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

摘 要:作為一位享譽法國歐洲乃至全世界音樂界的中國作曲家,他所創作的音樂語言豐富,題材寬泛,風格顯著,同時還能很好的將中國傳統元素融合于西方現代作曲之中。在其多部優秀的作品里,無論是從音樂主題的選用,還是對民族元素的加工與處理,以及主題、和聲、節奏、的布局與音色的運用,都體現出作曲家對現代音樂創作的獨有風格和理念。正是因為這樣的創作風格和理念,才使得陳其鋼在其音樂創作中的組建、構造,都具有很強的民族個性。
關鍵詞:陳其鋼;傳統曲式;音樂結構;結構力;五聲性
1 源于傳統曲式結構力的有關問題概述
1.1 關于傳統“曲式”的定義
“曲式”這一概念,在隨著現代音樂的不斷發展和創作者和理論家們的不斷嘗試和創新中,“曲式”這一在傳統音樂中的概念也隨之拓展出更多、更廣的音樂內涵,已經不再是單單概括和劃分音樂結構的概念了,而在現代音樂分析理論中具有了兩種不同意義。第一層意義即是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曲式”這一概念指的是音樂結構的樣式,可以根據一定的規律來劃分出各段落音樂間的功能意義,即音樂結構。而第二層是從狹義上講,是將“源于傳統曲式的結構力”當中的“曲式”這一概念,作為音樂作品中的結構力組成,即音樂結構力的一種存在方式,所以在本文中所指的“曲式”這一概念,是縮小了范圍的概念,是將其作為構建一部作品的結構力因素。
誠然,所謂的傳統曲式的結構力,指的是在音樂作品的構建中是建立在西方古典或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已經“約定俗成”的音樂結構,比如,西方音樂中的三部曲式、變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鳴曲式等,或者是來源于中國傳統音樂結構中的循環式、漸變式、樣板式及起、承、轉、合結構等等。然而,在我們接下來要分析的作品中,作曲家陳其鋼并沒有將以前的傳統曲式結構進行照搬,而是在基于西方古典及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的基礎之上,進行了改良、創新、加工在已有的舊形式上,加入了自己的創作理念和手法,并將其很好融合于其中。
1.2 傳統“曲式”結構力的特點
運用傳統曲式作為結構力構建的作品中,由于其音樂結構早已經形成了固定模式,所以作曲家在創作當中不會做太過夸張的對結構進行改動,而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對音樂語言、音色及旋法等創作方式上。
然而,在創作中作曲家要選用哪一種傳統曲式結構,往往是根據其創作者作品的風格和音樂形象來選擇與其相吻合的曲式類型,因為往往某一種特定的曲式結構都反應出其結構中所蘊含的音樂形象和音樂特征,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該作品的音樂結構,來對作品的音樂特征和風格進行基本的判斷。
1.3 傳統曲式的結構力作用
采用傳統曲式的結構力所創作的音樂作品,能夠更好的繼承西方古典或中國民間傳統的音樂形式,也能讓我們在西方古典或中國民間傳統音樂結構的基礎上,對音樂作品做出較為清晰地辨認和判斷。同時,通過采用傳統曲式的結構力所創作的音樂作品,也為該音樂作品在音樂語言、音色運用、旋律編排等等方面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思路。
2 實列分析《晨歌》
2.1 源于西方傳統曲式結構力
作品分析:單簧管作品《晨歌》
《晨歌》這部作品的創作是作曲家陳其鋼在中央音樂學院就讀時創作的一部單簧管作品,是作者早期的一部作品,其創作原因是作者曾在附中階段學習單簧管演奏,所以選擇單簧管樂器作創作樂器可以很好的駕馭。
在作品《晨歌》的創作中作曲家采用了西方傳統曲式中的復三部曲式,試圖通過西方傳統曲式中的調式、調性及主題對比來作為構建全曲的主要結構力,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這首作品。
首先,這部作品是以帶引子的復三部曲式構成的,結構圖示如表1。
引子是從1-12小節,由鋼琴承擔引子部份弱奏的音樂情緒,建立在g羽調式上的調性特征模糊不清,不能輕易的分辨出是出自大小調色彩還是出自中國民間調式,但從聽覺上還是隱約能感受到中國民族風格。第一部分呈示部是從13小節開始至69小節結束,呈示部是采用單主題寫法,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A +B+A)。A段是由五個樂句組成的非方整性樂句,調性則非常游移,很難判斷是以那個調為中心,其經過的調有小調、羽調式、雅樂調式。而和聲上也沒有采用傳統和聲中的三度疊置,而是是采用了非三度結構的和聲語言,給音樂帶來更加豐富的音響效果。B段從22小節開始,采用了A段主題素材進行引伸性發展,調性轉入降A,色彩變化強烈對比性加強。其后A段的再現做了縮減處理,僅再現了三句。再現過后的連接段52-68小節從鋼琴演奏的連接部分疊入而來,音程材料以三度上行為主,低音部的和聲運動,加強了五聲性的韻味,淡化了三和弦分解所產生的非五聲性風格,隨后速度也發生了變化,連接部在與前面部分音樂形成強烈的對比中結束在C三和弦上。復三的中部69-170小節結構為(C +D +C +C)速度也有變化,C段部分主題特點是波浪狀的線條律動,第一段結束在C1音上,隨后的D段音樂中作曲家將這段音樂做了展開性的發展處理,即三聲中部,其寫法類似于古典音樂中的“三重奏”寫法,但在寫作中并沒有采用老套的寫作方式,而是采用了更為現代的思維寫作。到153小節C段在鋼琴聲部再現,調性移至降B宮調上,隨后又進入了C1段,這段音樂具有插部性質,并伴隨著調性上的強烈變化,最后結束在調性C音上與前面C段結尾一樣,起到到了調性統一的作用。再現部170-197小節和呈示部中一樣現實引子的再現,而后是主題的再現,最后是尾聲部分,尾聲部分的鋼琴聲部材料來自于引子材料,單簧管部分來自于主題部分,兩個材料混合形成了綜合加固了主題形象。
3 結語
通過對陳其鋼的單簧管曲《晨歌》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作曲家運用了復三部曲式這一歐洲音樂中古老的曲式結構,但并沒有局限于此體裁,比如在和聲色彩當中并沒有采用傳統和聲中的三度疊置和聲,而是采用了大量的非三度和聲,在調性上也游移多變,結構也比較自由,使得該作品具備了現代音樂的一些因素,同時,也有繼承了傳統中的一些重要原則。總的來說,這樣的創作方式與理念為復三部曲式這種古老的曲式體裁帶來了新的活力和不同語言的調性調式色彩,使復三部曲式這種古老的體裁建立在富有中國民間特色的音樂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