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產階級革命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1899—1967),在新中國成立后的1954年,有一次路過醴陵,我為他擔任過兩天的保衛工作。現在雖已幾十年過去了,可他那平易近人的儉樸作風,依然讓人永生難忘。
1954年秋的一天,晴空萬里,陽光燦爛。下午一點多鐘,醴陵火車站徐徐駛進一輛火車,車停穩后,從尾端專廂里第一個走出來的就是當時任全國勞動部部長的李立三。他當年55歲,穿一身派力司衣服,身材魁偉,滿面笑容地和前去迎接他的中共醴陵縣委書記趙鳳祥等一一握手。
走出車站后,李立三笑著說:“我的老家就在附近的福建圍,還是先到老家去看看吧!”說著,就踏上往老家的小道。回到家時,恰逢老弟嫂(方言稱呼,弟弟的妻子)出工去了。李立三趁人喊他老弟嫂回家的機會,在房屋后轉了一圈,弟嫂回來后,他笑嘻嘻地迎上前去喊了一聲:“老弟嫂,你出工來啊!好嘛,勞動光榮嘛!”在屋里,李立三只簡單地問了一下家庭的情況,并鼓勵家里走勞動致富的路。他說:“這次我是路過醴陵,沒買什么東西送你們,只扯了兩丈土藍布給侄女。”說著就走出了家門。
李立三十分關心群眾的生活,他不顧旅途勞累,下午三點多鐘就和秘書到市場察看,他走到這個貨攤面前問問價錢,走到那個貨攤面前拿著貨物橫看豎看,邊走邊說:“現在的物價確實穩定,群眾的生活就好過得多了!”
不僅如此,李立三還有濃郁的鄉土感情,他問我們保衛人員:“洞庭春還有不有?”我們回答說:“有!”他手一揮,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走,到洞庭春去,我們醴陵洞庭春的米粉是有名的,外地的人來醴陵都要到這里吃一吃的。”李立三邊走邊說:“到了醴陵不吃碗米粉,那就可惜了!”吃完米粉后,他又笑著問秘書:“米粉怎么樣?”秘書說:“好!好!”
晚上,李立三聽取了中共醴陵縣委關于合作化情況的匯報,他時而哈哈大笑,時而插話,對合作化問題作了很多重要指示。
第二天清晨,李立三起得很早,洗漱后,他和秘書在縣委機關(住五家巷)后院散步。走到一間大房子里時,李立三突然停住了腳步,這是一間木板墻平房,進門靠左邊的墻壁上,有許多點點畫畫的東西,他彎下身在那字跡斑斑的木板上仔細搜尋著什么。忽然他高興地喊起來:“找到了,找到了!”他指著這間屋說:“這里原來是淥江中學的教室,我在這里讀過書,”并指著木板上一個模糊不清的字跡說:“我就坐在這里,坐我前面的是李明灝,他個子不高。”
接著他長長地嘆了口氣:“唉!三十年了。”秘書驚奇地問:“李明灝也是醴陵人?”李立三回答說:“是呀,新陽的嘛!”秘書贊嘆地說:“醴陵出人才呀!”李立三自豪地回答:“醴陵人才是不少嘛。”
走出教室,他又指著前面的房子說:“這里原是國民黨的司法處,它不知殘害了多少革命志士和無辜的群眾!我們的好同志孫筱山烈士就是被這班家伙殺害的。”
醴陵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在為尋求真理、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斗爭的過程中,涌現了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孫筱山就是其中的一個。
吃完早飯,李立三提出要去看孫筱山烈士的家屬。汽車開到孫家時,孫筱山的大兒子孫仲章正在門口迎候,見面時李立三搶先介紹說:“我是李立三。”孫仲章緊緊地握著李立三的雙手,熱淚盈眶。孫仲章母親眼睛不好,一進屋,李立三就喊了聲:“大嫂子,我是李立三啊!”大嫂子連忙起身迎接說:“你回來了!”說著一雙顫抖的手緊緊握著李立三的雙手,上下打量。李立三無限深情地說:“大嫂子,筱山同志為革命犧牲了,害你們吃了不少的苦,人民感謝你,現在好了,搭幫(方言,多虧)毛主席領導我們翻了身,好日子就來了。”
孫仲章的母親連忙進廚房用大鍋燒茶,本來我們保衛人員早已備好了茶,可他不吃,倒把筱山同志家帶有辣椒和油鹽味的茶一飲而盡,邊喝邊詢問她家庭情況。
接著,李立三對孫仲章說:“你爹為革命英勇地犧牲了,你要克服困難繼承父志,將革命進行到底!”孫仲章趕緊站起來表示:“一定聽首長的話。”
李立三問筱山同志埋在哪里,孫仲章推開后門,指著不遠處的墳墓說:“就埋在這里。”李立三站在墳前靜默了幾分鐘,接著他發現墳墓周圍長滿了箭竹,就發火了,說:“怎么不修墳了,不要忘記你父親是為革命犧牲的啊!”說得孫仲章滿臉通紅,低下了頭。
李立三又轉過臉對在場的同志說:“沒有革命的前者,就沒有革命的后者,沒有先烈的流血犧牲,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停了一會兒,李立三又對孫仲章說:“今后你家有什么困難,可以找縣委,但不要依賴。”他問趙書記:“你看怎樣呢?”趙書記說:“應該關心照顧。”
李立三離開了筱山同志的墓地后,驅車到醴陵電瓷廠視察。醴陵電瓷廠當時是全縣較大的廠子,完全是手工操作。李立三看遍了所有車間,然后來到試電間,只見火花四濺,秘書擔心李立三有危險,李立三笑著說:“工人都不怕,我們怕什么!”看完后他對廠長說:“不錯嘛,今后還要擴大規模,要把電瓷工業搞上去,逐步由手工操作改變為機械操作。要辦好一個廠子當領導的就要關心工人的生活,把他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從廠里出來,李立三一行緊接著又去了一中。李立三踏進校門,站在院內向四周打量了一下,向前來迎接的歐陽文道校長說:“這里原來不是有個池子嗎?”歐陽校長笑著說:“不錯,有一個池子,現在同學們把它填平了。”李立三帶著批評的口吻說,填了做什么呢?可惜,可惜,他便講起這個池子的故事來,他說:“這個池叫瑞綠池,原來朱熹來這里講過學,池里的水很綠很綠的,傳說是專供朱熹磨墨洗筆用的,說也奇怪,池內的水可以蘸筆成脂,揮毫立就,后人把它作為‘醴陵八景’之一。”
李立三對歐陽校長說:“一中是醴陵的最高學府,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要提高教學質量。過去湘東中學就辦得不錯,你們要比湘東辦得更好一些。”說完后,他便和趙鳳祥等人在校坪的后山石桌前合影留念,然后乘車離開了醴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