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麻櫟林齡對土壤水穩性團聚體及其有機碳含量的影響①

2019-11-13 12:11:52胡海波連經緯
土壤 2019年5期
關鍵詞:差異影響

王 燦,胡海波*,范 真,連經緯

麻櫟林齡對土壤水穩性團聚體及其有機碳含量的影響①

王 燦1,2,胡海波1,2*,范 真1,2,連經緯1,2

(1 南京林業大學南方現代林業協同創新中心,南京 210037;2 江蘇省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實驗室,南京 210037)

為了解林齡對土壤團聚體及其有機碳含量的影響,探求各級團聚體中碳含量與團聚體穩定性之間的關系,以17、26和65 a的麻櫟人工林為對象,研究了林地0 ~ 40 cm土壤水穩性團聚體組成、團聚體水穩定性以及各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的變化規律和相互關系。結果表明:①林齡對土壤團聚體組成及其水穩定性影響顯著,影響效果隨林齡增加而增強,隨土層加深而減弱;②林齡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含量影響顯著,影響程度隨林齡增加而增強;③<0.25 mm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含量與各級土壤有機碳含量密切相關,也是影響團聚體水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土壤團聚體;有機碳;穩定性;麻櫟

土壤團聚體是土壤結構的基本單元,是土壤中碳儲存的重要場所[1],全球范圍內70% ~ 73% 的有機碳存在于森林土壤,90% 集中于表層土壤團聚體中[2]。土壤碳庫中無機碳較為穩定,因此土壤有機碳是參與碳循環的主要成分[3]。有機質在膠結土壤顆粒促進微團聚體形成的同時,也受到了土壤顆粒的包裹,產生一定物理保護[4],性質較為穩定。而由微團聚體膠結形成的大團聚體中的有機碳容易受到土壤表面植被覆蓋、土地利用方式、微生物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通過改變向土壤中有機物質的輸入,使得土壤養分和微生物活性發生變化,從而造成土壤團聚體結構和土壤有機碳的動態變化[5-9]。團聚體的穩定性可以作為團聚體保護有機碳能力的指標,同樣也是評價土壤物理性質和抗侵蝕能力的重要指標[10]。其中,土壤水穩性團聚體對碳動態變化比較敏感[11],被認為是監測土壤碳含量動態變化的指標[12]。

目前的研究集中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13-14]以及不同樹種[15-16]對土壤團聚體及其有機碳含量的影響,而針對同一樹種土壤團聚體及其有機碳含量受林齡影響的研究較少。為了了解林齡對土壤團聚體結構變化與有機碳含量的影響,探求各級團聚體中碳含量與團聚體穩定性之間的關系,本研究以空間代替時間,選取3塊不同林齡的麻櫟()人工林,對土壤水穩定性團聚體組成及其有機碳含量進行測定,期望闡明不同林齡土壤中團聚體組成、有機碳含量和穩定性的變化,弄清土壤有機碳含量與團聚體穩定性的關系,掌握土壤團聚體結構和有機碳隨林齡的變化趨勢,為進一步研究土壤碳庫的動態變化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試驗林地位于江蘇省鎮江南京林業大學實習林場與句容林場,地理位置位于119°14′E,32°7′N。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充足。年平均氣溫15.2 ℃,極端最高和最低溫度為39.6 ℃和-16.7 ℃,無霜期平均233 d,年平均降水量1 055.6 mm,集中在6—8月。試驗樣地土壤質地為黃棕壤,基本概況見表1。

1.2 樣品采集與試驗方法

在選定的3塊林地中,沿坡面分別在坡上、坡中、坡下各設1個20 m×20 m的正方形樣地,每個樣地沿對角線等分,取3個樣點。在各樣點取0 ~ 10、10 ~ 20、20 ~ 40 cm土層的原狀土,將各樣點土樣分別裝入塑料盒運回。剔除土樣中的根系、石塊,剝成8 ~ 10 mm土塊置于室內風干,過5 mm篩。

表1 試驗樣地概況表

土壤水穩性團聚體(簡稱團聚體)測定:使用Yoder濕篩法[17],取過篩土樣50 g,先用慢速濕潤法濕潤樣本5 min[18],再置于團聚體分析儀上,以30次/min、振幅3.2 cm,震蕩30 min。分析儀套篩孔徑分別為2、1、0.5、0.25 mm。烘干,稱重。土壤容重測定:環刀法;pH測定:pH計法;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含量測定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19]。

1.3 數據計算與處理

平均重量直徑(mean weight diameter,MWD)、>0.25 mm水穩性團聚體百分比(0.25,%)是描述團聚體水穩定性的常用參數,可以判斷土壤結構的優劣,其值越大,土壤結構越好,水穩性越強[21]。其計算方式如下。

平均重量直徑:

使用Excel和SPSS 23.0軟件對坡度、郁閉度進行協方差分析,對同林齡不同土層與同土層不同林齡的土壤團聚體含量、團聚體水穩定性、有機碳含量進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較,對各級水穩性團聚體有機碳含量與其水穩性特征值進行相關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林分因子對土壤團聚體組成及其穩定性的影響

林地坡度、郁閉度影響降雨條件下林內地表徑流的產生以及林內土壤受到的雨水沖刷[20],從而對林內土壤團聚體組成及其穩定性產生作用。為了明確本研究中坡度、郁閉度因素的影響,以各級團聚體顆粒含量、團聚體水穩定性指標為因變量,將林齡作為主變量,分別對林地坡度、郁閉度因素進行協方差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可知,林地坡度、郁閉度對于土壤團聚體顆粒含量組成及其穩定性無顯著影響,在進行林齡對團聚體及其穩定性分析時,可將其剔除。

表2 林分因子協方差分析P值

注:>0.05 表示林分因子影響不顯著。

2.2 林齡對土壤團聚體組成的影響

土壤植被變化會導致土壤團聚體組成的變化,3 塊林地土壤團聚體組成如表3。從表3 看出,>2 mm 土壤團聚體含量最高,0.25 ~ 0.5 mm 土壤團聚體次之,其余3 個等級在不同林地不同土層中分布各有差異。總體趨勢表現為,>1 mm 的土壤團聚體隨土層加深而減小,<0.5 mm 的團聚體隨土層加深而增加。

根據各級土壤團聚體含量在同林齡不同土層與同土層不同林齡的差異顯著性分析可以看出,在17 a 生林地各土層與各林地20 ~ 40 cm 土層中,各級土壤團聚體含量無顯著差異。然而隨林齡的增加,各級團聚體在不同土層、不同林齡間產生顯著差異。

>2 mm 團聚體在0 ~ 10、10 ~ 20 cm 土層中的含量隨林齡增加而升高,0 ~ 10 cm 土層中17、26 a 間無顯著差異,65 a 林地顯著增加,與17、26 a 林地相比,增加比例為58.33%、48.09%;在10 ~ 20 cm 土層中,3個林齡間>2 mm 團聚體含量均無顯著差異,65 a 林地與17、26 a 林地相比,增加比例分別為34.59%、21.71%,增加比例隨土層加深而減小。由于不同土層團聚體含量隨林齡變化量不同,>2 mm 團聚體含量在26 a 林地0 ~ 10、10 ~ 20 與20 ~ 40 cm 土層間產生顯著差異,65 a 林地0 ~ 10 cm 與10 ~ 20、20 ~ 40 cm 土層間產生顯著差異。26、65 a 生林地郁閉度高,土壤表層枯落物豐富,能夠有效攔截降雨,減少地表徑流,減輕土壤受到的機械破壞作用。同時隨著林齡增長,林地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增加也促進了大團聚體的形成。

表3 不同林地土壤團聚體分布(%)

注:同列數據小寫字母不同表示同林齡不同土層間差異顯著 (< 0. 05),大寫字母不同表示同土層不同林齡間差異顯著(< 0.05),下表同。

1 ~ 2 mm、0.5 ~ 1 mm 團聚體含量穩定,在0 ~ 10 cm 土層中表現為26 a 林地最高,而10 ~ 20 cm 土層中則26 a 林地最低。僅26 a 林地中存在不同土層間的顯著差異,隨林齡變化的顯著性差異僅存在于26、65 a 林地之間。

0.25 ~ 0.5 mm和<0.25 mm土壤團聚體在0 ~ 10 cm土層中都隨林齡增大而減小,65 a林地團聚體含量與17、26 a相比差異顯著;10 ~ 20 cm土層中這兩個等級的團聚體含量表現出先增大再減小的趨勢,僅26 a林地中<0.25 mm團聚體含量與16、65 a林地之間顯著差異。0.25 ~ 0.5 mm團聚體含量在各林齡0 ~ 10、10 ~ 20 cm土層間差異顯著,26、65 a林地10 ~ 20 cm土層中的含量比0 ~ 10 cm土層中含量分別高38.56%、52.23%,說明小粒徑團聚體在0 ~ 10 cm土層中受到膠結作用強于10 ~ 20 cm土層。<0.25 mm團聚體在17 a林地各土層間無顯著差異;26 a 林地的3個土層間差異顯著;65 a林地中<0.25 mm團聚體含量在0 ~ 10 cm與10 ~ 20 cm土層中大幅減少,使兩個土層間無顯著差異,這一趨勢隨著林齡增大是否會繼續,需要進一步研究。

2.3 林齡對土壤團聚體水穩定性的影響

平均重量直徑(MWD)和 >0.25 mm 水穩性團聚體百分比(0.25)是表征團聚體水穩定性的重要指標。林分土壤團聚體水穩定性特征值如圖1。

(圖中小寫字母不同表示同林齡不同土層間差異顯著( P < 0. 05),大寫字母不同表示同土層不同林齡間差異顯著( P < 0. 05))

從圖1可以看出,隨著土層深度增加,同林齡土壤平均重量直徑和0.25都呈現減小趨勢,隨著麻櫟林齡的增加,差異達顯著性水平。因此,隨著土層深度的加深,土壤團聚體的水穩定性減弱,表層枯落物、較高的有機質含量、較好的外部環境條件都是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21-22]。

在0 ~ 10 cm與10 ~ 20 cm土層中,平均重量直徑呈現隨林齡增加而增加的趨勢,17 a與26 a之間的差異較小,65 a與26、17 a相比,差異顯著增加。20 ~ 40 cm土層平均重量直徑隨林齡變化沒有顯著差異,但65 a與17、26 a相比,還是表現出一定的增大。就各土層平均重量直徑隨林齡的增量而言,0 ~ 10 cm土層中17 ~ 26 a、26 ~ 65 a、17 ~ 65 a的增量分別為0.11、0.38、0.49;10 ~ 20 cm土層中這一值的大小為0.06、0.24、0.30;20 ~ 40 cm土層中則為-0.06、0.17、0.11。可以看到,隨著土層加深,增量值逐漸減小,說明林齡對土壤水穩定性團聚體的影響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弱。

>0.25 mm水穩性團聚體百分比(0.25)隨林齡的顯著變化主要發生在26 a林地的0 ~ 10 cm土層,65 a林地的10 ~ 20 cm土層與20 ~ 40 cm土層中。26 a與17 a相比較,17 a0.25隨土層增加無顯著變化,26 a 3個土層的變化量分別為5.87%、-0.82%、-4.85%;而65 a與17 a相比,0.25變化量相對穩定,分別是7.48%、8.21%、7.24%。同樣,在26 ~ 65 a這一較長時間段內,各土層0.25的變化量分別是1.61%、9.03%、12.09%,表現出增長趨勢,并且土層越深增量越大。這一現象說明麻櫟林在較長時間尺度上能夠穩定地改良土壤團聚體結構。

2.4 林齡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的影響

土壤有機碳含量與土壤水穩性團聚體形成密切相關,團聚體是有機碳的重要儲存場所,而大團聚體是由微團聚體受有機質的膠結形成(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各林齡土壤有機碳含量總體表現為0 ~ 10 cm>10 ~ 20 cm>20 ~ 40 cm。17、26 a林地中,0 ~ 10 cm與10 ~ 20 cm兩個土層間部分等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差異顯著;65 a林地中,0 ~ 10 cm土層各級團聚有機碳含量與10 ~ 20 cm土層有顯著差異;各林齡20 ~ 40 cm 土層各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均低于0 ~ 10、10 ~ 20 cm土層,且大部分團聚體在10 ~ 20、20 ~ 40 cm兩個土層間有機碳含量差異顯著。目前,學者們對人工林土壤碳儲量變化進行了深入研究[23-25],認為導致土壤碳儲量變化的原因是由于同一樹種在不同林齡狀態下,其林分密度、郁閉度以及林下植被不同所致。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主要來自根系吸收,經凋落物腐化轉移至表層土壤,從而具有隨林齡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差異逐漸增大的特征。

表4 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含量(g/kg)

將不同林齡同層土壤中各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進行比較:0 ~ 10 cm土層中,65 a林地中各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遠高于17、26 a林地且差異顯著;在17、26 a林地中,除0.5 ~ 1 mm外的4個等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均隨林齡增加產生顯著性差異;其中>2 mm、1 ~ 2 mm團聚體有機碳含量隨林齡增加而升高,0.25 ~ 0.5 mm、<0.25 mm則相反。10 ~ 20 cm土層中,各級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含量隨林齡增加的增量較小,僅65 a林地中<0.25 mm團聚體有機碳含量與26、17 a存在顯著差異;20 ~ 40 cm土層各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在17、26 a林地中基本保持穩定,65 a團聚體有機碳含量顯著增加。0 ~ 10 cm土層中,由于林冠、地被和枯落物對地表土壤的保護及低強度的人為活動干擾,使得土壤團聚體免遭破壞,對有機碳起到保護作用,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不斷累積,而10 ~ 20、20 ~ 40 cm土層中團聚體有機碳含量主要受到植物根系影響,因此較為穩定[26]。

2.5 土壤有機碳含量與團聚體穩定性的關系

對各級水穩性團聚體有機碳含量與其水穩性特征值進行相關分析(表5)。從表5可以看出,各等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之間都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2 mm、1 ~ 2 mm、0.5 ~ 1 mm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含量在<0.05水平上顯著相關,相關系數在0.714 ~ 0.774之間;0.25 ~ 0.5 mm、<0.25 mm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含量與絕大部分團聚體有機碳含量在<0.01水平上相關,相關系數在0.802 ~ 0.942之間。<0.25 mm與其余各級團聚體的相關系數隨著團聚體粒徑的增大而減小(>2 mm除外),<0.25 mm與0.25 ~ 0.5 mm、>2 mm團聚體有機碳含量的相關系數處于較高水平,分別為0.942、0.870。由此可見,>0.5 mm團聚體有機碳含量之間的相互影響與其受到<0.5 mm團聚體有機碳含量的影響相比,相對較小;而<0.25 mm與0.25 ~ 0.5 mm團聚體中有機碳含量對土壤各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有重要影響。

表5 土壤水穩性團聚體有機碳含量與穩定性的相關關系

注:* 表示在<0.05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表示在<0.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平均重量直徑與各級有機碳含量都顯著相關,相關系數隨團聚體粒徑減小呈“V”型分布,與<0.25 mm、0.25 ~ 0.5 mm團聚體碳含量相關系數分別為0.955、0.902。0.25與平均重量直徑相關關系在<0.01水平上顯著;與各級團聚體碳含量都表現出一定的正相關關系,但僅與<0.25 mm團聚體碳含量在<0.05水平上顯著。可見,土壤團聚體水穩性的影響因素以<0.25 mm團聚體有機碳含量為主,其原因可能是有機碳主要分布于<0.25 mm團聚體中[27],而大團聚體主要依靠<0.25 mm團聚體膠結所致。

3 討論

本研究中選取了17、26、65 a 3個林齡的麻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7 a與26 a之間時間跨度較短,而26 a與65 a時間跨度較長。研究發現,各級土壤團聚體分布較為均勻,其中>2 mm團聚體含量稍多,這可能與植物種類以及土質有關,土質決定了團聚體的基本分布結構,植物能對團聚體結構起到改良作用。羅珠珠等[7]在研究黃土高原苜蓿種植年限對土壤團聚體影響時,在多個種植年限下測得<0.25 mm水穩性團聚體占主要地位;王連曉等[28]在研究熱帶地區磚紅壤種植不同年限的橡膠樹時,測得0.5 ~ 1 mm、<0.25 mm水穩性團聚體占主要地位。

土壤各級團聚體有機碳含量、團聚體穩定性隨土壤深度加深而減小的趨勢與目前已有的研究基本一致,但土壤有機碳含量、團聚體穩定性隨林齡的變化趨勢不盡相同。劉敏英等[29]在茶園研究中發現20 ~ 22 a的土壤團聚體穩定性最強,并且隨林齡增大而減弱;王連曉等[28]在研究橡膠樹時,也發現20 a橡膠樹林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大于10、30 a的橡膠樹林。其原因主要是由樹木本身特性以及人為活動干擾造成的。謝濤等[30]在研究沿海地區不同楊樹林有機碳時發現,在楊樹生長過程中土壤有機碳含量升高,并在過熟林階段有所降低但相對穩定;苗娟等[23]研究了10、20、27 a云南松的土壤有機碳變化,文麗等[31]研究了10、24、25 a馬尾松-樟樹混交林的土壤有機碳變化,都發現各層土壤有機碳含量隨林齡增加而增加,本文結果與此一致。因此,林分類型以及人為活動可能對土壤有機碳產生重要影響。

4 結論

1)林齡對土壤團聚體組成及其水穩定性影響顯著,影響效果隨林齡增加而增強,隨土層加深而減弱。

2)林齡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含量影響顯著,影響程度隨林齡增加而增強。

3)<0.25 mm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含量與各級土壤有機碳含量密切相關,也是影響團聚體水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1] Tang F K, Cui M, Lu Q, et al. Effect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the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distribution of aggregate-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 in a typical karst gorge region[J]. Solid Earth Discussions, 2016, 7(3): 2213–2242

[2] Jastrow J D. Soil aggregate formation and the accrual of particulate and 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matter[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1996, 28(4/5): 665–676

[3] 張國盛, 黃高寶, Yin C. 農田土壤有機碳固定潛力研究進展[J]. 生態學報, 2005, 25(2): 351–357

[4] Zhang W, Yu Y Q, Sun W J, et al. Simul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in Chinese rice paddies from 1980 to 2000[J]. Pedosphere, 2007, 17(1): 1–10

[5] 張藝, 戴齊, 廖超林, 等. 增施或減施有機物料對長期培肥紅壤性水稻土團聚體組成的影響[J].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17(1): 28–32

[6] 劉晶, 陳一民, 付巖梅, 等. 長期施肥下不同有機質含量農田黑土水穩性團聚體中氮、磷的分布特征[J]. 中國農學通報, 2014, 30(12): 140–146

[7] 羅珠珠, 李玲玲, 牛伊寧, 等. 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及有機碳組分對苜蓿種植年限的響應[J]. 草業學報, 2016, 25(10): 40–47

[8] 劉恩科, 趙秉強, 梅旭榮, 等.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水穩定性團聚體及有機碳分布的影響[J]. 生態學報, 2010, 30(4): 1035–1041

[9] 王學君, 董曉霞, 孫澤強, 等. 水肥調控對土壤團聚體及有機碳的影響[J]. 山東農業科學, 2009(9): 64–66, 69

[10] Sui Y Y. Water-stable aggregates and their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after five year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manure treatments on eroded farmland of Chinese Mollisols[J].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2, 92(3): 551–557

[11] Bongiovanni M D, Lobartini J C.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carbohydrate, humic acid contents in soil macro- and microaggregates as affected by cultivation[J]. Geoderma, 2006, 136(3): 660–665

[12] Li L G. Association of soil aggregation with the distribution and quality of organic carbon in soil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on Wuyi Mountain in China[J]. Plos One, 2016, 11(3): e0150898

[13] 張曼夏, 季猛, 李偉, 等. 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及其結合有機碳的影響[J]. 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13, 19(4): 598–604

[14] 張寶軍, 唐崟, 蘆紅超, 等. 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大團聚體的影響[J]. 安徽農業科學, 2013, 41(12): 5306–5308

[15] 曾天慧, 胡海波, 張勇, 等. 不同植被群落土壤水溶性有機碳的變化特征[J]. 水土保持通報, 2015, 35(3): 49–54

[16] 劉艷, 查同剛, 王伊琨, 等. 北京地區栓皮櫟和油松人工林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及有機碳特征[J]. 應用生態學報, 2013, 24(3): 607–613

[17] 王秀穎, 高曉飛, 劉和平, 等. 土壤水穩性大團聚體測定方法綜述[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1, 9(3): 106–113

[18]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8

[19] 王小紅, 楊智杰, 劉小飛, 等. 天然林轉換成人工林對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及有機碳分布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 2014, 28(6): 177–182

[20] 潘義國. 不同植被條件下土壤的抗侵蝕研究[D]. 貴陽: 貴州大學, 2008

[21] 肖復明, 范少輝, 汪思龍, 等. 毛竹林地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及其對碳貯量影響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 2008, 22(2): 131–135

[22] 苗娟, 李世杰, 閆俊華. 不同林齡云南松林土壤有機碳和全氮積累特征[J]. 應用生態學報, 2014, 25(3): 625–631

[23] 劉恩, 王暉, 劉世榮. 南亞熱帶不同林齡紅錐人工林碳貯量與碳固定特征[J]. 應用生態學報, 2012, 23(2): 335–340

[24] 梁宏溫, 溫遠光, 溫琳華, 等. 連栽對尾巨桉短周期人工林碳貯量的影響[J]. 生態學報, 2009, 29(8): 4242–4250

[25] 王英俊, 李同川, 張道勇, 等. 間作白三葉對蘋果/白三葉復合系統土壤團聚體及團聚體碳含量的影響[J]. 草地學報, 2013, 21(3): 485–493

[26] 張勇, 胡海波, 黃玉潔, 等. 不同植被恢復模式對土壤有機碳分子結構及其穩定性的影響[J]. 環境科學研究, 2015, 28(12): 1870–1878

[27] 王連曉, 史正濤, 劉新有, 等. 不同林齡橡膠林土壤團聚體分布特征及其穩定性研究[J]. 浙江農業學報, 2016, 28(8): 1381–1388

[28] 劉敏英, 鄭子成, 李廷軒.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團聚體的分布特征及穩定性研究[J]. 茶葉科學, 2012, 32(5): 402– 410

[29] 謝濤, 王明慧, 鄭阿寶, 等. 蘇北沿海不同林齡楊樹林土壤活性有機碳特征[J]. 生態學雜志, 2012, 31(1): 51–58

[30] 文麗, 雷丕鋒, 吳子劍, 等. 樟樹-馬尾松混交林不同林齡土壤有機碳氮貯量及分布特征[J]. 廣西林業科學, 2014, 43(4): 365–370, 457

Effects ofAge on Composition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Soil Water-stable Aggregates

WANG Can1,2, HU Haibo1,2*, FAN Zhen1,2, LIAN Jingwei1,2

(1 Co-Innovation Center for Sustainable Forestry in Southern China,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2 Laborator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37, China)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age on soil aggregates and their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regate stabilities and carbon contents in aggregates of different sizes, artificialforests of 17, 26 and 65 a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water-stable aggregate composition, aggregate water stability, and changes and correlations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in different size aggregates in 0–40 cm dept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est ag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omposition and water stability of soil aggregates, and the effect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age but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Forest age also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in soil aggregates, and the effect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ag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0.25 mm aggregates had an important effec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in aggregates in different sizes, and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water stability of soil aggregates.

Soil aggregate; Organic carbon; Stability;

國家林業局長江三角洲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項目(2018-LYPT-DW-159)和江蘇省高等學校林學優勢學科建設項目(164010641)資助。

huhb2000@aliyun.com)

王燦(1994—),男,江蘇鎮江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林業生態工程。E-mail:469636501@qq.com

S714.5

A

10.13758/j.cnki.tr.2019.05.019

猜你喜歡
差異影響
相似與差異
音樂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找句子差異
DL/T 868—2014與NB/T 47014—2011主要差異比較與分析
生物為什么會有差異?
沒錯,痛經有時也會影響懷孕
媽媽寶寶(2017年3期)2017-02-21 01:22:28
擴鏈劑聯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基于Simulink的跟蹤干擾對跳頻通信的影響
M1型、M2型巨噬細胞及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中miR-146a表達的差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99精品久久精品|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69视频国产|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久久无码av三级|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色视频| 欧美久久网|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国产成人毛片|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成人国产精品2021|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91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青青青草国产|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黄片在线永久|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性欧美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国产午夜看片|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精品影院|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91色国产在线|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 国产丝袜啪啪|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玖玖精品在线| 亚欧美国产综合| 香蕉色综合|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无码免费视频|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另类综合视频| 欧美在线免费|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亚洲黄色高清| 狠狠色丁香婷婷|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福利片91|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