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我剛7歲,住在當時稱為陪都的重慶。秋天,日軍投降了,在軍事委員會任職的父親奉命調至武漢。國事家事都步入新的境界,父母激動不已,“漫卷詩書喜欲狂”,帶著我和弟弟坐上巨輪“江慶號”,告別了那座剛從空襲恐怖中鎮定下來的山城。
此時的長江正值秋汛,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的黃河毫無二致,形成了洶涌澎湃的浩大水勢。“江慶號”馬達轟鳴,劈開渾黃的江水,穿峽入谷,穿云出霧,將兩岸的層巒疊嶂拋至身后,簡直是高奏抗日的凱歌縱情飛翔。
這天,日夜兼程的巨輪在一個破敗的小碼頭邊拋錨。旅客不禁有點詫異:這輪船剛經歷幾個城鎮,都是一掠而過,為何單單停泊于這荒涼之地?一探聽,原來是前面的江水中仍有日軍投放的兩枚水雷未掃上來,從這里順流至宜昌的幾百里航道已封鎖半年之久,現在還沒有哪艘客輪敢冒險穿行。
和“江慶號”處境相同,還有三艘江輪也滿載旅客,滯留于此。他們隔著江水喊話,打手勢,希望借此排遣點無奈和煩惱。
秋天的驕陽曬得甲板和船艙發燙,輪船行駛時有江風吹拂,還覺清爽,一停下來就像置身于火熱蒸籠之中,酷熱難耐。渾濁的江水帶點腥味兒,不堪飲用,只有渴得要命了,旅客才閉上眼晴,屏住呼吸喝幾口。沿江的大堤上有許多身著黃軍裝的日軍戰俘耷拉著腦袋默默地搬運東西。旅客一看見這些曾肆虐于中華大地的豺狼就義憤填膺,何況他們所犯的罪孽至今還阻梗著我們的行程。
當時有人透露,長江航運局曾千方百計地搜尋這兩枚水雷,但杳無蹤跡,估計在湍急的江水推動下已流失至下游一帶。據此,有人認為,若敢冒險,平安闖過封鎖的概率是很大的。但一連三天,幾艘江輪都一動不動,癱瘓了似的。
第四天清晨,像驚動一潭死水一樣,“江慶號”汽笛長鳴,獨自啟碇續行。這可是一船人生死攸關的大事,惹得所有在場的人,包括碼頭上和其他船上的,都以異樣的眼光目送著我們這艘特立獨行的“江慶號”漸行漸遠。
當時,我和兩個年紀相仿的男童沐浴著江風,在甲板上玩耍,快活極了。父親立即將我喊進船艙,令我坐在床沿別動,我委屈極了。母親躺在床上,本能地將弟弟緊緊摟在懷中。輪船猛地顛簸一下,有個阿姨竟神經過敏地驚叫起來……總之大家頭腦中都繃緊了弦,高度警惕著可能訇然而至的不測之災。我雖懵懵懂懂,也受了傳染似的忐忑起來。這種時間一分一秒都在折磨人。
輪船行駛幾個小時后,船長經過船艙。他30歲模樣,中等身材,剪著平頭。知內情的人說他19歲就在長江上當水手,由于精明強干有魄力,新提拔為船長。父親迎上前,劈面就問:“船長,水雷掃上來沒有?”
船長搖搖頭說:“沒有。”
“什么?太冒險了!這不等于送肉上砧板么?”身著戎裝的父親漲紅了臉,語氣咄咄逼人。
“長官,我也在船上呢,怎么會做沒把握的事。”船長微笑著繼續解答,“現在正值秋汛,江水猛漲,輪船沒裝貨,吃水不深,不會觸雷的。何況水雷可能早已飄移到遠方去了。”
船長的誠懇語態和有理有據的分析平抑了父親剛升騰起來的滿腔怒火。事已至此,眾旅客也不知如何是好。船長走后仍有人胸前合掌,祈禱上蒼。直到下午有人高喊一聲“宜昌到了”,大家出艙觀望,才個個笑逐顏開。碼頭上聚集了黑壓壓的人群在熱烈慶祝“江慶號”沖破日軍的封鎖,我們有幸成了首批順江而至的親人。
“江慶號”經過宜昌的碼頭放慢了速度,為的是讓傾巢擁至右側船舷的旅客與岸上的同胞有較充裕的時間盡情歡聚。雙方都沸騰了!萍水相逢勝似兄弟,素昧平生心聲相通。鑼鼓聲、鞭炮聲、歡呼聲匯成一片,形成高潮。許多年輕的旅客呼嘯雀躍,那態勢是要蹦上岸緊相擁抱;不少老年人只能手扶欄桿熱淚奪眶。更有甚者是我們的船長,他爬上船頂脫掉襯衣向著岸上使勁兒揮舞。設身處地想想,他所表達的內蘊應更豐富,更激越,更動人。
客輪繼續航行,碼頭上“熱烈慶祝‘江慶號’領航闖關”的巨幅橫幅赫然在目,緩緩后移。頃刻之間,我們既受歡迎又被歡送,心中原有的一絲余悸早已灰飛煙滅。巨輪盛載著滿艙的激情,迎著萬道霞光向前乘風破浪。
“風雨同舟70年——我與人民政協的故事”有獎征文征圖啟事
2019年是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70年來,人民政協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走過了輝煌的歷程;70年來,各級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及其所聯系的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投身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探索改革路、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一同譜寫了共和國發展的偉大篇章。
為書寫人民政協70年的生動實踐,記錄一代代政協人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履職故事,本刊特面向社會各界人士征集稿件和老照片。具體要求如下:
征文要求:
1.突出“親歷、親見、親聞”特色,講述自己或身邊人在政協平臺履職盡責的動人故事。
2.體裁為記敘文(配以歷史老照片更佳),稿件內容客觀具體,其中所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請核對真實無誤。
3.文筆流暢,文風樸實生動,富有感染力。
4.字數控制在3000字以內。
5.截稿時間:2019年11月30日,請盡量提交電子文本。
來稿請注明“我與人民政協”字樣,并注明作者真實姓名、當時和現在的身份,以及詳細地址、電話等聯系方式。
本次征文設一、二、三等獎和紀念獎,屆時將在本刊公布獲獎者名單,頒發證書、獎品,并擇優選登部分征文。
來稿請寄:湖南省長沙市營盤東路62號(或寄長沙市湘府東路湖南省政協文苑樓,郵編:410000)湖南省政協文史博覽雜志社編輯部
郵政編碼:410005
電 話 :0731—84307942
投稿郵箱:2004wsb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