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周 梅州市五華縣夏阜中學 廣東梅州 514425
在教育不斷改革過程中,廣大教師學習新理念、探索新教法,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在課堂教學方面出現了一些形式化、表面化的傾向,致使課堂教學低效,表現如下:
(1)課堂教學“花樣”太多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現在有的教師把課堂搞的花樣百出,讓學生“動”起來固然是好,但要不失目的的進行教學;還有的教師把課堂搞得非常熱鬧,學生也走馬觀花地跟著熱鬧“走”,情緒高漲,實際上對知識的收獲并不太大,教學質量不高,沒有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
(2)課堂教學流于形式
新課改后,教師上課形式相對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善,“自主、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已成為課堂教學的“時尚”,但活動中只有少部分人參加,往往由小組中的兩三個學習成績較好的組織,提出意見,后進學生參與比較少,這樣的課對少部分的學生有優勢,不能面向大多數,這樣的一堂課對素質教育而言就失去了意義。
(3)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化
個別教師在課堂上,或是以提問式的教學,或是以合作性的學習,或是自主性的教學,不能很好的綜合性解決問題,每個教學目標都要通過合作交流來實現。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也不管有無討論的價值,都要采取小組合作的方法。課堂似乎是“活”了起來,但這種教學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熱鬧,忽視了學生思考的深度。學生沒有適當的獨立思考,其思考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學生間的信息交流也是低層次的,教學效果并不好。
(4)師生互動不到位
學生小組活動時,教師不知如何參與;個別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淡化教師的講授指導作用。解題分析指導的不夠;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不知如何調節教學節奏和教學內容,不知如何應付課堂上“收不回來”的局面,造成課堂失控,影響教學效果。
(5)學習成績兩極分化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個別學生的主動性還沒有得到充分地發揮。年級之間、班級之間的數學成績的差距很大。學習好的學生發展得更好了,而原來差得同學更差了,導致了學生兩極分化的更加嚴重了。
(1)科學分組,選好小組長。這是小組能科學合作的前提。
科學分組,堅持“同組異質”“同質異組”原則。“同組異質”要求各類型學生合理搭配,包括性別、性格、成績優劣等方面。劃分“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學習小組,就是期望達到組間競爭,組內互助的效果。
選好小組長也至關重要。學習小組對小組長的要求很高,既要在學習上能做好表率,又要有組織協調能力,還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樂于奉獻、善于合作的精神,以及勇于競爭、勇于爭先的品質。這就要求我們班主任要當好“伯樂”,認準“千里馬”,同時還要定期進行小組長的“業務”培訓。
(2)老師設計討論的問題要難度適中,這是克服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的關鍵。出題太難,即使討論也討論不出什么結果;問題太易,無需討論就能得出結果。難度適中的標準應該是老師提出的問題,每個學生都能理解或回答出其中的一部分,但理解不夠全面,這時適宜進行小組合作,發揮出各個小組成員的思維優勢,共同把問題解決。
(3)保證小組合作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這是克服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的條件保證。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活動既是學習的目的,又是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課堂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機會,這個機會就是指要有充足的探究時間。教師要解放思想,給予學生一定的討論時間和空間,同時又要避免“放羊式”,任由學生天馬行空,應有放有矢,有放有收,適時適度地觀察、引導。那種為了趕時髦、走形式、把小組討論作為課堂教學的“點綴”、合作學習的“標簽”,為討論而討論的做法是無效甚至有害的,純粹是浪費時間,應堅決摒棄。
(4)培養“全員”合作意識,這是克服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的人員保證。
“全員”包括全體同學,也包括老師本人,老師也應是參與臺作討論的重要成員之一,不過要將自己置于“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千萬不可退居幕后。由于家庭環境同及居住環境的原因,部分獨生子女平時在家里幾乎于封閉式,不善于與人交流,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從而導致他們在課堂的活動中,缺乏合作意識、缺乏競爭協作意識。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要對這部分字生進行心理開導和方法指導,培養們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在課堂的實施過程中,為了“全員”合作,教師要有目的地創設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形象生動的具體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還能調動掌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合作不僅是課學織形式上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內外互促形了合作的能力。讓學生真正“合作起來”是課改中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它促使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親和力,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它要求教師善于捕捉課堂的亮點,抓住生成的時機;它還要求就是善于引導和營造互動的氛圍,在各種互動中實現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