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劉墉
我常想起這么一個畫面。男人從田里回來,滿身泥水、滿臉汗水地拖著步子進家門。女人心疼地過去幫丈夫擦拭,遞過茶水端上食物,看男人狼吞虎咽地吃。小男孩過去跟爸爸一起吃,小女孩也要過去,卻被媽媽拉住:“哥哥將來也跟爸爸一樣辛苦,就讓他們先吃吧!咱們總在家,食物由咱們做,咱們隨時可以吃,不必急!”
想想,與其說是“男尊女卑”“重男輕女”,不如說是因為工作的不同,而表現了一種體諒、一種愛憐。
曾幾何時,這愛的表現變成了公式,就算男人在家沒事、女人終日上班,還得堅持那公式。所幸在西方社會,這種觀念已經改了。
在紐約,我常遇到一些曾經赫赫有名的人物提著菜籃上市場。他可能曾是位名將,帶著過去的光榮來到異鄉,沒人知道他過去彪炳的功業,他卻放不下身段去混口飯吃。于是,他的老妻到工廠為人打工。他也可能曾是位名畫家,桃李滿天下,卻打不開另一個天下,又不愿降價求售,傷了自尊。于是,他的妻子去百貨公司當店員。
二十年來,我不知看了多少丈夫在最艱苦的時候,靠老婆出去做個卑微的工作撐過來,又撐出一片天空。
這些男人有個特色,他們都做得一手好菜。當他們后來成功之后,都說那段時間最快樂。
有一天我看到報紙,上面寫了盧修一剛從監獄里出來時說的一段話:“我能做什么呢?我已經成為一個無業游民了,雖然太太沒有問題,她會養我、養這個家庭,但是我對家庭不能盡到一點責任,我怎么辦?我自己會憂悶而死!”
后來我想,真的,我當選后,就沒有時間跟小孩子玩了。所以,那時候陪孩子是我人生當中最快樂、最充實、最溫暖、最溫馨的一段時光。
放下報紙,我對妻子說:
“有一天,我不如意,我會靠你吃飯,我也會燒飯、洗衣,說不定那也會是我一生中最快樂、最溫馨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