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 因此,我們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必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和利用。承德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效的開發利用傳統文化資源,是承德區域文化以及文化產業建設的重要內容。
中共十九大的政治報告對新時代做了詳細的解讀:新時代從歷史發展脈絡上看,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歷史條件下,奪取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勝利的時代;從當前實踐主題上看,是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勝利,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從奮斗主體上看,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實現共同富裕的時代;從國際視野上看,是中華民族走進舞臺中央為世界做出更多貢獻的時代。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明發展史,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關于傳統文化資源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做出了不同的定義。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文化資源是文化資源的一種,具有歷史性、公共性、整體性,是人們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與保存下來的,有一定概括性與穩定性的物質化精神形態,并且他能夠被合理的開發利用以及創新性轉化。傳統文化資源包括上層社會建筑主要組成部分的思想觀念、道德、法律、藝術、風俗等純精神抽象性的內容,也包括能體現和承載文化思想觀念的物質載體如:建筑、服飾、飲食等。
在新時代背景下,將傳統文化資源和承德地區發展相結合,進行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是當前承德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承德擁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5000年的紅山文化、1000余年的契丹文化,300多年的皇家文化,信仰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擁有眾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清音會、滿族剪紙、滿族吵子會、二貴摔跤、寬城滑桿、豐寧布糊畫等,除此外,承德還擁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如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御泉行宮和潘家口水下長城等。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背景下,承德的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有一定的提升,但總體上兼具游牧和農耕文化特色的承德傳統文化資源開發不足,文化特色未能顯現,并且更多偏向于旅游產業的發展方面,而教育、文化等方面卻明顯不足。
承德傳統文化資源包括傳統飲食文化、建筑文化、寺廟文化、皇家文化、滿蒙民俗文化等。其開發利用方式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利用各種旅游景點和展覽館,向游客和參觀者展示承德傳統文化,以靜態展示為主,缺乏體驗性,其利用效率與程度不高。其二,地域元素、民族元素文化產品單一,并且存在和其它地區同質化的問題。如承德傳統食品缺少文化內涵,無法滿足文化與飲食相兼得的需求。此外,資源開發利用的運作方式僵化,是在政府主導牽頭下,由各個企業參與完成,在這種運作模式中,文化主管部門參與過多,文化企業自主權不足,導致開發利用效率不足。
承德地方文化資源利用開發方面,是以圍繞“避暑山莊·和合承德”的城市精神展開,以“生態強市、魅力承德“為目標開展建設,打造承德特色的地方傳統文化品牌,其內容主要圍繞世界文化遺產避暑山莊及外八廟,建設生態文明,艱苦奮斗的塞罕壩精神,豐寧圍場草原風情文化開展。打造了相關的文化產業項目并初見成效,如大型實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大型歌舞帝苑夢,華碧峰門民族民間文化主題園區、豐寧大汗行宮產業園、圍場文化旅游產業園等。但作為具有毗鄰京津、背靠蒙遼交通優勢的城市,承德經濟、文化等發展程度相對落后,引留人才機制保障不足,頂層設計匱乏,極大限制了承德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建設。
自京津冀協同大戰略提出并實施以來,承德在文化建設與發展方面積極探索與京津兩地的合作。尤其是京津冀三地簽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領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之后,承德文化部門和相關企事業,積極依托承德地方豐富的文化資源,借助京津兩地的人才與科技優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承德城市創新能力,發展空間影響,更需要在未來進一步拓寬合作渠道和加深合作力度。
文化遺產是人類祖先在歷史長河中,經過實踐的檢驗,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深深的烙上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足跡,是一個民族生命的體現,包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維機制、意識形態。所以對于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保護和傳承。其措施如下:
其一,堅持宣傳和教育,進一步增強自覺保護意識。政府、新聞媒體、企業和教育部門共同合作,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教育,在提升承德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同時,增強公民的文化自覺保護意識。其二,加大資金投入,構建文化資源保護相關基金運作機制。
政府作公共財政的管理者,要投入適當的資金開展地方文化資源與遺產的保護工作,同時,也要發動社會力量多渠道籌集資金,創建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其三,加大文物及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力度,制定與執行地方性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的具體法律法規。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朝陽化產業、新型化產業,它的快速發展更需要政策的支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實施:其一,制定相關舉措,使政府管理與企業管理分工明確,避免出現政企不分,文化企業作為市場發展的主體,積極參與文化市場運行,創新文化產業發展途徑。其二,聯合高校、企業以及科研機構進行文化產業調研,分析當前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以及承德地方文化產品的供給狀況。
最后,在已有的文化產品品牌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品牌提升,以及開發優質的文化品牌,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促進承德地區文化產業發展。
要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人才是關鍵性要素。一方面,借助各類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平臺,引進對傳統文化頗有研究和建樹的專業性人才;另一方面,提供保障機制和制定激勵機制,如職稱評定、家屬安置、住房、子女教育、工資待遇等。在培養地方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人才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加快地方高校的相關學科建設步伐。承德地區文化資源的整理與開發需要專業人才的支撐,因此,建立相關學科,培養地方優秀人才,是加快文化建設重要途徑。其二,利用互聯網+元素構建高標準高水平的文化資源開發平臺,同時創建政校企研一體化的研究運作平臺。其三,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構建以市場為導向,高校做平臺,政策引導的模式,開展交流會、展示會,講座、網絡課程等多種形式培養專業人才。
總之,承德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理是個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開展相關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才能成為承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