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香琴 楊小川 吳慶逸 李婷 丁婕
摘 要:婚俗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婚慶習俗低俗化,不僅嚴重阻礙群眾精神文明建設,還會對青年一代造成錯誤的價值引領。為此,有必要對傳統婚慶習俗,特別是農村地區婚慶習俗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系統研究。本文旨在探究東中西部農村婚慶習俗的異同點,通過對比分析,調研婚慶陋習的主要存在問題,從而剖析產生陋習的原因,最后探究抵制這一現象的合理建議,尋找可行性的方法,挖掘地方優秀特色婚慶習俗文化,弘揚優秀傳統婚俗,助推鄉風文化良性發展,用實際行動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中東西部;農村;婚慶習俗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持續推進,新時代的文化建設正朝著向好趨勢發展,然而,婚俗文化扭曲發展的態勢也逐漸顯現,天價婚禮、“騙婚”現象、大辦婚禮、婚禮盲目跟風、過度整蠱新人、欺凌猥褻伴娘、鬧洞房鬧出命案……這些與社會發展相悖的婚俗不僅給當事人造成身體上的傷害,也帶來了嚴重的精神摧殘。真正的婚慶習俗,應是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婚慶習俗中的糟粕,我們必須嚴肅地認識到其存在的嚴重性與變革的必要性,并予以堅決取締,因此對于婚慶習俗,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婚慶習俗,值得我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1 農村婚慶習俗發展現狀的弊端簡析
1.1 農村地區婚俗發展主要問題
1.1.1 婚鬧行為層出不窮,婚慶習俗低俗化傾向嚴重
婚慶惡俗是指存在于婚慶習俗中落后的、腐朽的、與當代社會主流價值觀、社會公德相背離的不良風俗。婚慶風俗大多發源于古代,本是古代與天同慶萬民同樂的精神傳達,而現如今,在自由開放的現代新思潮的沖擊下,一些婚俗卻極盡扭曲,成為某些心懷叵測之人宣泄低俗情緒的載體,“女性化新郎”、“公然羞辱伴娘”、“使用低俗言語挑逗新人”、“讓公公脫衣并當眾游街”……諸如此類的有關婚鬧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屢見不鮮,”脫貧不易,小康更難;喜結良緣,毀于一旦”,這句在民間流傳的順口溜更是表達了人民群眾對于過分婚鬧的極度厭惡與強烈不滿。
1.1.2 婚慶消費觀念極度扭曲,奢靡攀比之風盛行,啃老式結婚逐漸出現
聯系現今社會實況我們發現,婚禮大辦越來越普遍,許多娛樂明星的天價億元婚禮對此等惡俗也具有十分顯著的惡向引領作用,除此之外,同時也出現了婚禮花費與收入不對稱的情況,有很多新人結婚都需要依靠父母,更有甚者,結婚的所有花費都是由父母承擔的。
1.1.3 優秀婚俗文化后繼無人,“特色婚俗文化斷層”現象嚴重
中國各地區婚慶習俗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廣大中國人民群眾的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精神紐帶作用,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遷徙史上獨特、復雜、豐富而又朦朧神秘的千古一頁。在這些光怪陸離的民族婚俗中,都傳達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家庭和諧的美好祝愿,都體現了百姓趨吉避兇的吉祥文化訴求和追求人生幸福的精神寄托的文化共性,體現的是中國人數百年來貴生重死、敬畏天地、企盼生命種族繁衍無息的歷史情懷。而在中國浩浩湯湯的歷史文化洪流之中,無數的婚俗文化精粹迷失殆盡,日漸消弭,無數的優秀文化在傳承中被濫用質疑,丑化扭曲。中國特色婚俗文化的傳承,已是刻不容緩,然而,社會公眾對本地特色婚俗的保護意識極其薄弱,尤其是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農村地區,婚俗文化破壞十分嚴重,而這同時是中國現今婚俗文化的一個縮影,折射的是我國大部分地區對特殊婚俗保護的缺失與錯位。
1.1.4 婚俗文化制度性依賴性強,文化發展內生性不足
傳統婚俗的延續不僅僅需要民間記憶,更多的是需要以法制規章為容器,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更好地增強本地人民對特色婚俗文化的認同感,制度保障是婚俗發展的必要保證,而不適宜的制度規章往往會適得其反,在中國的一些農村地區,當地政府的不恰當保護也有可能會導致一些優秀文化被束之高閣,失去其實踐意義,同時也造成了文化對制度的過分依賴性、自身生命力的孱弱。
1.1.5 傳統婚俗文化產業發展疲軟,遍地開花而大同小異,遭遇創新發展瓶頸
現今傳統婚慶行業競爭激烈,流程過于格式化,行業同質化十分嚴重,婚慶創意缺乏實際可操作性,婚俗產業產業鏈不完整,因此形式都大同小異。且現在更多的人比較傾向于個性化婚禮,比如旅行結婚、公路迎親等等,這些都對傳統婚慶行業產生了一定沖擊,部分地區婚慶行業整體處于發展的疲態期。
1.2 東中西部農村婚俗存在問題對比分析
1.2.1 婚禮普遍奢靡化,自西向東逐漸顯著
不論是在東部地區、中部地區還是西部地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奢靡現象,人們會傾向于繁瑣復雜的高檔婚禮,人們對于婚禮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也變得越來越追求高奢的婚禮消費,婚慶的奢靡化,尤其體現在婚慶花費上(包括份子錢、聘金、籌辦婚禮的費用),且越往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此等現象越發嚴重。
1.2.2 特色婚俗遭到破壞,尤以東部見長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開展和經濟持續發展,東中西部地區顯然都出現了婚俗簡易化、邊緣化的趨勢,有些特色婚俗,如傈僳族的走婚文化、四川西部的藏族特色婚禮,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如今早已是鳳毛麟角,無處可尋,特別是在一些農村地區,相對而言,東部地區的破壞較為嚴重,而中西部則保存較為完好,這與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有極大關聯。
1.3 婚俗發展扭曲的影響分析
1.3.1 個體(家庭)視角
婚鬧意在活躍氣氛,共享婚禮的甜蜜與歡喜,可如今一些農村的落后婚俗發展成為一些心術不正之人利用的工具,披著“婚鬧”的合理外表,傳遞的卻是與價值觀相背離的低俗趣味,不但沒有將婚俗中的優秀婚俗傳承下去,此等行為還在社會上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可謂百害而無一利,一則嚴重侵犯了婚鬧當事人的人權與尊嚴,二則勞民傷財,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甚至還會給家庭中年輕一代造成錯誤的價值引領,造成文化變態發展的惡性循環。
1.3.2 社會視角
農村地區的婚俗文化畸形發展不僅會造成優秀婚俗文化的后繼無人,更會阻礙當地特色文化的開發與創新,且婚鬧、大辦婚禮也不利于社會民眾健康的婚慶習俗觀念的形成,此外,農村婚俗的病態發展相當于直接切斷了婚俗產業的創新源頭,不利于相關婚慶習俗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對社會而言,也喪失了一個有價值的經濟消費熱點。
1.3.3 國家視角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婚慶習俗,堅決取締落后腐朽婚俗文化,不僅是實現中華優秀文化復興的重要方式,更是新文化建設重要組成部分。婚俗的病態無疑是文化建設上的一頭攔路虎,婚俗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發展的瑰寶,其病態的發展必將不利于先進文化的弘揚,文化自覺的踐行,嚴重阻礙了從微觀層面踐行“文化自信”,農村地區婚俗文化管理的缺失也將進一步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實施。
2 農村地區婚俗發展現狀的原因剖析
2.1 長期處于封建社會,落后婚俗根深蒂固
我國在歷史上長期處于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迷信封建的觀念由來已久,這樣的歷史固有的觀點被保留至今,尤其體現在一些落后地區的少數民族婚俗上,這些與當今社會主流價值觀相悖的觀念在時代開放、包容的新文化的實現了進一步的惡性發展,逐步演變成了一些非理性的婚鬧行為,給社會及公眾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
2.2 相關部門管理缺失,社會對婚俗重視程度不高
婚俗文化的畸形發展、特色婚俗的傳承困難以及出現的種種婚鬧惡俗都與相關部門管理的不到位有關,地方政府對婚俗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管控往往容易遭到忽視,相關產業政策不完善,文化建設往往屈居于經濟建設之后,鑒于此,很多地方的特色婚俗都沒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除此之外,大多數民眾認為所謂婚鬧只是個例,并沒有真正重視婚俗惡俗的問題,一些嚴重的婚鬧行為對社會的警示作用也由此被大大削弱。
2.3 西式婚禮普遍傳播,特色婚俗發展韌性不足致使其傳承受阻
今日之中國,婚俗中西混雜,章法難尋,有優秀者,或因歷史文化浩劫湮沒,或因后繼無人而白白夭折,所保有者大多為低俗落后之糟粕,精華者寥寥無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新時代以來新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的婚俗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婚慶的形式變得多樣,往日多少優秀婚慶習俗,至今日大都簡化了,這樣的文化發展瓶頸,與其說是西方快餐文化的侵略的產物,毋寧說是婚俗文化自身生命力的孱弱,這才致使婚慶市場上充斥的是萬變不離其宗的白婚紗黑西裝,儼然一派西式風景,而少數民族婚服,傳統的鳳冠霞帔則蹤跡難覓。
2.4 婚慶產業個性化不足,創新意識淡薄,遭遇發展創新瓶頸
由于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收入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婚禮形式也提出了更多的訴求。但由于舉辦婚禮不僅流程繁瑣且形式萬變不離其宗,也有很嚴重的鋪張浪費現象,婚慶成本較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不找婚慶機構,這對婚慶行業來說將是一個不小的沖擊。因此對婚慶行業來說,只有開拓新思路,尋找新的突破角度,才能更上一個臺階。
3 關于婚俗發展的若干建議
3.1 充分發揮社會輿論及傳媒的作用,利用大眾傳媒,傳播正能量,讓婚禮回歸其本質
大眾傳媒,尤其是網絡,作為信息傳播工具,具有及時性、有效性等特點。在人大代表提出“建議彩禮納入婚姻法”的建議同時,另一條新聞“該不該因為彩禮放棄婚禮”引起網上高達206746條討論。可見,將婚禮物質化、奢靡化已引起眾多不滿,惡性婚俗也逐漸被人們唾棄,倡導婚禮減負,理應合理利用大眾傳媒,傳播正能量,指出婚慶習俗中“鬧公婆”、“整蠱新人”、“重彩禮”、奢靡過度等共同惡俗,突出婚慶習俗低俗化的嚴重性,從而號召社會公民共同抵制落后、腐朽婚慶習俗文化糟粕,呼吁民眾摒棄有悖社會道德(如騙婚、侮辱伴娘、公公親吻新娘)的婚慶惡俗,引導國民全面而理性地看待婚慶習俗,引領良好社會婚慶價值觀形成。
3.2 保護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優良婚俗文化傳承
3.2.1 重點保護以少數民族為代表的傳統婚俗
婚俗這種獨特的原生文化,極易因遺忘而消亡,需要民間記憶的品性和骨質來支撐,需要以法制規章為容器。婚俗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無論是流程、婚服還是禮器,都各有特色,對這些少數民族婚俗進行科學合理的挖掘和開發不僅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婚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更是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多樣性發展,對推進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因而有必要充分發揮文化的精神紐帶作用,喚醒集體文化記憶,從而增強社會凝聚力,加深婚慶文化認同,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古典禮儀文化等)傳承與發展,尤其需要重點保護農村地區傳統少數民族特色婚俗(走婚文化、傈僳族篝火婚禮)。
3.2.2 將傳統婚俗與現代化發展相融合
各地應積極挖掘地方特色婚俗,為婚俗注入時代新活力,因地制宜,實現婚俗的創新發展,讓民族特色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舉辦社會性的文化活動來提升公眾的文化傳承使命感,使婚俗真正地融入民眾生活,鼓勵復興傳統優秀婚禮,提倡盡可能的保留民族婚俗,豐富地方文化內涵。
3.3 加強政府干預,禁止鋪張浪費,提倡婚禮減負,剔除婚俗毒瘤
大操大辦地宴請賓客不僅造成盲目消費,更導致了大量資源的浪費。因而反對鋪張浪費,提倡適度消費,減少惡意攀比行為,讓婚禮回歸其本質,可謂是迫在眉睫。各級政府應對婚慶惡俗采取堅決的零容忍態度,要明確優秀婚俗和惡性婚俗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場零和博弈,兩者歸于一體而又斗于一體,摻雜著婚慶惡俗的傳統婚俗注定會被時代所淘汰,而致使其合理內核也被社會所忽視,這是我們必須明確的前提。在此前提上,各級政府應就現已存在的惡性婚俗提出相應的處理方式,予以剔除,并在有一定群眾基礎上,加強對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工作,提升民族的文化認同意識,在地方政策性的支持下,在保有傳統特色婚俗的同時,尤其是對人身安全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的不良婚俗予以規范性處理,真正的使婚俗擁有制度性的實質保障。同時也理應注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力求在農村地區城鎮化過程中保護、傳承、發展傳統婚俗文化。
3.4 提倡多元化婚禮,刺激婚俗產業實現新時代轉型升級,創造婚俗產業新消費熱點
3.4.1 傳統婚慶行業
傳統婚慶行業從事者擁有較為豐富的婚慶經驗和成熟的婚慶流程,因此,應保持傳統婚慶行業自身特有特色點,在此基礎上尋找新的突破,挖掘自身潛力,尋找新的消費人群。同時,由于傳統婚慶行業固有的行業流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產業創新,若傳統婚慶行業能夠打破桎梏,突破傳統行業限制,結合自身特色尋求創新發展,未來將會有更大發展空間。
3.4.2 新型婚慶行業
個性化婚禮的消費人群多集中在年輕人身上,新穎、獨特、簡潔是選擇個性化婚禮人群的關鍵詞。找準行業定位、公司定位以及市場定位、了解更多傳統文化及民族文化, 創新婚禮形式是新興婚慶產業實現健康發展的關鍵。
3.4.3 相關婚俗文化產業
相關婚俗文化產業應該將特色婚慶與民族文化相結合,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以及特色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以及產品制造業的發展,積極推動以鳳冠霞帔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推廣,倒逼傳統手工業實現轉型升級,將婚俗文化與互聯網相結合,創新婚俗文化,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成熟和發展,形成從飲食、居住、服飾到旅游的完整產業鏈,實現行業間的互利共贏。
4 結語
結婚從來便是人生大事,古時便有繁冗的生喪嫁娶之禮,與其說婚俗只是民間記憶的衍生品,不如說婚俗實質上是一種隆重的鄉土文化,它蘊含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純粹而神秘的鄉土傳說與醇厚久遠的獨特鄉土記憶,是民族文化遷徙史上獨特而神秘的重要支脈,婚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來都是為民間所喜聞樂見的,在中國式群居生活里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自古以來都受社會普遍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已經步入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婚俗文化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想要傳統婚俗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實現婚俗文化的偉大復興,對其現發展狀的剖析、東中西部地域差異的對比掌控、以及婚鬧等婚慶毒瘤的剔除必要性分析,則顯得十分重要,而本次研究則是基于以上所述的問題的深刻探討,且所得結論均是基于客觀事實而得出,具有較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優秀婚俗,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優秀婚俗,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而社會對婚俗發展的漠然態度也昭示了婚俗文化發展道阻且長,故謹以此文作提醒之用,猶望中華優秀婚俗再創華章,成為文化復興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輝煌。
參考文獻
[1]王一前.中國傳統婚禮習俗的演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5,(9):112-113.
[2]劉寧波.生死轉換與角色認證:中國傳統婚禮的民俗意象[J].民間文學論壇,1994,(1):30-35.
[3]劉中一.鄉村社會變遷場景中的婚嫁習俗[J].中國農村觀察,2011,(5):88-94.
[4]黎金鳳,楊軍輝,廖丹丹.基于文化地理視角的壯族婚嫁習俗變遷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2,24(3):15-20.
[5]陳衛萍.基于現代婚慶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J].才智,2016,(26):236-237.
[6]邱曉冬.“被動消費”何其多[J].中華魂,2003,(8).
[7]王巽庠.“低碳”迎娶幸福歸[J].浙江畫報,2010,(12):16-17.
[8]杜軍.從《穆斯林的葬禮》看回族的婚嫁習俗[J].中國穆斯林,2013,(4):54-56.
[9]吳云霞.論越南婚嫁習俗與中國文化的淵源關系[J].中國文化研究,2010,(4):181-187.
[10]胡業福,劉萍.論我國婚慶產業的發展與規范[J].商場現代化,2007,x(13):350-351.
[11]陸建珍,夏雷.南京市婚慶行業的SWOT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2009,(5):130-131.
[12]李子悅."鬧婚"變"婚鬧"現象冷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