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型模式。地方應用型公立本科高校根據國家關于中外合作辦學的相關規定,結合學校的學科專業等實際,開辦了靈活多樣的中外合作辦學。由于多數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時間短,規模小,對于符合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特點的思政課教學體系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研究還沒有受到教育主管相關部門、相關高校、相關專家的關注。隨著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層次的深入、學生數量的增加,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思政課教學相關問題必將凸現出來,應引起重視。
筆者所在的合肥學院機械工程系就存在以項目模式開展的中德合作辦學。本文中,筆者以合肥學院機械工程系對德合作辦學項目為例,結合筆者的工作實際,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相關思政課教學相關問題進行系統的梳理、探討,旨在引起教育主管相關部門、相關高校(具備和我校同模式或相似合作辦學高校)的注意,加強地方應用型公立本科高校中外合作學生思政課教學的研究,建立科學合理的思政課教學體系,探究最優教學方法,以便更好的做好中外合作辦學工作,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地方應用型公立本科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事業良性發展。
我校(合肥學院)機械工程系中外合作辦學的合作對象是德國學校。我校機械工程系對德合作項目共有兩個,即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2+3項目和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3+1項目(目前正在調整合作方式)。項目中,“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是合作專業,“2+3”是指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2+3項目的學生先在校(合肥學院)學習兩年,后在國外學校(與我系合作學校)學習三年;同理,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3+1項目合作的專業也是“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3+1”指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3+1項目的學生先在校學習三年,后在國外學校學習一年。可見,合作項目的學生的學習分為兩個階段,即國內學習階段和國外學習階段。合作項目學生在國內學習階段主要是語言(德語)和專業基礎課程學習;在國外學習階段主要學習系統的專業課程。我校機械工程系對德合作項目招生納入學校常規的高考招生,即按照我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計劃、方案進行。招生生源為我校在全國招收的各類符合我校招生計劃的普通高中畢業生,生源質量同我校招收的非合作專業學生。
根據我校機械工程系近幾年學生狀況來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既有現實特點,也有可能特點,總體說來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思想政治等綜合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1)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現實特點及原因。根據我校機械工程系近幾年的學生狀況來看,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生總體具有心理承受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不強、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差、情商不高、意志力不強、思想不穩定等弱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于在國外學習的費用較高,選擇就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家庭經濟都比較優越。優越的家庭經濟往往使這類學生產生了較強優越感和極強的依賴性,“缺乏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1],組織紀律觀念弱,進而導致意志力不強、社會適應力低等特點;第二,國外的生活、學習方式不同于國內,國外人強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而中外合作項目學生恰恰缺少自主能力,消極被動,凡事都等別人安排,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不強,這樣最終導致中外合作項目畢業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較弱的特點;第三,國外社會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不同于國內,中外合作項目畢業生缺乏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之西方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的誘惑使得中外合作畢業生呈現出思想觀念不穩定的特點。第四,中外合作項目畢業生“學生面臨語言學習和專業學習雙重壓力,在學習過程中還必須適應兩種不同的教育體制,學業壓力大。”[2]因此,有部分中外合作項目學生無法完成學業;第五,“長期以來家長‘過度呵護’造成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性格孤僻、不合群,缺乏應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容易因學業不順、個性固執帶來較嚴重的心理問題。”[3]可見,中外合作辦學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多數中外合作畢業生為獨生子女),不懂得與他人、社會如何相處,形成情商較低、心理承受力差等現實特點。
(2)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可能特點及原因。根據對我系近幾年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畢業學生摸排狀況看,中外合作項目畢業生普遍具有語言水平較高、思維敏捷、視野開闊、專業有優勢和具備良好的創新精神等優點。中外合作項目畢業生具有這些優點,其原因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在國外學習,對語言的要求較高,因此中外合作項目學生花大量時間精力學習外語,到畢業時外語水平均達到了較高水平;第二,學校一般都選擇一些熱門專業或國外的優勢專業開展中外合作項目,因此畢業生們所學習(從事)的專業在國內外還是比較有優勢的;第三,國內和國外兩個階段的學習,即是在兩種環境中學習,使得中外合作項目畢業生受到中西文化的熏陶影響,可以說貫通中西,視野開闊;第四,國外教育一般注重創新思維培養,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因此中外合作項目畢業生總體來說思維敏捷,具有良好的創新精神。
筆者根據我校機械工程系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思政教學的實際,針對目前中外合作項目學生的具體特點,進行了思考和系統研究,提出了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思政課教學方案,具體如下:
(1)高度重視,加大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思政課教學資源投入。由于中外合作班課程量大、時間緊,加之學習分為國內外兩個階段,如果思政課教學按照在校普通學生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執行,顯然不能完成相應地教學任務,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因此,馬克思主義學院應根據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實際特點,把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學習規律,專門制定符合實際的思政課教學方案,并組建專門團隊負責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思政課程教學,開展研究工作。
(2)精心設計,優化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思政課教學內容。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課教學團隊應從教學內容著手,將黨和國家規定的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內容用中外合作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方式)制定為一個個具體的教學專題。此外,根據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本身、學制和生活學習環境的具體特點,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課教學團隊應特別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情感意志教育、感恩奮斗自力更生、傳統優秀文化教育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等價值觀教育內容的優化和設計。
(3)授業重道,注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有效思政教學方法的總結凝練和使用。一是通過專題教學的方式開展思政課教學。“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多采取專題化教學模式,它有效地解決了教學內容繁多與授課學時有限之間的矛盾”。[4]由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上課時間相對較少,又要完成大量的教學內容,通過專題教學等方式進行教學會達到預期的效果。二是通過實地實踐教育和“翻轉課堂”模式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方式。由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規模小,有利于開展實踐教學。在紅色實踐教育基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歷史博物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通過戶外素質拓展講解團結合作與奮斗吃苦耐勞精神……將會達到預想不到的效果,實踐教學前是理論準備,實踐教學后是總結內化,讓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們談各自的感受、講認識,授課老師把方向、作總結。
(4)知行合一,在實際生活中將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思政教學推向高潮。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是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思政課教學應融入學生的生活。學校應配備專門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思政輔導員(有管理工作經驗的專業思政老師擔任輔導員),把思政教育課融入到主題班會、主題黨團日活動、學生日常管理之中,教育、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5)與時俱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好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思政教育教學。我國高校的根本任務之一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是我國大學生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思政教學任務定要符合黨和國家的辦學方針。“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生的就業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主要體現為人才培養模式的特殊性、人才培養質量的特殊性、留學目標的特殊性等”。[5]雖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存在獨特的特點,但高校應按照“三個倡導”的總要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己,教育、引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
“中外合作辦學是高等教育領域的一支新軍,伴隨其誕生和成長的歷程而引發的各種理論和實踐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6]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是中外合作辦學框架中重要的實踐環節,關系到社會、學校、畢業生家庭和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加強研究,以期更好的服務于中外合作辦學。筆者相信,在同仁們的努力工作、廣大的專家學者的引導帶領、高校的支持保障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一定會飛速發展,迅速步入科學發展的正軌上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