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軼群/大連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
2019 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提出,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也就是說,專業素質不是國家對專業人才的唯一要求,他還要求專業人才具備“全球意識”,能夠包容吸收西方優秀文化特別是行業內的最新專業知識,擴展自身的國際視野,進而提高國際競爭力。
學術英語能力是國際化人才參與國際競爭的必備技能之一,即使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知名工科學校的工程實踐教學也特別注重學生英文的溝通表達能力。由此可見,學術英語能力是理工類院校學生參與國際競爭的必備條件,是我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新世紀高等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學術英語 (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同時滿足學生運用英語來進行科研活動的專業課程。科研活動其實就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項目式教學法 (Project-based Learning) 中學生組成固定的團隊,通過調查、研究、討論,對一個問題進行科學的探究、分析和解答。這一過程與科研活動的過程相輔相成,最終都是以成果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提高實踐能力。
項目式教學法被定義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形式,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項目式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因為它強調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跨學科、綜合性的活動在真實情境下實踐的過程。尤其是,項目式教學法具備以下的特點:
(1)專注于學習內容,而不是特定語言模式。
(2)以學生為中心,使教師成為學習的誘導者或輔導教師。
(3)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
(4)真正整合語言技能和處理來自多個來源的信息。
(5)允許學生通過最終產品(例如,口頭陳述、海報展、公告板展示或舞臺表演)展示他們對學科知識的理解。
項目式教學法即是以過程性為導向的,又是以產品為導向的。學生有機會在不同的工作階段運用不同的技能(例如:解決問題、創新、團隊合作、語言等等),因此,工作和語言技能都得到了充分地實踐。另外,項目式教學法能夠激勵語言學習者,使學生在提高語言能力,學科知識和認知能力的同時,增加學習者的自信和主觀能動性。
近年來,項目式教學法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關于項目式教學法的研究越來越多。迄今為止,國內學者主要研究利用項目式教學法來教授大學英語課程,關于將其應用在EAP 教學方面的研究不多。由此,本文主要調查工科學生對于項目式教學法的看法以及項目式教學法如何提高英語技能的看法。
本次研究包括60 名本科生,52 名男生和8 名女生,這些參與者是某學院的18 級信息科學(下文簡稱“信科”)專業大二的學生。所有參與調查的學生已經完成大學一年級的基礎英語課程。
信科專業的EAP 課程為64 學時的專門學術英語課程。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實踐英語的基本技能(聽、說、讀、寫、譯),從而能夠理解并運用信科專業相關的英語知識,有助于未來的專業工作和研究。這門課的開設時間為2019學年的第一學期,首輪授課對象為信科專業二年級的學生。課程的考核標準一共分為五部分:出勤和課程表現(10%)、期中考試(30%)、期末考試(30%),口語測試(10%),小組項目(20%)。
作為這門課程的基本要求,學生必須要結合信息科學知識和英語語言技能來完成一項跨學科項目。老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3 到4 個學生組成小組做關于“信息科學在當今社會的作用”的專題發言。該項目可以由多種形式呈現出來(視頻、網頁、圖表、展柜、PPT 等等)。只要他們的作品能夠展示學科知識和EAP 課堂上學到的語言技能。舉例來說,某一組學生制作了一個網頁,網頁介紹電子圖書館的信息,并且要求瀏覽網頁的網友分享他們對于電子圖書館的觀點。另一組同學制作電視節目,錄制對象是校內學生,錄制內容關于學生們討論信息科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還有一組同學排了一臺舞臺劇,反映了信息科學在家庭生活中的消極作用。評分的標準基于三個方面:發言的內容、語言的運用以及創新性。
跨學科項目需要學生們合作完成,學生根據自愿原則分組。一共分成18組,14 個3 人組,4 個2 人組。老師介紹完項目的主題后,每個小組的同學需要解釋主題,并決定以何種形式來體現這一主題。每個小組有2 周的時間準備小組發言。小組發言后,每個小組要接受提問,內容包括與項目題目相關的問題、發言的風格、小組是否對發言滿意、以及項目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取得的收獲。
結果
調研問題1:工科學生對于項目式教學法的看法。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4 個問題:1)發言的日程安排;2)語言和學科知識的平衡;3)英語語言技能的準備;4)對項目的建議。有些學生認為發言安排的時間不合理,學生覺得兩周時間不夠做準備因為還有其他科目的作業要完成。由于受到時間的限制,第5 組的同學對自己的項目成果不滿意。關于語言和學科知識之間的關系,學生們認為他們已經充分的運用英語語言和專業知識來完成項目。有些學生驚訝于自己竟具備搜集信息和使用英語發言的能力。但是,有一組同學感覺使用英語發言不自信,他們想要更多的時間做準備。最后,大多數同學認為EAP 課程應該保留跨學科的項目,因為對他們來說非常有益。
調研問題2:工科學生對項目式教學法如何提高英語技能的看法。學生們一致認為,通過做項目,他們的語言技能有所提高。大多數同學認為跨學科項目幫助他們提高閱讀、寫作和口語的能力。在準備發言的階段,學生們認為當他們在搜索信息時,提高了閱讀技巧,擴展了詞匯知識,因為他們通過閱讀和篩選信息才能找到適合項目的材料。當他們準備PPT 或硬紙板時,當他們撰寫發言稿時,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第9 組和第10 組的同學運用閱讀和寫作技巧去完成項目。此外,當學生們在排練發言以及站在講臺上發表的時候,他們的口語也取得了進步。第4 組的同學認為他們完成項目的同時運用了口語技能。除了聽、說、讀、寫四種技能之外,學生們在做項目時還運用了另外一種技能:翻譯。例如:第3 組和第10 組的學生閱讀了一些中文的資料,在做發言時,他們把中文信息翻譯成英文。
本文調查了學生對于在EAP 課程中以項目式教學的方式來鼓勵學生結合英語語言技能和專業知識完成任務的看法。本文也調查了學生們對于跨學科項目是否提高語言技能的看法。學生的訪談分析反映了項目實施過程和技能實踐的相關問題。學生們認為項目教學法對于EAP 課程是可行的,因為他們運用了信息科學專業知識和EAP 課堂學到的語言知識來實施項目。學生們發現做項目可以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英語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下提高英語技能。他們建議未來在EAP 課程中還要做跨學科的項目。然而,學生的看法也反映了本研究的一些缺陷。老師沒有做好項目前的準備工作,也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指導他們做項目。因此,教師的準備工作和指導工作對于項目的成功實施是必要的條件。
總而言之,項目式教學法對于EAP教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首先,在EAP課堂實施跨學科項目是可行的,尤其是在國內使用英語的機會非常有限。其次,因為項目式教學法鼓勵學生運用EAP 課堂學到的英語技能,從而增加了學生使用英語的信心,把項目作為考核的一部分是合理的。本文只是關于項目式教學法提高學生英語技能的調查研究。未來將開展各種基于項目式的活動以及使用其他的方法來提高工科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