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4G的全面普及,互聯網成為信息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是人們獲取信息、共享信息的主要工具和渠道。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互聯網可以幾乎同時共享一條信息,且這種信息的交換、轉讓和使用是不限次數,信息在擴散共享中得到鞏固、增值。這一特性極大地豐富了領導決策信息來源,但也給分辨信息帶來了難度。
在現代社會中,何時何地都無限地產生著信息,在通過網絡共享后,廣泛傳播又產生新的信息,以此循環導致信息爆發式增長。僅以一組名為“互聯網上一天”的數據為例;一天之中,互聯網產生的全部內容可以刻滿1.68億張DVD:發出的郵件達2940億封,相當于美國兩年的紙質信件數量;發出的社區帖子達200萬個,相當于《時代》雜志770年的文字量。這一特性要求領導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從海量信息中獲取有效信息。
一方面,信息的流通速度突破了傳統的時間概念,已經小于“秒”的單位,從而更加強烈地突顯出信息的時效價值,即信息產生的功能、作用和效益隨時間而改變。這要求領導及時獲取信息做出相應的決策,并在整個決策過程中,根據及時信息調整政策。另一方面,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信息的流通主要建立在傳感器、智能設備和社交協作技術上,流通渠道由單一走向多元,使得領導能夠更直接地獲取信息,減少了信息逐級傳遞過程中的信息失真現象。
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成為信息產生的重要策源地,網民每時每刻都在制造大量的信息。信息制造的低成本使得海量信息中摻雜著雜亂無序的負面信息,甚至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混淆視聽,從而導致信息環境復雜化。另一方面,為了順應大數據時代發展潮流,我國正處于一個轉型發展時期,政策的調整、變遷甚至終結加速了社會利益分化,從而使個人、群體、組織的利益失衡,導致矛盾尖銳,間接影響信息環境。
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普通民眾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產生信息。在網絡中,公眾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各種思想觀點的碰撞開闊了公眾的思維,促進了公眾民主意識的覺醒,也培養了公眾思辨能力。同時,互聯網也拓寬了公民參政渠道。因此,公眾日益成為決策參與主體,同時傳統官媒對輿論的影響力也逐漸減弱,產生去中心化現象,即單一中心轉變為多元中心。例如,隨著社交平臺的興起、廣泛運用,自媒體、微博大V等有影響力的中心涌現,他們在自己的領域范圍擁有話語權,并影響受眾粉絲。作為大眾媒介的一部分,他們也日益參與到決策中,影響領導決策行為。綜上,大數據理念和方法將改變傳統的政策決策主體結構,從過去的領導、專家學者精英決策過渡到大眾多元主體決策,使政府決策主體日趨多元化和民主化。
大數據時代對政治領域最顯著的影響就是政務公開,這種政務信息公開化表現在領導決策層面上,即為網絡輿論信息影響領導對政策議程清單的選擇,并對領導決策的整個過程進行更加全面、直接的監督。因此,領導出于維護社會穩定或者維護個人利益而對公眾說謊、隱瞞或欺騙的行為往往會被揭穿。另外,政務信息的透明化也將沖擊領導傳統的保密決策思維、權威決策思維,變革舊觀念、轉變新決策思維成為追求決策民主性的必然。
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起源于1985年的“海內工程”,歷經三個發展階段,各級政府相繼發展完善了政府網站和政務系統。然而由于科層制組織結構造成的部門條塊割裂、本部門信息保護主義以及信息系統缺乏統籌規劃等原因,導致縱向各層級之間、橫向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據相關資料顯示,截止2018年底江西省僅完成群眾辦事堵點問題涉及的政務信息系統與省政府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對接,其他共享責任清單涉及系統仍在完善中,信息孤島問題依然嚴峻。
領導決策的整個過程都是圍繞既定的政策目標展開的,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隨之為領導決策提高服務的信息也應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但是大數據時代下,信息類型多樣、質量參差不齊,因而下級在收集信息時,要增強信息服務的針對性,根據領導決策的目的性以及領導近期工作重點,深入實際收集信息,在此基礎上,科學地甄別、篩選信息,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符合領導需要的信息,為領導決策提供有意義的參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發揮大眾媒體收集和傳遞信息的作用
傳統的領導決策主要通過開展座談會、聽證會等方式小范圍抽樣調查來收集信息,這樣所獲得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導致決策出現偏差,背離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價值取向。在大數據時代,大眾媒體掌握了大量用戶的信息偏好,并且在公眾和政府之間起著上傳下達的作用。政府信息工作人員可能存在個人政績觀,從而在向領導傳遞信息時產生隱瞞消極信息、模糊真實信息的行為,使領導獲得決策信息不全面。而大眾媒體作為較為中立、公正的第三方平臺能夠更為可靠地將公眾意見、用戶偏好傳遞給領導,并且公眾也可以通過媒體報道獲得政策回應,更好地認識領導決策動機、內容以及結果。由此,大眾媒體作為公眾與政府之間的紐帶,實現了信息的雙向流動。因此,在大數據時代下,應該積極發揮大眾媒體收集和傳遞信息的作用,使信息有效地服務于領導決策。
2、發揮智庫咨政的作用
智庫是專門從事公共事務研究的機構及其研究人員,具有獨立性和專業性,在輔助領導決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來說,他們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獨特的見解,一般獨立于政黨、與黨派立場無關,因此領導從中獲取的信息是比較客觀公正的。在大數據時代,決策的議程范圍更廣、內容更多、單純依靠領導以及所屬部門無法全面掌握信息,且信息環境復雜多變,混雜著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在此背景下發揮智庫咨政的作用尤為重要,一方面,領導廣泛聽取不同的智庫的意見,能夠合理地將重要的緊急的社會問題納入議程中;另一方面,通過智庫的專業分析過濾海量信息,使領導決策所需要的信息精準有效,從而實現領導決策科學化。
3、發揮公眾反饋信息的作用
領導決策對象是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或所要發生作用,即領導決策的結果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公民,與公眾密切相關。因此,公眾的信息反饋是對領導決策結果的社會回應,是提高領導決策質量的重要保障。在大數據時代下,面對繁雜的信息,領導在獲取信息使可能存在偏差,導致決策不符合公眾訴求或者違背公眾利益。因此,需要發揮公眾信息反饋的作用,為領導調整政策提供信息,進一步提高領導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
首先,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明確信息管理的責任主題、權利范圍,明確劃分各部門信息共享的邊界范圍,從而突破本部門主義的小格局思維,進一步實現政府內部的信息共享。其次,集中管理,建立自上而下的統一的信息管理平臺,消除由于系統規劃不一導致的信息孤島,統籌協調信息儲存、信息應用、信息共享工作。最后,將市場機制引入政府信息系統建設。在大數據時代,專業的信息技術行業順時而生,為各行各業提供信息服務,在實踐過程中實現創新,掌握了大量高新技術,將市場機制引入政府信息系統建設中,有利于發揮市場的專業水平,進一步優化政府信息系統。
在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新時期下,領導決策頻率增強、領導決策的質量要求提高,因此信息作為領導決策的前提和依據必須發揮積極作用,提升信息服務水平刻不容緩。同時在大數據的環境中,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的爆發式增長給信息服務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為了實現領導決策科學化,從而推動我國在復雜局勢下前進,信息服務工作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注釋:
①劉在平.大數據時代的決策思維[J].珠江論叢,2017(01):23~38.
②李霖.大數據時代政府決策的變革之道[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4(06):43~47.
③劉在平.大數據時代的決策思維[J].珠江論叢,2017(0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