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雯 王中鋒 江文文



摘 要:本文章通過對現如今紅船精神的建設,首先從理論的角度出發,論述了紅船精神與景觀設計的含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簡述國內外紅色景觀建設現狀,并詳細分析了浙江省三門縣亭旁鎮沿線公路紅色景觀設計的案例,體現紅船精神在景觀設計中的實際應用。
關鍵詞:紅船精神;景觀設計
1 紅船精神與景觀設計的概念
1.1 紅船精神的含義
“紅船精神”取義于見證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嘉興南湖紅船。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標志著中國革命從此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強大的精神支柱。因此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紅船精神”以其“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信念、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指導指導中國共產黨走在歷史和時代發展的前列,時刻保持先進性。
1.2 景觀設計的含義
景觀設計最早源于17世紀的造園活動,后經過吉爾伯特·密森的著作發展,景觀設計首次用景觀與建筑的結合手法用于園林營造。20世紀六七十年代景觀設計徹底擺脫傳統意義上的自然美景塑造,進而演變為承載文化記憶并不斷創造新的記憶的文化表現手法。
景觀設計是一種對城市發展、歷史文化、基礎設施、策略規劃和自然環境共同探索的設計語匯。如今景觀設計已經演變為對于傳統意識形態的傳承、地域文脈的發展、歷史發展的沉淀,并且融入現代的藝術、社會、生態、經濟、哲學等多文化維度內涵,以新的空間形態來詮釋生活生產、社會發展、社會交往的文化媒介。
1.3 紅船精神與景觀設計的關系
景觀設計作為一種展示與交流的媒介,從不同層面將人、景觀、精神文化三者合為一體,不僅成為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也成為一種表達精神文化的符號現象。符號是一種強烈的視覺藝術的非語言文化,景觀設計中各元素之間的組合、對比、融合決定了符號(此處指景觀設計最終作品)的品質。因此,景觀設計作品是精神文化傳達的載體。而一個好的景觀設計作品,不僅僅只是外在形式的一種符號表現,更重要的是其豐富與深刻的精神內涵。因此,景觀設計與其所蘊含的精神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兩者共同促進、融合才能最終呈現一個好的結果。
2 案例分析
2.1 國外現狀
雖然各個國家的國情與政體不同,但是革命時代卻是任何國家都無法忘卻與舍棄的時代,它在人們心中有著高度的紀念意義,因此,將其融入到文化性的景觀設計中使得景觀也被賦予了新的靈魂和內涵。
萬壽臺大紀念碑廣場,為紀念偉大領袖不朽的革命偉績,并執行和完成他發起的革命主體事業的思想而建設,以金日成同志(后增加金正日銅像)的青銅雕像為中心,由群像雕塑和大幅鑲嵌壁畫組成。紀念碑后面是朝鮮革命博物館,博物館墻壁上是革命圣地白頭山(中國稱長白山)的大幅鑲嵌壁畫。千里馬是朝鮮的象征,千里馬運動是根據朝鮮人民的意愿創造出來的群眾運動。
除此之外,例如俄羅斯紅場、革命廣場等紅色景觀設計都不僅記錄著那個革命時代,更是承載著那個時代的紅色革命精神,其性質與我國的江西省井岡山黃洋哨口景區、陜西省延安市志丹縣中國抗日紅軍大學、延安革命紀念館景觀項目的重建與改造等有著高度的相似性。
2.2 國內現狀
隨著中央提倡對紅色旅游的大力發展以來,國內學者對紅色文化的研究也開始興起。研究熱點主要是關于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與機制、紅色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和紅色文化思想教育的運用等物質形態方面。曾喜云將紅色文化分為物質與非物質兩種形態,物質形態主要是指革命時期的紀念地、紀念館、紀念物等,如革命烈士陵園、革命人物故居、革命會議舊址、革命歷史戰場等;非物質紅色文化指的是那些對人們具有激勵作用,傳承革命精神的物質,如各種宣言、紅色歌曲、革命口號、革命英雄行為等。現階段,全國還形成了12個“重點紅色旅游景區”,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的全國紅色文化發展大格局。
3 亭旁鎮紅色景觀設計分析
3.1 亭旁鎮概況
亭旁鎮,位居浙江省三門縣城西側,是三門縣中西部的中心集鎮。全鎮總面積143平方公里,下轄106個行政村,總人口近6萬。鎮區占地面積1平方公里,擁有人口約1萬人左右。亭旁鎮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日照雨水充沛,平均氣溫16.7℃,水資源充沛,生態環境宜人。全鎮山林面積約有13.5萬畝,耕地面積2.8萬畝。境內盛產花崗石、鐵礦石、石英砂。
亭旁鎮同時也是一個有“浙江紅旗第一飄”之稱的特色革命老區,盡管亭旁起義已經過去90周年,亭旁鎮依然在全力打造亭旁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標榜,力圖使這片經歷過輝煌歷史的紅土地迎來新發展。
亭旁起義的實質是“赤膽忠誠、一心為民”,縣委書記楊勝杰希望可以讓亭旁鎮成為黨性教育的基地,響應黨的號召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通過紅色旅游帶動全區旅游和城鎮振興,并帶領三門縣的黨員干部當好亭旁起義精神的守護、傳承與踐行者。
3.2 亭旁鎮紅色景觀設計分析
亭旁起義,被譽為“浙江紅旗第一飄”,是浙江省第一次在共產黨領導下有組織、有準備、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并在省內建立了第一個地方紅軍和蘇維埃政權。亭旁革命先烈舍身為民,矢志興邦,組織農民開展斗爭,提高了農民的階級覺悟,堅守中華民族的偉大使命。亭旁鎮的“紅船精神”就是在黨的發展歷程中沉淀形成的,它的不屈不撓、堅定不移、敢為人先的精神內涵都是黨的“紅色精神”的偉大傳承與發展。
為了響應黨的號召,更是為了獻禮亭旁起義90周年,當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而亭旁鎮沿線公路紅色景觀設計便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項。
3.3 亭旁鎮設計理念與方法
3.3.1 設計理念
亭旁鎮沿線公路紅色景觀設計是紅船精神的具體落實和體現。本次設計通過將其提取為特定景觀符號:手握手槍直指天空——永不屈服的人性之光的崛起;楊家板龍——取其團結、自上、吉祥之意立于景觀墻頂;紅船構筑物——紅船駛進三門灣,寓意紅船精神載以亭旁精神游弋于革命狂潮之中,提醒人們要堅持和弘揚“紅船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等,結合當地作為浙江第一個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歷史背景,力圖設計更好、更具特色地強化地域風情,更加深入把我黨的紅船精神傳播到亭旁鎮的每一個角落。
3.3.2 設計手法
設計提取亭旁鎮當地的地域特色、紅船精神以及歷史文化,將其三者演變為設計元素融于該景觀設計中,有開門見山體現精神內涵,也有精神與表現相結合體現歷史文化,更有直接引用地域特色進行設計,使得本次設計不僅僅只是流于表面的一種景觀表現形式,更是一種將精神文化形象化、具體化,使得精神內涵和設計成果合二為一的一次創新性設計。
3.2.3 設計成果
(1)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紅船精神”歷久彌新,但是它的核心精神卻始終如一。如何將這個理念以最簡潔、明了的方式傳遞給每一個經過的游客,力求達到最直接最影響深刻的效果。設計人員認為開門見山的手法可以達到最佳效果。因此,設計作品在鮮紅與鮮黃的黨徽上明確刻上白色粗體字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此來表達對黨的堅定不移追隨,對紅船精神的相信與發揚。
(2)1928大事件。1928年,中國共產黨在亭旁鎮建立了第一個地方紅軍和蘇維埃政權,設計者將花壇、五角星、黨徽以及“1928”四個元素構成象征性的標志,暗示著亭旁鎮獨特的紅色文化并不是紅色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將歷史文化中的紅色寓意與社會實踐的思想有機結合。亭旁起義精神是亭旁人民在革命實踐中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態。五顆星星和紅色旗幟不僅代表著五星紅旗,也代表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堅定黨的領導,一定可以取得勝利。該景觀設計所呈現的文化內涵,具有革命性和先進性的統一、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統一、本土性和創新性的統一以及兼收并蓄和與時俱進的統一等特征。
(3)楊家板龍。設計采用亭旁鎮最具特色之一的楊家板龍元素,既體現了紅色革命精神,又結合了當地的文化,將其所體現出的精神含義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楊家板龍象征著團結、向上、吉祥,它以宏偉的啟示,精湛的藝術,濃郁的傳統氣息名揚四方,將楊家板龍運用到村委周邊環境的景觀設計中,突出顯示了亭旁鎮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對楊家板龍藝術文化的發揚和傳承,也是對村鎮形象的獨特定位,亭旁精神以景觀的方式得以傳承,后輩們可以新的信息接收方式,體會特殊年代的故事和感受當時的生活。
設計始終圍繞“紅船精神”、“亭旁精神”、紅色文化展開,使抽象的具體化,具象的鮮明化,鮮明的深刻化,亭旁鎮沿線公路紅色景觀設計承載的便是這樣一個反應當地歷史文化、傳承發揚特色紅船精神的景觀設計,飽滿昂揚地屹立在亭旁鎮,不斷為這個城鎮添光加彩。
4 結論
紅船精神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很好地論證了如何將紅船精神提取為特定的紅色符號,并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與歷史文脈融于景觀設計,使其不僅僅只是一種流于表面的“紅色”與“景觀設計”的分隔體,各自為政,更不是盲目的模仿與刻意的創新,紅船精神景觀設計需要設計人員運用專業的眼光發現“紅船精神”與“景觀設計”兩者各自的含義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將兩者融合,才能使得景觀設計兼具使用功能的同時飽含深刻的精神寄托,亭旁鎮沿線公路紅色景觀設計便是如何將精神與文化融于設計的很成功的設計實踐。
參考文獻
[1]李同予.景觀設計文化內涵建構研究.工學博士學位論文,TU2.
[2]習近平.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