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維萍 蘭州交通大學附屬小學
走過十幾年的教育教學之路,令人感觸最深的,是每一學期的后進生轉化工作;令人最難忘的,是每一級的后進生。或許是在這些孩子身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付出了太多的愛,才會如此的刻骨銘心吧!
在這些年的教育教學中我逐漸發現,由于受遺傳、環境、教育、自身主觀能動性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身心發展、興趣愛好、意志性格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個性差異。那些所謂的后進生,致使他們后進的原因方方面面,但總體上都有一個共性,即他們缺乏關愛。不管對于家庭、學校、還是社會,他們只是一粒粒微塵,在人們的視線中顯得微不足道,他們的自尊心往往被扭曲,自信心被扼殺,最后導致的,大多是自暴自棄,從而學習后進,心理負擔重。
那么,如何喚醒這些后進生對學習的自信心,使他們由后進變為先進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凡是有愛的地方,就有希望。愛可以轉化學生的消極厭學心理,可以改變學生不思進取的現狀。根據統計發現,在每個班的后進生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兒童,三分之一是家庭不和睦或單親家庭的孩子,另外三分之一是性格內向、智力因素或其他原因的學生。針對這一現狀,關愛對他們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從教師、同學、家長等多方面無私施愛,使他們走出失敗的陰影,重新樹立對學習的自信。
愛學生,是實現教育的前提,關愛是作好后進生轉化工作的基礎。后進生需要的是信任與尊重,期待的是關心和愛護。對于后進生,只要教師用“愛”去感化,用“情”去感染,定能使其痛改前非。教師用真誠的愛溫暖學生的心,激發后進生以自己的愛反作用于他人與生活。這是愛的教育的真諦。
后進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自以為毫無閃光點,在同學、老師面前抬不起頭,認為自己與學校的要求背道而馳,從而心灰意冷,無心學習,不求上進。這就要求老師更加關心這些后進生,用心捕捉他們身上的每一點進步,量化積累他們在學習、體育、勞動、紀律、衛生、審美等方面的進步,定期公布,使他們內心生出一種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習動力,提高學習興趣,縮小甚至消滅與其他同學之間的差距。使他們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社會新形勢下,部分孩子的父母常年忙于自己的事業,爺爺奶奶看管一個孩子,只能照顧孩子的溫飽,孩子們缺乏正確的引導和管理,作為老師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對于后進生要從關愛的心態出發,對他們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們。與好學生相比,后進生的自尊心更強。因為學習不好或紀律差,長期受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很心虛,對外界極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層硬殼,但在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諒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們犯錯,教師一定要做到心平氣和,以誠相待,切忌動不動就當眾批評、挖苦,甚至變相體罰,否則必定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增加轉化工作的難度。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配合對教育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要多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我班有一位學生,其母親車禍去世,父親腿有殘疾,家境貧寒,不得不由他的奶奶寄養。他行為習慣差,缺乏自覺性,紀律散漫、學習馬虎,是師生都公認的那種已無可救藥的學生了。后來,我和他奶奶以及他多次談心,從正面、側面去了解他,關心他,鼓勵他,幫助他。在這期間,只要他取得的點滴進步,我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勵方式,使他產生了親切感、信任感,愿意與我進行心靈的交流,這樣使他從思想上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在班級多給他自我表現的機會,使他消除自卑的心理,感覺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轉化,他已經在學習方面取得很大的進步,行為習慣也逐步得到規范。因此,在教學中,要對后進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須把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從而達到與家長共同教育、管理學生的目的。
綜上所述,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師不斷地用心做教育工作。愛是喚醒學生的心靈力量,愛的力量是巨大的。對于后進生,我們只有用愛心幫助他們、信心鼓勵他們、耐心輔導他們、事業心培養他們,才能促進他們在知、情、意、行上的轉變,告別后進,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