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珉谷街道巧貫小學 562200
關于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即學生閱讀課本所產生的認知、理解、收獲以及應用知識的過程。語文學科的綜合性相對其它學科較強,閱讀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項目之一,從大面來說,小學一年級的閱讀教學包含對書面知識的語言閱讀,還包含對書面知識的理解閱讀。也就是,在理解了文字意思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或者通過閱讀來理解知識所包含的含義。這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必備技能。那么,老師在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應多樣化而非填鴨式教學,適當結合該年齡段學生存在的特性進行多樣化有趣味的課堂活動,因材施教,使學生更積極更有效的掌握良好的閱讀技巧。
小學一年級是學生們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大量知識的開端,學生這時對知識的認知還停留在認字階段,同時自覺性也有待提高。學生們需要有一個小跨度的改變,因為學生并不能流暢的閱讀一篇課文。所以,教師需要適當地采用一定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的進行閱讀,讓學生在反復閱讀中提高對閱讀的興趣。
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了解來發現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從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出發,對每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結論做好統計記錄。并以此進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比如:舉行“閱讀小明星比賽”這樣類似的活動,一天一小比,一周一總結,一月一評比。對當天閱讀優秀的學生進行小紅花表揚,對堅持一周閱讀優秀的學生在班級優秀閱讀榜進行公開展示,對堅持一個月閱讀優秀的學生給予“閱讀小明星”稱號并頒發獎狀。使學生們每天都對閱讀持有較強的閱讀積極性,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量,還增長擴充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也使學生對文字的熟悉度逐漸增強,進而提升了學生們的閱讀流暢性。對于一年級學生們的閱讀能力來說,興趣是激發學生自主性閱讀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因材施教。在學生完成每天的閱讀任務后,教師可用一小部分時間來和學生進行交流,談談自己閱讀后的感受與收獲,這樣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量,還豐富了學生們的知識,也使學生們養成了堅持閱讀的好習慣,為之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閱讀能力的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單單指對書面知識的閱讀教學,對知識的深刻理解也同等重要,如果閱讀沒有目標沒有思考 盲目的的只是通讀了一下文字,閱讀方式局限于字面閱讀,那么會使學生對閱讀毫無感情,讀不出作者要傳遞給大家的信息,聽上去會無聊乏味失去生命力,也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處于基礎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將閱讀與思維訓練結合起來教學,使閱讀不再有盲目性,從而變得更有意義。比如:教師在教學?青蛙給星星打電話?的課文時,教師可在閱讀前先對學生提出問題,比如;小星星告訴青蛙天上有什么?青蛙聽后回答了哪些話給小星星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并進行小組討論得出統一答案再進行回答。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帶動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閱讀過程變被動為主動,同時也增添了許多樂趣。
閱讀與說話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當學生們學會準確地表達出自己想傳遞別人的信息時,那么,學生的閱讀水平自然也會隨之有所提升有所改變。如果能將閱讀與說話二者融合到閱讀能力的教學中,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在進行一年級語文教學時,需注意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訓練。比如:教師在教學?我是誰?的課文時,在學生們閱讀課文后提出:“雖然大家讀的很好很認真,但是老師在聽完大家的閱讀后,腦海里并未出現大家所讀所描述出的那個人物形象,誰能來仔細地描述一下呢?”這時,教師可點名學生發言,并引導學生對課文中每個人物角色的性格、社會角色、穿著、神態等進行更詳細地描述,也可讓學生進行自我描述,說說自己的性格特征、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等。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表達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同時也使閱讀能力得到較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過程也變得豐富多彩靈活有趣。
綜上所述,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變被動為主動,真正的喜歡閱讀愛上閱讀。并在這個閱讀能力提升的過程中,養成了良好的學習自覺性,形成堅毅的品格。
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為主來思考教學方案,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使自己的教學手段多元化來豐富自己的教學過程,使每一位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閱讀當中,更好的培養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