中看,它具有民族性、歷史性與傳承性的特征。從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來看,“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華傳統文化倡導天人合一,這就給我們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經濟與配置資源的關系提供了有利借鑒。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的大會上,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樹立有著正確的指導作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和而不同”的處世哲學,都深受習近平的推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體現了中庸、合和的中國智慧,是新時期中國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的來源。例如,在國家發展模式上,中國歷來都認為“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才知道”,國家的發展道路是否合適,只有本國人民最具有發言權。這些都表明了習近平的文化觀的形成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
近代中國人民備受屈辱和壓迫,激起無數仁人志士奮起反抗,在斗爭中孕育出了近代中國的民族精神。五四運動后,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帶領全國人民開始進行不屈不饒的革命斗爭和對中國發展方向的艱苦摸索。中國共產黨人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合起來,在革命斗爭的實踐中形成了革命文化。它是近代中國人民反抗“三座大山”的壓迫和剝削,實現民族獨立、獲得民族解放的思想引導;是堅持把理論同實踐相結合,來源于中國人民的實踐活動,反映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和訴求的文化。近代的中國革命文化對當今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習近平指出:“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我們應該多一份思考,牢記中華民族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和警示,從中獲得有益的鏡鑒和啟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既需要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所以我們應當繼承和傳承革命文化,通過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獲得的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向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優秀文化。它是在新時代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也是在新時期對革命文化的繼承和創新。習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這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黨和人民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在百年歷史奮斗中,始終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成果。同時,它也是對中國目前社會環境的反映,是現今人民群眾的價值向導和精神支撐。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滋養著習近平文化自信觀。
文化強國是指一個國家具有強大的文化力量。在當今時期,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就是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以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為基礎,以更好保障好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為目的。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的獨立性。我國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擁有較為雄厚的物質基礎,人民在精神層面上對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我國文化發展處在良好的勢頭上。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當前文化發展現狀,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把握好文化發展的主旋律,加快文化發展步伐,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要按照社會主義制度特色來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事業,要堅持政府主導,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滿足人民精神層面的需求,提升國民素質;發展文化產業,要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質的發展。堅持人民主體性,創造出人民喜歡的、滿意的文化作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生存延續的精神紐帶,是我國開展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縱觀社會歷史的發展,核心價值觀關系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安危,對于社會的和諧安危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現階段,我國主要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次闡述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個人層面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的核心價值觀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反映了時代精神,為我國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和社會指明了方向,指出要培育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的公民,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第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思想內容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容要求與各種精神文明活動的開展相結合,通過強化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要將其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營造社會主義文明新氣象。
第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因子,根深于中國人民思想中,并影響中國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所以要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依靠中華傳統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道德觀念,把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與時代相結合繼承、發展與創新,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最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發揚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四個”偉大精神。只要我們堅持黨的領導下,繼續發揚“四個偉大”精神,就能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攻克一個又一個困難,就一定能夠達到創造出人民群眾更加美好生活的宏偉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