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是群居動物,而心理問題是在和他人交流和基礎過程中發生的,而心理健康通常是指生活習慣和價值理念得到認可,當個人的價值理念和集體的價值理念產生矛盾時就容易發生心理問題。解決心理問題不僅可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而且可以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它們承擔著建設社會的重任,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關系到社會的和諧,還與國家的未來息息相關。
大學生經歷高考后順利進入大學,許多學生開始放松自己,而當學生面臨英語等級考試、專業課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時,他們又開始緊張,而且心理負擔增加,尤其對剛入學的大學生來說,他們面臨新的學習環境時難免不適應,出現不安的心理。對于面臨畢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面臨的就業壓力大,而且學生在進行就業與考研抉擇時,慌張地情緒導致學生壓力增加,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心理失衡進而產生心理問題。
由于大部分學生處于社會轉型期,而且是獨生子女,所以父母過于寵溺的教育方式讓孩子主體意識逐漸強烈,并且在與同學交往中也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認為周圍好的事物都應該是他們的,這也導致他們在與其他人交流中產生矛盾,長此以往會使他們心理落差大,造成心理障礙。
大學時期的學生在青春期渴望得到異性的關注,而且這一階段是向往愛情的時期,但是他們的心理還沒有成熟,沒有正確的愛情觀,對其認識還不全面,尤其還難以分辨愛情與友情之間的區別,導致理想與現實存在差距,進而陷入到痛苦之中。另一方面,一些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戀愛觀,他們對待戀愛的態度不認真,不僅會對交往對象造成傷害,也容易對自己造成心理問題。甚至一些學生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沒有全面地認識自己,極易產生自卑心理,所以交友戀愛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因此家庭情況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尤其在當前物質與強烈的背景下,家庭貧困的學生會差生自卑心理,性格內向,不愛與同學進行交流。事實上,他們希望可以得到他人的關懷和幫助但是又缺乏與他人主動交流的勇氣,這種矛盾心理會影響學生的心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它被廣泛地應用于各個領域,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改變生活方式,但是給人們提供便捷的同時,它的弊端也逐漸顯現。比如學生將大部分時間花費在網絡上,導致沒有精力學習,學習成績下滑,嚴重的會導致學生退學。另外,網絡中的信息良莠不濟,一些不良信息如黃色暴力等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還有一些學生過度依賴網絡,使用軟件進行溝通,長此以往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甚至產生盲目自信、交流障礙等心理問題,由此可見,網絡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當前許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受家庭因素和生活背景的影響,他們逐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主體意識逐漸增強,以至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與同學相處困難,甚至一些學生存在性格缺陷,比如過于依賴他人、自卑、不愛交流、多疑等,這些都是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因素。
教育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忽視發展性教育,一些學校認為心理健康咨詢是為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服務的,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全面。事實上心理教育不僅可以為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服務,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而且還能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養、環境適應能力、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所以學校應該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讓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此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為學生今后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要想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的教育體系,比如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首先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成立心理咨詢中心,并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為心理健康咨詢提供人才保障,使需要心理咨詢的學生可以得到幫助。同時學校要聯合各個部門的力量形成合力,建立立體教育體系,如學校、教師、家長、社會、心理咨詢老師等,便于從多個角度和途經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
一方面,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建立電子檔案,包括學生姓名、家庭情況、學習情況、生活情況、心理健康咨詢情況等內容,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礎,而且有利于學校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使學生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開展相關課程、開展心理健康講座等方式來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供學生的認識從而讓學生重視心理健康。學校還可以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以網絡平臺為依據開展心理咨詢工作,這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而且還能有效避免學生受黃色暴力等不良信息的誘惑,同時還可以在網絡上發布宣傳片讓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另外,對于一些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來說,網絡可以避免泄露自己的隱私,打破他們的疑慮勇敢的進行心理咨詢,因此這也是心理健康咨詢的重要途徑。
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背景下,網絡環境趨于復雜化,因此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首先要抵制網絡的負面影響,避免其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同時要為學生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發揮互聯網的正面作用,比如利用互聯網資源共享的優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或者在網絡上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并審視自己的問題積極參與咨詢活動。此外,學校要創新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這不僅可以監督學生的心理情況,而且還為心理健康教育人員之間溝通構建橋梁。
教育關系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因此政府要發揮自身的力量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更教育提供條件。首先,政府要從大學生就業、社會保障機制等方面入手,增強他們的信心,讓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從而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提升自身綜合能力上,而不是浪費時間考取不相關的證書。其次,學校教育應該貫徹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給學生提供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和平臺,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從而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這也提高學校教育工作的針對性。除此之外,社會的相關組織也應該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避免不良因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如新聞媒體等。通俗來講,是指不論外界環境如何改變,都要讓學生堅定信仰,秉持學習為根本的理念,并且要堅定理念不動搖,不受到創業潮、經商潮等理念的沖擊,避免迷失方向內心焦躁慌張。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重要意義。另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而艱巨的任務,學校要發揮教師、家長和社會等各個部門的力量,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比如可以通過更新教育理念、建立立體教育體系、打造心理健康服務網絡平臺以及利用網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途徑來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