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隨著中國旅游行業的多元化發展,紅色旅游、紅色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了廣大人民的旅游熱情,更吸引了眾多國外游客的到來。各地的革命紀念館成為紅色旅游、紅色教育的重要載體,成為宣傳中國革命、中國歷史的重要史庫,更成為一個城市的重要名片。
文物史料是革命紀念館的重要載體,代表了整個時代的歷史,把大量的歷史事實展現到大眾面前。由于早期的文物史料都是紙質形式,在保存、收集、整理的過程中,難免出現難以修復的損傷,在紀念館長時間的存放過程中,如何科學、合理、高效地對革命紀念館文物史料進行保護、管理。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探析革命紀念館文物史料的保護與管理。
近些年來,國家以及地方政府修建了大量的歷史紀念館,其中革命紀念館占到了65%。革命紀念館一個重要功能是牢記歷史、緬懷先烈,將革命歷史時期形成的重要思想、重要活動等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向人們進行宣傳展示。十八大后,延安、西柏坡、遵義、瑞金等眾多革命老區,革命紀念館是播紅色文化,發展紅色旅游文化的最好場所,促進了當地的紅色旅游迅速發展。
革命紀念館中展出的文物史料很多都是獨一無二的,一旦損壞就不可再生,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由于缺乏專業人員對史料的科學管理保護工作,很容易在保管的環節或在觀賞的時候出現檔案丟失或者損壞的情況。各地革命紀念館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人員短缺現象嚴重,但在現實工作中,由于經費、編制不足等原因,很多人員都以臨聘人員性質來補充,使真正懂得文物管理保護的專業技術知識人員極度匱乏,更談不上規范化管理,不利于革命紀念館的持續發展。
革命紀念館所要收藏的文物史料,大量的由國家相關掌握,但還有相當一部分散落在民間,各地紀念館為了豐富館藏內容,都在當地尋找有關革命題材的文物史料。由于各種原因,相當一部分史料收藏在私人手中,在對歷史史料進行收集時,因為國家沒有統一的政策法規,在價值鑒定等方面難免出現分歧,致使無法收購。導致文物史料長期保存在個人手中,對于在歷史研究等方面出現困難。長期保持在私人手中,因保管條件簡單,何談保護設施,加速了這批珍貴史料的損壞程度,更容易出現丟失。所以,相關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出臺相關的規章制度,使散落在 民間的文物史料能盡快征集到革命紀念館,提高收集的工作效率,豐富館藏內容。
由于革命紀念館建館時間不一,有的年代久遠,館舍建筑面積較小,地理位置也相對偏僻,保存文物史料設備陳舊。達不到文物保管的相應標準,再加上管理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對某些具有較高研究價值和保管價值的文物隨意堆放。而每類文物因個體的不同,對溫度、濕度、采光等外部環境的要求不盡相同。近些年,隨著國家、地方經濟的飛速發展,革命紀念館大都進行了翻修重建,外圍條件大都改善,館藏面積雖然增大了,但是內涵建設無法匹配,相適應的文物史料保護措施、保護技術未得到明顯的改善,亟待提高。
隨著革命紀念館收集到文物史料的不斷增加,紀念館館藏種類越來越多,藏品也越來越豐富,必然增加了管理、保護的難度。大多數紀念館沒有先進的電子化管理分類系統,也沒有充裕的經費、人員、時間對原有的館藏進行重新分類,或進行電子化的歸類,造成文物史料管理混亂,更容易出現丟失或損壞的想象。再則,文物史料管理人員的素質如果不能很好適應文物保護信息化的節奏,將會對文物史料的保護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
革命紀念館應組織所有工作人員學習文物保護法及相關條例,深刻領會、理解文物史料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樹立文物保護的高度責任感與使命感,將保護意識貫穿落實到文物陳列保管的具體工作之中。同時,紀念館要建立文物史料保護日志,工作人員定期向館里上報文物收集、整理、保護的相關情況,排定工作日程表,及時掌握文物出現的變化情況,尋求文物蛻變的解決途徑,避免文物史料出現更大程度的損傷。此外,紀念館應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培訓,詳細為其講解本館陳列的文物的基本知識與保管方法,定期組織測試,促使工作人員重視文物史料保護工作,使文物保護意識深入人心,貫穿到日常工作中去。
文物史料如同自然界的生命一樣,必然存在自然衰亡的過程,所以一旦“患病”,很難恢復原貌。隨著人類文物保護意識的增強,大多數紀念館都進行了保護手段的更新,從原有的傳統的保護方式轉向信息化、科學化的保護方式。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藥物防腐技術,加強對文物的腐蝕、損壞以及丟失保護。從本質上阻礙文物損壞加重,積極借鑒海內外文物保護先進經驗,根據所在紀念館實際情況,制訂可行性的文物修復方案,提升保護工作效率。另外,還要通過預控方式進行文物保護,利用物聯網技術,針對館內陳列展示中的文物進行實時監控。
在收集史料的過程中,首先應根據歷史事實,確定不同的專題專欄,一定要明確展出文物主題的一致性和統一性,然后圍繞這個主題去收集、整理文物史料。這樣,既可以提高收集的工作效率,注重質和量的提高,更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收藏和研究價值更高的文物史料征集到革命紀念館。所以在檔案史料收集的過程中,檔案收集工作人員不僅要提高檔案收集的數量,還要更加注重提高檔案的質量,并且要深入挖掘檔案史料背后當事人的那些鮮活事跡和革命故事。革命紀念館層次的高低劃分,館藏文物史料的研究價值,是劃分革命紀念館層次的標準之一。
中國文化遠大博深,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各類文物資料琳瑯滿目、種類繁多,且各種史料檔案的大小、材質、時間、價值以及形狀都各不相同,再加上中國地域廣闊,氣候、水土不盡相同,因此檔案史料的保存方式遠比想象中的復雜。文物史料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革命紀念館的靈魂,可以說,對文物史料都要進行“拯救性的保護”。各地紀念館要“因地適宜”,利用各種設施裝備,對不同類型的文物史料進行覆膜、恒溫、恒濕處理,或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進行特殊處理,嚴格按照文物分類管理流程進行操作,避免對文物史料的二次損傷。
文物史料的防腐變質工作,是一個難題,如何更好地保護文物,需要廣大科研、文物工作者去逐步攻克。著重從文物防護、修復、檢測三個方面進行,文物保護應遵照預防為主,維修為輔的方針,主要采用工程技術與化學處理相結合的辦法;文物修復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藝必須保證不損害文物的歷史價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質、色澤、強度等,同時還要有可逆性;文物檢測主要用于對文物殘傷痕跡的探測、質地結構化學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測定。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一定要結合傳統的文物保護辦法,有效地延長文物史料的“生命”。
革命紀念館在傳承歷史,發揚革命傳統,弘揚紅色文化,發揮正能量方面肩負著重要職責,而宣傳教育職能的發揮,正是重要的手段。進一步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弘揚優良革命傳統,以堅定的信念、豪邁的熱情、旺盛的斗志、拼搏的精神、無私地奉獻和創新的理念。只有把文物本身的價值傳播出去,文化遺產的價值才能被人知曉,文化遺產的作用才能發揮,人民大眾也才能自覺擔負起保護傳承的責任。我們雖然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但時刻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掉恥辱,一定要居安思危,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不怕苦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紀念館作為傳承民族精神的歷史文化載體,應該結合本館實際,找準定位,在保護和利用歷史文物史料方面不斷創新,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