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佳欣
摘 要:唐朝經濟繁榮,茶葉生產在農業中有重要地位,飲茶之盛行。隨著經濟發展,茶葉也成為了人們漫漫養生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將從茶葉在農業發展中的度量作用如促進茶葉品質發展以及茶文化發展,促進一些地區的經濟繁榮,促進農作物經濟發展,促進養生健康及消費,最后從茶葉市場的視角入手并進行研究。
關鍵詞:茶樹種植;茶文化;農業發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在2004~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七度鎖定“三農”。茶葉,這個茶馬古道上的主角,也無疑是農業發展的重點。近年來,中國茶樹種植面積及茶葉產量不斷增加甚至穩居世界首位,這充分體現了茶葉在中國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下文將對茶樹種植及農業發展進行論述。
1 國家政策支持和因地制宜的發展對提高茶葉品質的作用
如今,中國的茶業發展早已遠超絲綢之路時期,六大茶類的發展各有千秋。但要提高茶葉的銷售量,實現六大茶類全面蓬勃發展,茶樹的品質則是關鍵。十八大以來,在一系列富農惠農政策的指引下,政府政策的鼓勵下,不少山區村民通過茶樹種植脫貧致富。色、香、味、形,是茶葉作為一種商品所必不可少的屬性。我國土地寬遼,伴隨著水、肥、氣、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同一種茶樹的品質則會出現“橘化為枳”的情況。為了保持中國茶葉的品質,我國農業育種專家依據不同的地域與氣候,選育成功大批高產、優良茶樹品種。因地制宜,合理種植對提高茶葉品質起著關鍵性作用。
2 提升茶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地位
狹義來看,茶文化已演變為人們心中單純的飲茶范疇,而茶文化作為一門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為一體的學科,不能僅從狹義或廣義視角來看待。茶葉的發展源頭似乎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食經》中 “苦茶久食,益意思”也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如今,茶學學科也被納入生命科學范疇。先前的茶多為藥用,而茶文化的初步形成則是在隋朝。陸羽在《茶經》中討論了自然與人文雙重內容,更將三教融合,創建茶道精神。隋朝的茶文化體現的是茶葉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廣義來看,茶文化還包括茶所帶來的物質財富;明清開始,出口茶葉已經成為一種行業,茶葉所帶來的文化已經上升到綜合物質與精神層面的文化。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種茶文化協會相繼成立。茶葉也逐漸成為促進全面經濟貿易發展的主體。
3 茶樹栽培對我國農業發展的作用
直至2017年, 我國茶葉種植面積已達2933千公頃。隨著茶樹種植范圍的擴大,茶葉產量也不斷增加。茶,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南方丘陵地區。農村主要靠發展經濟作物來增加收入,而茶產物創造的產值也較高,是一種不破壞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由于茶的種植區域分布廣,茶的種類眾多,茶文化旅游活動幾乎不受季節因素影響,游客也可以隨時進行茶文化體驗。如西湖所示,茶產地也伴隨著美景及優厚的文化底蘊。在此基礎上將茶文化與景區歷史相結合也可以更大強度的提升游客的茶文化體驗感,讓游客有感消費,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4 生命科學角度對茶的分析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養生健康也成為了一個焦點。茶多酚是茶葉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葉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品質推動銷量,栽培決定品質;而衡量茶葉品質的標準與茶多酚的含量密不可分。茶葉作為一種有利于身體健康的經濟作物,得到更多人的青睞,也因而成為都市生活中可與咖啡抗衡的一種享受型飲品。
5 茶葉市場供大于求
絲綢之路至今,茶葉出口貿易伴隨著越來越多的難題。一方面,歐洲各出口大國對于茶葉中農藥殘留標準逐漸嚴苛,限制了茶葉的出口地域。另一方面茶葉生產不夠精深化,茶葉加工不夠多元化,始終禁錮于傳統的六大茶類。只有打破常態,才有可能扭轉茶葉出口總量由頂峰到極度下降的可怕局勢。當然,我們并不能只憑這點否認茶葉對農產品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國內茶產業的發展以及與茶葉有關對外貿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現代經濟發展的體現。
6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茶樹的合理種植直接提高了茶葉的品質,間接促進了人們的健康養生;茶業的興起促進了我國茶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在對外貿易平衡過程中,茶葉出口起到了度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體系架構,促進了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
而茶業生產技術、加工方式的改善及提升對茶產業市場的拓寬起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 編輯:十四橋.
[2]楊婉君 謝向英.茶文化距離對茶葉貿易拓展影響的研究進展[A].
[3]東漢《食經》.
[4]高智生.茶葉產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探析[J].
[5]2017年中國茶葉種植和產量分析圖.
[6]蘇越婷,林潤蘭,洪岳群,等.“一帶一路”帶動下茶產業對外貿易研究——以八馬茶業為例[J]. 現代商貿工業,2018,(03):68-69.
[7]楊婷婷.基于茶旅體驗構建休閑茶業新模式.
[8]鐘宇宏,夏悅.浙江省茶葉對外貿易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0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