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郎紅玲/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
政府在近年來一直都在不斷提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開展,同時學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工作亦在不斷深入化,伴隨著“國學熱”現象的不斷升溫,更多高校逐漸開始實施以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主要基準的文化教育實踐工作。
2014 年,國家教育部門頒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其中特別強調了關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教育以及社會關愛教育或者人格修養教育等等,將教育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塑造或者理想人格的培養,以及促進學生政治素養的提升上面。但是倘使要完全實現學生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實現這一深刻且長遠的目標,彰顯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不斷推進和實現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知行合一,首要就要要求教師必須以身作則,作為學生的榜樣,不斷強化或加強自身的道德觀念的培養,不僅如此,還要特別側重于關注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對獨立性道德人格的培養塑造,最終用愛心來引領學生不斷成長,走向人生的巔峰,結合自身的言行舉止給學生開展不言之教。
以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無論是哪個學科,也都更側重于學生對生命教育的實踐,同時又特別強調知行合一。而在學習當中,我們也常常碰到類似于相關的佳句,訴說這方面有關的內容,像是“學至于行而止矣”或者也有“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及“知之真切篤實之處處即是行,行至明覺精察處即是知”,這些古語統統都在講述著知和行此二者之間的相互貫通和滲透,體現著知和行二者之間的相互參證,以及不斷深化和強調“有錯改之,無則加勉”的踐行狀態,致使教學能夠突破一種深知深行,乃至真知真行的一種高度。“知行合一”的提出實際上是古人圣賢對出世的一種豁達的人生價值態度,同時也是他們治身出世的根本方法和原則,亦是我們在不斷強調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途徑和方法。另外,又因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正在處于一種復興的初期,并且社會各界在有關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解與感悟方面仍然存在各種誤區,對此,我們的教師必須要在不斷地學習與反思的過程當中,使自身的觀念得到更新,而且要付諸于實踐,不斷檢驗自己,深化改進教育教學觀念,常常使自己立足于一種“知”與“行”的認真實踐過程中以及深切互動當中,不斷加深自身對以往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知。只有我們的教師在對此觀念有了一番較之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讓我們的教學真正處于一種對其文化精神實質的理解和掌握之中,并且可以在教學過程當中借助自身的一言一行為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夠完全發揮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實質性作用。
經濟全球化將一大部分教育教學工作推向了高潮,包括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法,以及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內容,或者是教學工作的形式等等,都在不斷地將傳統文化在人們交往的過程中體現出本國文化的價值所在,而且與此同時,又更加注重國民對本國文化傳統的認知或者認同。所謂文化認同,事實上指的是個體對于任何一種文化的認知程度,同時它又是某個個體對于所屬文化乃至文化價值的一種源自內心存在的一種歸屬感,并且從中不斷獲得和保持繼承以及不斷創新的一種社會化心理的過程。對于教師來說,他們對文化的認同,其實是教師針對本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及歷史發展表現出來的一種態度,教師情愿從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深化這方面的認識,愿意不斷學習來傳承歷史文化,并且從這個過程中不斷深化個人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進一步理解,收獲自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主要還在于對知行合一理念的掌握。以往傳統的教學更加側重于教育踐行理念的提升和篤行,提出要求,教師要在教學工作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檢查自己,并且不斷提高,能夠在潛意識里行成一種自我約束并且自我提高和自我檢討的自我檢查以及檢驗標準。基于此,在工作當中就需要行成以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為基準的教育教學模式或者是培訓模式。舉個例子,必須要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它說的是要讓我們養成時刻反省自我的好習慣,在不斷的反省和反思的過程當中,我們能找到一些新的東西,并且養成自我反思的好習慣。對教師的師德涵養其內化的東西主要在于內心深處對文化理念的認同,而如果是出發于外化因素,則更強調教學當中能夠不斷實踐,并且能夠在不斷地反思當中提升自我,在不斷更新的過程當中進行自我成長。“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這句話更強調團隊學習的重要性,即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同樣要建立起共同學習的團體,以此來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互相監督,從而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教學工作質量。
包括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復興,以及一系列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開設,基本都提出了在教育師資力量培養方面更為迫切的內容要求,如此便需要在我們教學工作展開的教學體系當中徹底地考慮到將進一步增進對教師傳統的文化抱以理解和認同的態度,針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必須要側重于把握好對優秀傳統文化“尊道貴德”的教育教學方向的把握,而且又要特別遵循以往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規律性以及相關的特點,將此作為主要出發點,強調并且堅持知行合,完全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教育教學宗旨和目標,可以嘗試性地開展一些晨讀、暮省和會講此類型的小班化培訓課,塑造出更具特色的基于傳統文化的師資力量培訓模式體系,并以教師作為最終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開設的主導力量和原有動力條件。
很久以來,文化課程教育都是以地方課程和校本教育以及活動課程的形式存在于教學當中的,也有部分將其融合在語文教學以及思品或者歷史有關學科的教學當中,卻沒有真正讓優秀傳統文化踏足一些主要學科,也并未為其專門設立對應的課程體系。這個問題則呈現出來對于傳統的文化課教育,我們必須要從對教師的核心素養的培養角度出發,將優秀傳統文化完全滲透到日常化教育教學工作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