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亮
摘 要:在當今的互聯網興起的時代,互聯網名譽權的侵權案件層出不窮,本文中所選案例具有互聯網名譽權侵權案件的典型爭議點。并且根據本案的爭議點進行了互聯網名譽權侵權與言論自由界限、抗辯事由有那些可以成立等問題進行探討,并對我國為了互聯網名譽權的完善提出部分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名譽權;言論自由;互聯網名譽權完善
1 張顯名譽權侵權案件分析
西安某在校生藥家鑫一案中,張顯作為張妙的訴訟代理人,于4月開始發布大量關于被告人的微博,稱被告人是“官二代和軍二代”“軍械采購中的蛀蟲”等。由于張顯拒絕道歉,藥家鑫向西安市雁塔法院提起訴訟。
原告認為:被告的一系列言行和其影響已經侵害自身的名譽權,被告則聲稱:存在道歉事實但原告不認可,而且已經刪除原告異議的微博言論,部分言論屬于復制內容,不含違法內容。
本案一審判決為:責令被告停止侵權,刪除言論,并且網上致歉,等。一審后,藥家鑫因認為懲戒力度小等原因而提起上訴,二審駁回,維持原判。
2 案件焦點的法律分析
本案的爭議點涉及了侵權的認定、言論自由與互聯網侵權的界限、抗辯是否成立等問題。互聯網使用者利用互聯網這一工具進行活動,活動是真實有效的,所以各主體在互聯網中需要名譽權。
2.1 言論自由與互聯網名譽權侵權的界限
言論自由是指公眾充分發表自身意愿的權利。如今,互聯網成為人們暢所欲言的一席之地,互聯網內的言論自由也變身為言論自由的發展道路之一。所以需要明確言論自由與互聯網名譽權之間界限,筆者認為,互聯網內言論自由應當有其相對性,即公眾在言論自由之時應受到一定限制,不能為所欲為的發言,當侵害他人之時,應受到相對應的限制。
互聯網內對于事實的轉述與單純發表意見這兩個行為也應理性區分,這兩種行為是對言論的屬性不同而進行的進一步劃分。對此也與各個案件結合,進行針對性分析。
上文案例中也存在對于張顯微博內容言語屬性劃分的爭議,且案件爭議焦點也與言論自由有關,對于法院判決充分印證了言論自由應存在限制,張顯部分言語已經超出言論自由范圍,實屬侵權。
2.2 互聯網名譽權侵權的認定
我國對互聯網名譽權的具體規定并不全面,司法實踐中經常依據傳統名譽權來處理互聯網名譽權案件。因此遵循四要件說進行闡述更為妥當。筆者結合互聯網特點進行分析如下:第一,存在侵害行為,即行為實施者實施使名譽權受損行為。其次,行為指向的侵害對象應該特定。在相對人特定時會使社會評價降低,導致名譽權受損。最后,侵權人的行為應當具有公開性。非公開進行難以被第三人了解,便不會降低社會評價并侵害名譽權。第二,存在名譽權受損事實。受損事實包含社會評價降低以及財產或精神方面受損害。但單純的財產精神損害不成立,需要以社會評價度降低為前提條件。第三,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所謂因果關系,即是指由于侵權實施者的行為從而導致被害人名譽權受損的結果產生,由行為引出后果,司法實踐中,通常無需特別舉證。第四,行為實施者存在主觀過錯。互聯網名譽權應與名譽權相同,采取過錯責任原則。實施者對其行為是存有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狀態。如果其盡到善良人的注意義務,便不應認定存在主觀過錯。
2.3 抗辯事由
第一,被害人同意方面,被害人同意代表受害人自身放棄保護自己的名譽權,于是便無需行為實施者負責,但其行為的范圍必須這被害人授意范圍之內,如果超出,則仍需負責。第二,公正性評價方面,公正客觀的評論公共利益對象,便無需承擔責任。第三,合理性引用方面,互聯網用戶合理引用他人言論之中對于合理性的引用需要存在界定標準,其中包括行為實施者無主觀故意。理性善意的正常人的認知內,其引用行為是可接受的,便認定其引用合理,符合合理性標準。還包括引用內容符合真實性,也是符合合理性的標準之一。第四,互聯網服務商方面,互聯網服務商的責任源于其特殊的地位。如已履行注意義務時,便具備抗辯權利。具體包括:及時刪除明顯侵權詞匯或者圖片、收到被害人要求后及時止損等。
2.4 對本案處理的意見
本案中被告的微博的確已經超出言論自由的范圍,且被告聲稱發布在微博的部分言論屬于復制內容,但其繽紛不具備合理性引用的抗辯要件,其抗辯理由不能成立。且法院一審判決后原告又以懲戒力度小二提起上訴,其上訴理由并不成立,法院判決合情合理。
2.5 互聯網名譽權的現狀完善
法律完善層面,由于我國目前尚無互聯網侵權方面的專門法律,信息化愈演愈烈。關于互聯網侵權方面的立法刻不容緩,筆者認為具體立法方面可從幾個方面入手:管轄方面、認定標準方面、救濟方面等。監管完善層面,目前互聯網監管雖然穩定運行,但不可避免效率低下、管理不足等問題,可以通過建立監督考察機制,建立競爭模式,建立獎勵懲戒機制等方式完善監管制度。
3 結語
本案中對于互聯網名譽權侵權界定的爭議也是為了我們應當具體完善之處,此案例頁提醒網民們在言論自由的同時注意適度,有范圍的言論才是真正的舒適言論。人們應注意自身在互聯網上的義務。互聯網不應是法外之地,更應是法律與道德滋養的純凈樂園,提高互聯網用戶素質,減少互聯網侵權事件的發生,才可安心放心暢心的享受互聯網的絢爛多彩。
參考文獻
[1]劉風景,管仁林.人格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2]佟立強.國內外互聯網立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李偉平.網絡名譽權與網絡言論自由的沖突與制衡——再論“微博第一案”[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