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


摘? ?要:控制理論是研究控制共同規律的技術學科,主要用于工業控制。目前,該理論不斷發展,已跨越學科界限,并廣泛應用于其他領域。本文是把有關控制模型的控制理論具體應用于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從管控機理、管控模式、管控策略等多維角度對學生工作管理規律進行分析,旨在探索高校學生工作理論構建和實踐操作的新思路。
關鍵詞:控制? 模型?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6(a)-0170-03
Abstract: Control theory, as one of the technological disciplines researching common rules of control, is mainly applied to industrial control. By now, this theory has made continuous developments, crossed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nd been widely applied to other fields. This paper applies the control model of the control theory to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y and analyzes the laws of university student management, aiming at exploring the new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and applying the theor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 work.
Key Word: Control; Model; Talent training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人才培養質量是衡量高等學校辦學水平的最重要標準。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對人才培養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精神,我們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引入了控制模型理念,是針對高校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現狀進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表明,構建學生管理控制模型不僅能夠加強對學生信息的動態監測和數據管理,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也是深入推進教學改革和實踐育人工作途徑和手段的創新與延伸。
1? 控制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
在現代科學技術的許多領域中,控制技術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控制技術的廣泛應用改善了勞動條件,提高了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控制的應用范圍已擴展到生物、醫學、環境、管理以及許多其他的社會生活領域,控制已成為現實社會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控制,就是指在一定環境中, 一個系統通過一定方式駕馭或支配另一個系統做合目的運動的行為及過程。[1]雖然管理工作中的控制活動同物理、生理、機械等方面控制的基本過程和基本原理一樣,但管理控制有其自身的特點。管理控制具有整體性和動態性,它是對人的控制并由人執行控制,是提高職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其實,人的一切活動都體現了控制原理,人本身就是一個具有高度復雜控制能力的反饋控制系統。反饋控制系統是控制系統最基本的控制方式,也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控制系統。例如,人用手拿取桌上書的反饋控制系統方塊圖如下:
通常,我們把取出輸出量送回輸入端,并與輸入信號相比較產生偏差信號的過程,稱為反饋。若反饋的信號與輸入信號相減,其產生的偏差越來越小,則稱為負反饋,反之,則稱為正反饋。反饋控制就是采用負反饋并利用偏差進行控制的過程,此外,由于引入了被控量的反饋信息,整個控制過程成為閉合的,因此反饋控制也稱為閉環控制。
在管理控制中,控制是要確保組織的所有活動與組織的目標和計劃相一致,從而使組織更加有效地開展管理活動。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控制之所以重要,主要是由于以下幾方面原因:
1.1 環境的不確定性
由于環境從來不是靜態的,學校環境和人才培養對象的環境都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變化的,且干擾無時不在,因而人才培養的整體環境是復雜的、多變的和不確定的。根據行為科學理論,環境是影響人們行為活動的重要因素,因此學校以及學校周邊的環境對人才培養質量都將產生決定性的作用。由于管理范圍的局限性,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學校和人才培養施教者者,其管理范圍僅限于校園之內,對校外環境無法直接干預。在這種情況下,人才培養施教者需要在國家教育方針的指導下,運用自身的可控因素,適應社會發展的不可控性,要使環境局部可控化,以達到凈化人才培養環境的外部條件要求。
1.2 個人行為的不可控性
高校學生大多數剛成年不久,都會經歷高考緊張的讀書氛圍轉換到輕松自由的大學生涯的變化過程。面對較大的環境改變,大多數高校學生由于成熟度不高,個人自控能力較差,因此行為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要求人才培養施教者利用控制理論中的控制模型,采取有效調整和及時糾偏學生的行為,使之達到人才培養的既定目標。
1.3 管理偏差的不可避免性
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組織活動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管理決策或執行偏差,而培養人才的過程也不例外。認識并糾正偏差是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組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前提。而控制與反饋是任何組織發現偏差并糾正偏差的有效手段。人才培養工作者通過對學生行為和考試考查結果的反饋,可以及時發現失誤,通過對偏差產生原因的分析,明確問題之所在,從而采取糾正偏差措施。因此,控制是組織改進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質量、推動工作不斷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
控制貫穿于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全過程,為此,就需要建立起高校人才培養的控制系統,以便實施高校人才培養的全程控制。
2? 控制模型的建立和類型選擇
2.1 系統模型的建立
任何控制活動都有既定的管理目標,并通過控制系統來實施該目標。我們根據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構建高校人才培養控制系統模型如下:
在這個控制系統中,管理者來執行和操縱完成所有的控制活動。目前高校的管理機制一般以輔導員、班主任為控制主體,根據變化的外部環境和學生的個人行為,有意識地控制或調整學生的行為,以達到培養人才的目標。控制模型中的主體(輔導員、班主任)控制水平的高低,責任心的大小,是人才培養控制系統發揮作用大小的關鍵因素。如有的高校學生紀律松弛、學風松散,違紀違規現象時有發生,這些都可視作主體控制失敗,或者說沒有有效運用控制作用。為了充分發揮人才培養控制系統的作用機制,考核輔導員、班主任工作業績,需要輔以具體的評價指標進行引導及規范,如在政策引領、資源配置、經費投入、績效評價和教師薪酬優先保障等方面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多措并舉推進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建設。在人才培養控制系統中,控制實施的對象,即客體是學生,對于對象的特性的把握,是控制成敗的關鍵,也是主體工作水平的體現。就某個班級而言,從橫向看每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這與學生的性別、愛好、經歷都密切相關,還與學生的家庭、朋友及所處的環境都有關聯;就某個學生而言從縱向看每個學生在大學階段不同時期,如臨畢業時和剛入學時的特性就有區別。充分地了解把握控制對象學生的特性是整個控制的基礎工作,也是選擇控制類型的重要依據。
2.2 控制類型的選擇
在人才培養控制系統中,根據控制對象的特性,選擇合適的控制類型,進行有效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常見的控制類型有:事先控制、過程控制、反饋控制、糾正性控制、事后控制等。事先控制是指在實際工作開始前訂定執行計劃及偏差預警系統,以防患未來可能發生的困難為導向,在問題發生以前即進行控制程序;過程控制是對人才培養整個過程的管理,是達成目標的重要環節管理;反饋控制是指人才培養某一階段任務完成之后,將實際結果與既定目標進行比較,對計劃決策在人才培養實施過程中的每一步驟所引起的客觀效果,能夠及時做出反應,并據此調整、修改下一步的實施方案,使計劃決策的實施與原計劃本身在動態中達到協調與平衡;糾正性控制是指根據反饋控制的結果,及時采取措施使學生的偏差行為返回到事先確定或希望的行為,一般來說,工作中出現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防微杜漸,對偏差失誤進行及時糾正保證計劃政策實施從而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事后控制即人才培養過程終端的控制,一般指人才培養控制過程結束后糾正性控制已不足以獲得既定培養目標的情況下,采取手段方法阻止不良影響或負面效應進一步擴散的補救措施。
3? 管理控制模型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運用策略
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重大任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柱和戰略重點。高等教育培養人才,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人才。要積極探索適應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以綜合素質為特征的人才培養模式。從某種角度來講,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過程就是由上向下分解管理目標,由下向上完成目標期望。這需要管理控制模型的所有相關者參與其中。具體可以結合管理控制模型的關鍵環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 事先控制
運用事先控制。在人才培養中,學校入口職能部門—招生部門首先要進行事先控制,必須把好質量關,制定合理的入學標準,遴選優秀的高校新生。新生入學后,即新生進入人才培養控制系統后,要及時向學生全面宣講法制、宣講校紀校規、宣講學生手冊等,最大限度地減少那些由于不知法不懂法不了解校規校紀而導致的違法行為和違紀現象,減少由學生缺乏足夠的自控能力而導致的補考、留級、退學等,這是事先控制。
3.2 過程控制
運用過程控制。在管理控制過程中,如果對學生的紀律、作業等情況一經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處理措施。教學質量是反映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任課教師應將學生的學習置于整個控制過程之中,通過運用過程控制的方式,及時糾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尤其是考勤聽課情況、中期考核情況、作業完成質量情況,不能簡單地以最終成績定論,不能采用“不及格補考、補考不合格重修”等簡單粗暴的教學模式對待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這種只注意最終結果而忽略培養過程的模式不適應新型人才培養的控制模型。任課教師需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的學生個體制定不同的管理機制,多觀察學生,從學生的言行中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從而找出發生偏差的原因,然后有效解決。
3.3 反饋控制
運用反饋控制。要對一個系統進行有效的控制,及時的反饋是非常重要的。在管理的控制過程中,各層次管理人員,如班主任、輔導員、學院管理人員、學校管理人員,應該及時、準確地揭示偏差出現的原因,并且采取有效措施給予糾正。因此,各層次管理人員通過觀察、調查、談話等方式,了解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對問題認真分析并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整改方案,采取多種方式及時準確地反饋給管理決策者[2]。
3.4 糾正性控制
運用糾正性控制。控制主體根據反饋信息采取相應措施,使其行為符合管理目標。借此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進行跟蹤與監督,以免忽略某些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內容。同時,也能借此檢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每一部分內容的落實情況,以便進行優化調整。[3]如發現學生過多地受環境影響很大而影響學習時,如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等,就要采取果斷措施,及時糾正該行為。高校有關職能部門和院系領導也要很好地掌握和運用反饋控制模式和糾正性控制模型,修訂校規校紀,盡量使學生的行為不發生偏差。
3.5 事后控制
運用事后控制。控制主體采用糾正性控制后,如無法符合既定的管理目標,要及時施行事后控制,如留級、結業等。
控制主體在各關鍵控制點圍繞學生這個中心目標,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發揮各關鍵控制點的協同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從系統觀點出發,可將學校視為對其外部環境具有適應能力的反饋控制系統。學校需要有配套的信息反饋匯報系統,控制主體結合各控制點評價反饋的意見,對存在的問題、不足或疏漏及時進行調整與優化,使高校人才培養控制系統發揮最佳的功能與效果。在這個系統中施教者的工作態度、工作手段及工作能力,對受控者學生這一人才產品的培養質量將產生直接影響。從培養人才的角度考慮,我們希望這種影響是積極的、正面的,而不是消極的、負面的。在妥善運用控制系統模型的情況下,我們期待最終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和需求的優秀的人才產品。同時,這也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常紹舜編著.系統科學方法概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63.
[2] 余慶.控制論視野中的高校學生管理系統優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73-74.
[3] 高俊杰, 薛原.目標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運用[J].教育管理,2018(20):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