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友好鄰邦,它與中國隔江相望,一衣帶水,淵源相連。我的舅舅和叔叔都是抗美援朝軍人,因此我早就想到那兒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那個經歷過血與火洗禮的地方。夙愿終于得以實現,1997年7月14日,共青團山東棗莊市委的領導帶領我們棗莊市青年記者代表團一行數人,踏上了這塊鋼鐵般堅強的土地。
從山東棗莊出發至遼寧丹東,我們開始了為期五天的朝鮮之行。在列車與鐵軌有節奏的碰擊聲中,朝鮮的歷史在我的腦海中再現。朝鮮半島有著悠久的歷史,公元前3世紀便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公元1世紀前后形成高麗、百濟、新羅3個封建國家。公元10世紀高麗王國統一整個半島,14世紀末,李氏王朝取代高麗,改國號為朝鮮。1910年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48年,朝鮮分為北半部和南半部,分別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幾十年來,朝鮮人民為半島的統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各位旅客,我們的列車即將穿過國境線了!”乘務員的提醒聲,將我從歷史的回憶中拉回,原來火車正駛上鴨綠江大橋。看著橋下滾滾的江水,橋上的鋼筋鐵骨,我頓感凝重的歷史再現在我的眼前。
列車駛過鴨綠江大橋,在朝鮮新義州邊境檢查站停下,安全檢查后我們換乘朝鮮的旅行列車。按規定,中國的列車是不能在朝鮮的土地上行駛的,一種莫能言狀的感覺涌上我的心頭,入朝前我們被告知,朝鮮的國情比較特殊,到那兒去不能帶手機、望遠鏡、收音機、高倍照相機、攝像機。照相、攝像只能在規定的地方進行,不能隨便拍攝。參觀金日成、金正日紀念館不能穿牛仔褲,超短裙,因為在朝鮮這類服裝被看成是奇裝異服,等等。入朝前的這些教育加上此時嚴格的邊境檢查,真使我們有些忐忑不安了。好在我們的導游是一位很不錯的朝鮮姑娘,她的熱情、幽默,使我們的心情逐漸好轉。她告訴我們,朝鮮為了祖國的統一和強大,正在改變與世隔絕的狀況,逐漸從鐵幕中走出,走向開放。
新義州是朝鮮的特區,因為與中國的丹東市隔江相望,朝鮮便利用這一地緣優勢興辦經濟特區,中國有許多企業在此落戶,遼寧、浙江的許多客商還在這里承包了商店,開展貿易,互通有無,眼下新義州還真有些像中國南方改革開放初期的樣子。
經過八九個小時的旅程,我們終于到達了朝鮮首都平壤。我們下榻的地方叫朝中青年友誼大廈,是個四星級的賓館,雖然這里的條件不能與國內的四星級賓館相比,但倒也干凈、清爽。在這里,我們品嘗了正宗的朝鮮餐飲,主食有米飯、冷面、打糕、甲皮餅等,菜肴有泡菜、生拌魚、烤牛肉、面醬等,味道清淡鮮辣。入朝前聽朋友們說在朝鮮是吃不飽的,我便帶去了一箱方便面,后來全部送給了別人。吃過飯后我在大廈的商場里轉了轉。在朝鮮,這里的人們愛穿傳統的服裝,男人穿高雅的長袍,女人穿鮮亮的腰闊裙,她們大都喜愛白色,故有“白袍之國”的美譽。
平壤是座美麗的城市,大同江橫貫其中,江水清澈,兩岸綠茵無邊,花團錦簇。經過幾十年的經濟建設,這里高樓聳立,文化體育設施齊全,匯集了眾多紀念性建筑。有世界最高的石塔——主體思想塔,有世界最大的門——平壤凱旋門,有當時亞洲最高的大廈——柳京大廈,有世界最深的地鐵,有亞洲最大的體育館,有金日成廣場……
平壤最富標志性的建筑應該是萬壽山上的千里馬銅像了。銅像總高46米,用140噸青銅鑄成,千里馬昂首飛奔,蔚為壯觀。在這里,我們先后參觀了朝鮮革命博物館、萬景臺金日成故居、人民大學習堂、朝鮮中央歷史博物館、朝鮮美術博物館、平壤大劇院等。在平壤一個偏遠的小山包上,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志愿軍紀念館,這里面刻有幾十萬志愿軍烈士的英名。紀念館不大,紀念碑也不算高,這讓我們有些不平衡,但異國他鄉的土地上畢竟有一個讓英靈憩息的地方,想到這兒我們又稍稍得到些安慰,并莊重地為他們獻上鮮花。
與此相比的是巍峨的金日成革命事跡館,幾十個展廳里展示著金日成的革命事跡,還有十幾個展室展示著金正日的革命事跡,身穿朝鮮民族盛裝的朝鮮姑娘神情莊嚴地為我們介紹著他們父子的革命道路。每當提到金日成和金正日的名字時,她們會右手五指并攏高高舉起,左手五指并攏放在胸前。提到金日成,她們一定會說“偉大領袖金日成主席”,提到金正日,準會是“偉大領導者金正日同志”,帶著崇高的敬意。
在平壤,留給我深刻印象的一是朝鮮的兒童,二是平壤的市民,還有他們的精神世界。朝鮮是“少年的國家”,這里的孩子多才多藝。在平壤青少年宮我們看到,孩子們的舞蹈、繪畫,吹拉彈唱,其水平之高,令我們驚訝。朝鮮是個重視文化教育的國家,尤其是對兒童少年的藝術教育很下功夫,幼兒園小朋友每人都要學一兩種樂器,歌舞繪畫更是必修課。平壤到處是一流的體育設施,而且大都免費開放。朝鮮民族十分重視禮儀道德,也非常熱情好客,無論走到哪里,見到我們總是彬彬有禮,熱情問候,主動讓道,揮手再見。在朝鮮,人民的生活雖然苦了一點,但我感覺他們的精神卻格外充實。他們有堅定的信念,有明確的目標,有勤奮的工作,有和諧的社會大家庭,這是他們強大的精神力量,是幸福美滿的精神基礎。
在隨后的幾天里,我們先后參觀了開城、妙香山等地。7月19日,我們驅車趕往板門店。幾百公里路兩邊,到處種滿了莊稼,但長勢不太好,聽說朝鮮化肥緊缺,可能是莊稼缺少肥料的原因吧。路邊的行人不多,見到的人也都是行色匆匆。騎自行車的人很少,汽車更少見,都是中國老式解放牌汽車,偶然見到一些轎車,大多是朝鮮人民軍將領乘坐的,基本上是奔馳、豐田等名牌車。兩個多小時后,我們的超豪華豐田大巴車便到了朝鮮半島中西部、北緯38度線以南5公里處的板門店。
湛藍的天空,和煦的陽光,輕拂的微風,都讓我們感到無比的愜意,只是當我們看到路邊表情嚴肅、荷槍實彈的人民軍戰士時,才猛然感覺到這里還彌漫著戰爭的氣息。板門店原為一個小村莊,因來往開城和漢城的旅客在此用木板搭建店鋪歇息而得名,又因朝鮮戰爭而聞名于世。朝鮮半島最具有分裂象征性的軍事分界線就從板門店中心穿過,這條長達248公里的分界線將沿線8個郡、122個村莊一分為二,切斷了200多條大小道路,阻礙了朝鮮南北方人民的感情和交往。
簡單聽取了板門店軍事分界線情況介紹后,我們經過一條鋼筋混凝土坑道進入公路,只見坑道兩邊架設著高高的鐵絲網,巨大的方形混凝土路障擺設在坑道路口兩邊。一種進入戰區的緊張感揪住大家的心。
距離軍事分界線非軍事區約一公里的停戰談判會場是板門店的一處重要景點,朝鮮戰爭中,美軍多次“逃會”,除第一次停戰談判在開城來鳳山莊舉行外,1951年10月10日后談判一直在這里進行,當時使用的是軍用帳篷搭起的談判會場。如今,帳篷沒有了,代之以一棟“凸”字形飛檐斗拱的朝鮮民族風格建筑。房屋大廳寬敞明亮,雙方首席代表及成員使用的桌椅按當時的位置擺放著,見證著那段歲月,昭示著那段令人們難忘的歷史。
在停戰談判會場外與陪同的朝鮮人民軍軍官合影留念后,我們來到不遠處的停戰協定簽字大廳。說起這個簽字大廳,還有段故事。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前夕,這里什么也沒有。美軍提議在空地上臨時搭建帳篷作為簽字場所,而朝方和中方堅持要在永久建筑中簽字。1953年7 月26日夜,板門店燈火通明,中朝兩國百余名工程技術人員通宵達旦,僅用一天時間便奇跡般地建起一座近千平方米,具有鮮明朝鮮民族特色的建筑,讓侵略者瞠目結舌。簽字大廳里,鋪著綠色軍用毛毯的桌子上,分別擺放著朝鮮國旗和聯合國旗。據講解員介紹,在停戰談判簽字時,美方代表本應拿出自己的國旗,但狡猾的美方卻拿出了聯合國旗幟,這樣美國的武裝侵略便被披上了“聯合國軍”的外衣。
走出簽字大廳,我們驅車來到位于中央軍事分界線上的軍事停戰委員會會議室前,一條黃線將南北雙方一分為二,這里對方絕對不得跨越。黃線上有七間平房,四間屬于朝方,三間屬于韓方,作為對話場所,不少會談都在這里舉行。為一比高低,在這個不足一公里的“聯合安全區”內,竟有24座建筑物。北方有“板門閣”,南方有“自由之家”,北方有“統一閣”,南方有“和甲之家”。南北雙方的士兵荷槍實彈,互相對視著,誰也不想比誰弱。我們看到,在南方士兵后面,幾個歐美模樣的士兵在來回走動,同行的朝鮮人民軍軍官告訴我們,那可能是美國兵或瑞典兵。
軍事停戰委員會會議室可以參觀,但現在只有中間的會議室對外開放,北南雙方共用,以桌子上的麥克風為分界線。如果雙方同時有人進來參觀,則要看對方的職務或級別高低決定先后。走進會議室,室內擺放著整齊的棕色桌椅,靠南方一側的一個玻璃鏡框內,放著15個朝鮮戰爭參戰國的國旗。
戰爭的氣息讓人感到窒息,我們在里面僅僅停留了一會兒,便在朝鮮人民軍軍官的帶領下,登上了“板門閣”頂層陽臺。環顧四周,北南雙方崗哨林立,關卡重重。雙方各自豎起的分別為100米和160米高的兩座旗塔相互對峙,互不相讓。放眼望去,一條由鐵絲網隔起的分界線,正無情地阻斷著朝鮮半島人民的往來,使無數破碎的家庭倍受煎熬,這種民族分裂帶來的悲劇和痛苦不知何時才能結束。
我想,一個民族總有它不幸的歷史,然而為了本民族的利益和強盛,捐棄前嫌,結束分爭,和衷共濟,共謀強大,這才是它唯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