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席(棗莊學院 傳媒學院,山東 棗莊 277160)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出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也涌現了無數反法西斯英雄。以這些英雄事跡和英雄人物為原型創作的電影,在再現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的同時,讓觀眾再次向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英雄致敬,再次為世界反法西斯精神所洗禮。在這些影片之中既有國外經典作品《羅馬,不設防的城市》《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美麗人生》《細細的紅線》《巴頓將軍》《桂河大橋》等,亦有中國經典作品《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野火春風斗古城》《地雷戰》《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太行山上》等。這些抗戰電影在講述抗戰故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無數抗戰英雄形象,讓觀眾感受到這些抗戰英雄身上的精神之美和智慧之美。這種精神和智慧在中國抗戰電影和紅色電影典型代表《地雷戰》中,彰顯得尤為明顯。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內涵無比豐富,它貫穿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積蘊于近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之中。這些中國精神可以集中概括為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不畏強敵的偉大抗戰精神和獨立自主的創新精神等。電影《地雷戰》通過真實地記錄膠東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爭歷史,充分彰顯了膠東人民身上的中國精神。
電影《地雷戰》通篇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無論是在影片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還是影片的配樂和插曲方面都有明顯的體現。影片中成功塑造了雷主任、趙隊長、石大爺、玉蘭、二嫚等英勇、智慧的民兵群像,在這些群像身上無不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影片中在表現民兵生活和戰斗的場景時基本上都使用了歡快的配樂,影片中的插曲《民兵都是英雄漢》更將這種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氛圍渲染到高潮。
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影片中可以概括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民兵們對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這種信念從影片開篇的畫外音“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就可窺見。畫外音的內容是毛澤東《論持久戰》中的重要論述,也是《地雷戰》中膠東人民抗戰信念的來源。第二個層面是抗戰群眾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種樂觀的生活態度表現在趙虎初試地雷炸死日偽軍的愉悅,民兵們洋溢著笑容的一張張臉,小孩把地雷當作西瓜的玩笑等生活場景之中。第三個層面是劇中人物面對困難時的從容與鎮定。影片中這種從容和鎮定既表現為地雷被金屬探測儀探測被起后,戰斗失利雷主任的沉著冷靜,也表現為鬼子以老鄉為條件要挾民兵就范時的將計就計,還表現為石大爺遇變不驚、見機行事的機敏。
電影《地雷戰》和《地道戰》一樣奏響了中國抗戰電影的集體主義精神贊歌。影片中革命群眾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筑成了一個鋼鐵般的戰斗集體。這個集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成功地牽制了敵人,有力地配合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戰爭。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了一種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集體主義精神。這種萬眾一心的集體主義精神,在影片中隨處可見,小到玉蘭為了造地雷寧可剪掉秀發,大到群眾為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拋頭顱,灑熱血。可以概括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民兵、武委會服從主力部隊的決定;民兵服從武委會的決定,群眾服從民兵的決定,這是黨軍、黨群同心的集體主義精神。影片中趙虎學了使用地雷的技術服從區里安排回到趙家莊;雷連長服從區里安排到任武委會主任來到趙家莊等都是第一個層面的集體精神的表現。雷連長來到趙家莊,趙家莊的民兵和群眾服從雷連長的指揮是第二層面的集體主義精神,這是一種軍民同心的集體主義精神。革命群眾在民兵隊長的帶領下用地雷同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戰斗,這是第三層面的集體主義精神,即民眾齊心的集體主義精神。影片中趙虎繳獲的機槍的發放場景,就是這種集體主義精神生動的外化呈現。除此之外,影片中石大爺不顧個人安危,讓玉蘭去放信號;玉蘭不顧自己父親的生死,停止追擊日偽軍等細節都是革命群眾寧可犧牲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也要捍衛集體利益的高尚集體主義精神的表現。
影片《地雷戰》中不畏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萬眾一心的集體主義精神,匯集在一起就是不畏強敵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是個人或集體對祖國支持的一種態度,在影片中表現為保衛祖國和爭取祖國的獨立而獻身的奮斗精神。這種精神存在于石大爺講的三國故事里;流露在民兵們對日本侵略者和漢奸的罵聲中;更滲透于中國人的骨髓中。影片中重要的道具地雷就濃縮了民眾濃濃的愛國主義精神。影片中的趙虎等發現地雷能夠消滅部分敵人,阻止或延遲日本強盜對敵后根據地的掃蕩,于是對地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于正是抗日戰爭最困難時期,上面供應地雷有限。石大爺根據多年打石的經驗提出自制石雷,石雷的研制成功,大大地激發了民眾造雷的積極性。在對敵戰斗的實踐過程中,民眾把自己的愛國之情融入造地雷的熱情之中,根據不同的戰爭形勢,研制出了踏雷、絆雷、子母雷、連環雷、碎石雷、夾子雷、飛雷、蝎子雷、水雷等地雷品種,有效地打擊了敵人,保護了敵后革命根據地。影片中無論抗日軍民的言行,還是抗日武器的制造,都無形之中彰顯了民眾的不畏強敵的愛國精神。
影片《地雷戰》所彰顯的中國精神,還包含廣大民兵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鉆研的創新精神。這種創新精神從影片伊始到影片結束貫穿始終,主要表現在戰略創新、戰術創新和武器創新三個層面。宏觀層面的戰略創新主要表現在影片中膠東廣大民兵積極實踐毛澤東同志《論持久戰》的戰略思想,確立了堅信中國抗戰必勝的信念。這正如雷主任所說“只要咱們堅持抗戰,就一定能保住家鄉把敵人趕出去”。中觀層面的戰術創新,不但表現在趙家莊民兵們同敵人展開的機智斗爭中,而且理論化為游擊戰術。這種戰術在機智奪槍、巧炸鬼子、反偷雷、巧救高家莊村民等段落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微觀層面的武器創新是該片表現的主要內容。片中的武器創新主要表現在各種類型地雷的研制過程中的想法創新。民兵們看到地雷炸飛的石頭結合自己生活實踐研制出的石雷;在戰斗中總結經驗,不斷思索,研制出子母雷、夾子雷等,都是廣大民兵創新精神的結晶。
影片《地雷戰》在彰顯中國精神的同時,也為中國和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貢獻了中國智慧。這些中國智慧既包括膠東民兵模仿、改進地雷的制造智慧;也包括石大爺從三國和中國古代發明中學到的知識智慧;還包括毛澤東和膠東人民創造的軍事智慧;更包括抗戰軍民從中國古代哲學中提煉出來的哲學智慧。
影片《地雷戰》中膠東民兵們的制造智慧,主要表現在民兵們對地雷的模仿、改進方面。這種對地雷的模仿、改進智慧源于膠東趙家莊民兵們的善于觀察思考、勇于創新的創新精神。當民兵們發現地雷的威力,玉蘭觀察到被地雷炸飛的石頭時,石大爺就開始思考能否用石頭造地雷的問題;到雷主任提出自己造雷,石大爺的想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最后石雷的研制終于成功,這些細節都很好地呈現了膠東民兵就地取材、模仿造雷的制造智慧。民兵們改進地雷的制造智慧主要體現在敵人請來工兵大量破壞了我們的地雷之后,民兵們不得不想辦法改進地雷,以對付敵人的起雷。趙虎發明的頭發絲雷的智慧,就是這種改進地雷智慧的集中體現。影片中有一段趙虎向玉蘭借頭發的情節,這一情節很好地把趙虎的勇于創造的精神和聰明才智展現出來。當然,改裝地雷的例子不止一個,影片中民兵所使用的絆雷、子母雷、連環雷、夾子雷、水雷、飛雷等都是經過改進的地雷。這些各式地雷的改進無不凝結著趙家莊民兵們的制造智慧。
影片《地雷戰》中古為今用的知識智慧主要體現在:一是石大爺運用三國中的智慧談自己對打仗的看法:打仗主要看大家心齊敢干,還得有智慧。石大爺從三國中學到的智慧和我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所提出的人民游擊戰爭的打法不謀而合。雷主任讓民兵打擊敵人的戰術,就是膠東人民運用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的具體操作指南。二是石大爺仔細觀察并結合多年的打石經驗提出的制造石雷的想法。當玉蘭擔心沒有炸藥時,石大爺運用諸葛亮火燒藤甲軍制造炸藥的知識,提出一硝、二硫、三木炭的配制炸藥的辦法。這一想法也是基于三國中的歷史智慧而產生的。就《地雷戰》中樣式多樣的地雷的制造來說也是在學習古人的造雷智慧的基礎上成功的。比如連環雷和子母雷。連環雷最早在明焦玉所著《火龍經》中就有記載:“炸炮制以生鐵鑄,空腹,放藥杵實,入小竹筒,穿火線于內,外用長線穿火槽,擇寇必由之路,連連數十埋入坑中,藥槽通接鋼輪,土掩,使賊不知,踏動發機,震起,鐵塊如飛,火焰沖天。”這里所說的“炸炮”就是最早的連環雷。明朝末年,明軍所用的地雷已有十幾種,子母雷也已出現。所以《地雷戰》中各式各樣的地雷應該說也是中國知識智慧的結晶。
影片《地雷戰》中中國智慧還表現在膠東民兵靈活多變的戰術運用上。面對擁有現代化武器的日本強盜,如果沒有靈活多變的戰術,恐怕敵后革命根據地很難堅守。影片《地雷戰》中趙家莊的民兵正是在毛澤東同志英明的戰略智慧的指導下,采用了靈活多變的戰術,才有效地消滅、阻止了敵人對我根據地的掃蕩。這種靈活多變的戰術,主要體現在故意讓雷被偷、將計就計巧救老鄉等段落場景中。影片中敵人偷雷出現過兩次,第一次被民兵發現沒有成功。第二次民兵把地雷換成延遲爆炸的土雷,故意讓敵人偷雷成功,趁敵人拆卸地雷之時,炸傷敵人,采取了以放為進的戰術,有力地震懾敵人。將計就計巧救老鄉的情節中,同樣采用了靈活的戰術。趙家莊老鄉被敵人抓走,本想去攻打據點之時,敵人送來了威脅信,雷主任使用了將計就計的靈活應變戰術,不但絲毫無損地智救老鄉,而且打得敵人如落花流水般敗退。
影片《地雷戰》中還體現了虛實真假的中國哲學智慧。“虛”與“實”,“真”與“假”等都是中國哲學中的基本范疇。這些哲學范疇早就被應用于中國軍事領域,也成為重要的軍事范疇。《孫子兵法》言:“兵之勝,避實而擊虛。”就是說的古人打仗用兵之道。影片《地雷戰》中也充分運用了虛實真假的哲學智慧,比如用假地雷、假踏板迷惑敵人,用假起地雷的雷坑引誘敵人上鉤等方式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如雷主任總結:“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死雷活用,到處開花。”
抗日烽火已經遠去,但觀《地雷戰》仍能把我們帶回到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讓我們感受到中國抗戰勝利的來之不易,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片中所表現的抗戰中膠東人民的中國精神,仍需要我們在新時代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地弘揚和傳承;片中所貢獻的古為今用和活學活用的斗爭智慧,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宏大工程中正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