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南
(1. 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總經理;2. 中車浦鎮龐巴迪運輸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從1969年北京地鐵1號線開通至今已走過半個世紀,其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段: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和快速發展階段。
2000年以前,以四個城市開通首條地鐵線路為代表(北京1969年、天津1984年、上海1993年、廣州1997年),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進入起步階段。此時的線路兼具人防、科研、交通的需求。在制式上,北京和天津采用了國產的鋼輪鋼軌地鐵“準B型車”,上海和廣州則采用了進口的地鐵A型車。
2000—2010年十年間,除上述四個城市外,長春(2002年開通輕軌)、大連(2003年開通輕軌)、武漢(2004年開通地鐵)、深圳(2004年開通地鐵)、南京(2005年開通地鐵)、重慶(2005年開通跨坐式單軌)等城市相繼開通軌道交通線路,年均投入運營新線約100 km,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進入發展階段。在這些新修建軌道交通的城市中,出現了諸如“天津濱海輕軌”“武漢輕軌1號線”等“輕軌”的叫法,但采用的仍是14 t軸重、2.8 m寬的車輛,獨立路權,只是其線路采用了高架形式或50 kg/m鋼軌,且編組較短。但究其實質,還是地鐵制式(B型車),只有長春軌道交通3號線(鉸接車)、上海軌道交通5號線(小型車),以及重慶單軌等,更適合稱之為“輕軌”,因為我國主要依據運能的大小來區分地鐵和輕軌。
2010年至今,共有35個城市的軌道交通投入運營,年均開通線路約500 km,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以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城市的軌道交通為代表,先后形成了網絡化運營。截至2018年底,共有63個城市的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獲批,有61個城市的7 611 km線路正在建設中(不含已開通線路)。
從各個城市的軌道交通線網形態來看,線路多為通過中心城主城區的徑向線,其主要目的是緩解中心城區的交通擁堵,或滿足衛星城至中心城的日常通勤需求;從車輛系統制式而言,大致可分為七類:地鐵、輕軌、單軌、有軌電車、磁浮、自導向系統以及市域快速軌道系統;從運能等級規模角度,分為高運量、大運量、中運量三個等級;從近些年國家政策審批角度而言,分為地鐵、輕軌、有軌電車三個層面。各城市的線路多以地鐵(A、B型車)為主,中低運量的線路和市域鐵路的占比不高。但目前地鐵之外的制式正在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無論是國家主管部門還是地方政府,在地鐵骨干線網初具雛形后,都越來越重視城市軌道交通的多層次、多制式發展。
從提供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的主機廠而言,以中車浦鎮公司、中車長客股份公司、中車株機公司、中車唐山公司、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和中車大連公司等為代表,完全掌握了地鐵A、B型車國產化整車設計和制造能力。在新型多制式研發中,通過技術平臺引進、自主開發、成立合資公司等形式,各主機廠也各有所長。例如:膠輪路軌APM(自動旅客運輸)系統(中車浦鎮公司和龐巴迪合資)、跨坐式單軌(中車浦鎮公司和龐巴迪合資、中車長客股份公司)、中低速磁浮(中車株洲所、中車唐山公司)、懸掛式單軌(中車浦鎮公司、中車四方股份公司)、膠輪有軌電車(中車株洲所、中車四方有限公司)、100%低地板現代有軌電車(中車浦鎮公司、中車長客股份公司、中車株機公司、中車四方股份公司、中車大連公司、上海軌發和阿爾斯通合資)等。
可以預見,在國家發改委、交通部、住建部等部門以及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的引導下,未來以中車主機廠為主導,隨著市場化競爭的展開,會有更多“新產品、新技術”以及“定制化產品”進入人們的視野,城市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將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呈現百花齊放態勢。
裝備制造業,國之重器。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握優勢,乘勢而上,做強、做優、做大。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逆全球化暗潮涌動,“一帶一路”作為我國維系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紐帶,亟需向前推進。在此形勢下,我國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大有可為,為此,需要繼續練好“內功”,全面推進以“轉型升級、跨國經營”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戰略,努力做“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的創新排頭兵,努力建成跨國經營、全球領先的高端軌道交通裝備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