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輕輕, 李夢云, 張曉林, 木金雪, 王學玲, 耿少怡
(河北省中醫院兒科,河北石家莊 050011)
功能性腹痛是兒科臨床中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之一,以發作性腹痛為突出癥狀,無明顯腹部陽性體征,具有反復發作、可自行緩解的特點。學齡兒童多發,國外研究報道其人群發病率高達10.0%~19.2%,男女之比為3∶5;據我國國內流行病學不完全統計,其發病人群約占腹痛患兒的50%以上[1]。目前認為胃腸動力紊亂、內臟高敏感性、黏膜和免疫功能改變、腸道菌群變化及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功能異常、精神心理因素及應激性事件的發生可能與患兒腹痛癥狀的產生有關[2]。現階段該病的診斷主要基于以癥狀為基礎的循證依據。治療上無特效的靶向藥物,多以對癥治療為主,雖能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但復發率高、依從性低。
功能性腹痛屬中醫學“腹痛”范疇,是指胃脘以下、臍之四旁以及恥骨以上部位發生的疼痛。病機的根本為脾胃腸腑氣滯,不通則痛。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加之小兒無知,冷暖不能自調,若家長護理不當,小兒衣被單薄,腹部易被風冷之氣所侵;或小兒夏季夜臥貪涼、過食生冷瓜果,脾陽受戕,經絡不暢而引發腹痛;因小兒脾常不足,智識未開,若貪食煎炸膨化、辛辣香燥之品,或誤飲不潔之物,或飽食強食,或臨臥多食,則飲食郁積胃腸,氣機壅塞,導致腹痛;且小兒形體未健,喜怒無常,若暴受驚恐,被打罵責罰,或所想不得,或環境變化,均可致其情志失暢而氣機失調,發為腹痛。這些病因均可導致患兒脾胃腸腑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郁而不通。
拔罐療法歷史悠久,是中醫外治法中安全、有效、綠色的特色療法,具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扶正祛邪、平衡陰陽、調整臟腑等作用,在治療疼痛方面的疾病具有獨特的優勢?,F代研究[3]表明拔罐可以增強局部組織的耐受性,提高機體痛閾以及調節相關內臟神經,促進腸道平滑肌蠕動,解除痙攣,達到止痛效果。耿少怡教授從醫30年來,在治療兒童功能性腹痛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采用拔罐療法治療小兒腹痛,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試驗方法,進一步觀察了拔罐治療小兒功能性腹痛的臨床療效,以期為臨床醫師提供新的治療思路和為進一步推廣應用該療法提供理論依據。
1.1研究對象及分組選取河北省中醫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兒科門診收治的符合診斷和納入標準的功能性腹痛患兒,共7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將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
1.2診斷標準參照兒童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Ⅳ診斷標準[4]制定:診斷前至少2個月癥狀符合以下所有條件,且每個月至少發生4次腹痛:①發作性或持續性腹痛,不完全與生理事件(如進食等)相關;②不符合腸易激綜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FD)或腹型偏頭痛的診斷標準;③經過適當評估,腹痛不能用其他疾病來解釋。
1.3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3~7歲;③0分≤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評分≤6分;④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大便潛血、肝腎功能、腹部彩超、腹部X線、呼氣試驗等未見異常;⑤家長及患兒自愿接受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合并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及血液病的患兒;③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評分>6分者。
1.5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口服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治療。用法: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內蒙古雙奇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19980004),口服,每次0.5 g,每日3次(具體可根據患兒體型等酌情加減),3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間隔1 d又開始第2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5.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拔罐療法治療。其中神闕穴(肚臍中央)閃罐,中脘穴(上腹部,臍上4寸)、氣海穴(下腹部,臍下1.5寸)、脾俞(雙)(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俞(雙)(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留罐治療。具體操作方法依據中醫兒科技術方法操作規范——小兒拔罐療法[5]:根據患兒年齡、體型胖瘦等選用適當口徑且罐口光滑的玻璃火罐,左手持罐,右手持夾95%酒精棉球的止血鉗,點燃后使火在罐內環繞1~2圈,迅速退出,將火罐在神闕穴閃罐3~5次,中脘穴、氣海穴、脾俞(雙)、胃俞(雙)上分別留罐約5~10 min,至局部皮膚充血,以患兒耐受為度。每天拔罐1次,3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間隔1 d又開始第2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6觀察指標及方法(1)中醫證候評分:參照胃腸疾病中醫證候評分表[6]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相關內容進行評分,包括腹痛持續時間、腹痛發作次數,分無(-)、輕(+)、中(++)、重(+++)4級,分別記為0、1、2、3分,2個療程結束后運用尼莫地平法進行證候積分計算。(2)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評分:用從微笑到哭泣6種不同的面部表情來描述疼痛,0分代表非常愉快,沒有疼痛;1~3分代表輕度疼痛;4~6分代表中重度疼痛,2個療程后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1.7療效評價標準參考2003年12月出版的《上海市中醫病癥診療常規(第2版)》[8]的腹痛部分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相關內容。證候積分減少率(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1.8安全性觀察(1)一般性觀察項目,包括呼吸、脈搏以及體溫等。(2)可能出現的異常反應及處理:起罐后局部一般不需要處理,若罐斑處微覺痛癢,不可搔抓,數日內自可消退。起罐后如果局部出現小水泡,注意不要擦破,可以自然吸收。若水泡過大,可用一次性消毒針從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用消毒敷料覆蓋。若有出血,應用消毒棉球拭凈,壓迫片刻。若皮膚破損,應常規消毒,并用無菌敷料覆蓋其上[5]。
1.9統計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兒脫落情況及基線資料比較試驗過程中,治療組2例患兒脫落,其中1例患兒中途自行退出,1例患兒治療過程中出現發熱而退出,對照組1例患兒因出國旅游而脫落,最終治療組36例、對照組37例患兒完成試驗。治療組36例患兒中,女19例,男17例;平均年齡(3.94±1.040)歲;平均病程(3.33±1.331)個月。對照組37例患兒中,女21例,男16例;平均年齡(4.11±1.125)歲;平均病程(3.41±1.142)個月。2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組患兒治療后腹痛療效比較表1結果顯示:治療1周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1.67%,對照組為75.68%,組間比較,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兒治療后腹痛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on abdominalpain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n(p/%)
2.3 2組患兒治療前后腹痛發作次數評分情況比較表2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兒腹痛發作次數評分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2組患兒腹痛發作次數評分情況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1),且治療組的改善作用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患兒治療前后腹痛發作次數評分情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ing for the frequency of abdominalpain episod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例
2.4 2組患兒治療前后腹痛持續時間評分情況比較表3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兒腹痛持續時間評分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2組患兒腹痛持續時間評分情況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1),且治療組的改善作用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2組患兒治療前后面部表情量表評分情況比較表4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兒面部表情量表評分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2組患兒面部表情量表評分情況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1),且治療組的改善作用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患兒治療前后腹痛持續時間評分情況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scoring for the duration of abdominalpain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例
表4 2組患兒治療前后面部表情量表評分情況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for the facialexpression scale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p/%)
2.6遠期療效觀察表5結果顯示:治療結束后,對2組有效患兒進行2個月隨訪,結果表明,治療組的腹痛癥狀復發率為15.15%,對照組為67.86%,組間比較,治療組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7安全性評價治療組個別患兒治療后拔罐處局部皮膚微痛瘙癢,休息片刻后可自行緩解,對照組口服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后也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情況發生。
表5 2組患兒腹痛癥狀復發率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recurrence rate for the abdominalpain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p/%)
目前西醫治療兒童功能性腹痛仍以對癥治療為主,尚未取得新的突破和進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中醫藥在治療小兒功能性腹痛方面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尤其是中醫外治法,如貼敷、拔罐、推拿、針灸、耳穴壓豆等特色療法[9],因其“簡”、“便”、“廉”、“驗”,受到越來越多患兒家長及患兒的青睞。
中醫治療小兒腹痛以調理氣機,疏通經脈為總則。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內負壓,使罐吸附于穴位或體表的一定部位,以產生良性刺激,達到調整機體功能、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5]。留罐法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拔罐方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閃罐法多用于局部皮膚麻木、疼痛等疾患,尤其適用于不宜留罐的部位及兒童患者?,F代研究表明,拔罐的負壓作用及由此引起的局部組織結構特異性改變是拔罐療法產生療效的基礎[3]。根據中醫基礎理論,人體腹部為陰,背部為陽,神闕穴、氣海穴位于腹部正中任脈上,任脈為陰脈之海,調節一身陰經氣血,脾俞和胃俞為脊背兩側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背俞穴,足太陽膀胱經為一身之巨陽,從巔絡腦,與督脈交匯,而督脈又絡腦,別走太陽,故膀胱經與督脈密切相關。督脈為陽脈之海,陽中之陽,通過拔罐對任脈和膀胱經上穴位的良性刺激,可振奮任脈和督脈陰陽氣血,使任督兩脈經通絡暢而痛止。
神闕穴,又名臍中,為先天之結蒂,后天之氣舍。現代研究表明,臍為胚胎發育中腹壁最后的閉合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其下分布豐富的神經與血管,加之臍周平坦,臍部凹陷的特殊結構,使其具有較好的感受、吸收與傳導功能[10]。神闕穴拔罐是將負壓及熱溫直接刺激于該穴及其周圍皮膚,通過穴位—皮部—絡脈—經脈—臟腑達到病所,發揮疏通經絡、通達臟腑、祛除病邪、調整陰陽的作用[10],從而調整、調節腹部的氣機。武曉利[11]采用神闕穴拔罐(留罐5~10 min,每日1次,7 d為1個療程)治療小兒腹痛,有效率達到80%以上,且無不良反應發生。氣海穴,為任脈之經穴,肓之原穴,主一身氣機,有疏導任脈,調一身之氣功效,凡與“氣”密切相關的疾病,均可取氣海穴。中脘穴為胃經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可治療一切腑病,具有疏利中焦氣機之功。脾俞和胃俞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為脾胃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擅長治療脾胃病變,小兒腹痛病位主要在脾、胃,根據中醫“陰病治陽”理論,用脾俞、胃俞穴從陽引陰,平衡脾胃氣血陰陽,使脾升胃降,氣機升降有常而緩解疼痛;且中脘配胃俞,為俞募配穴法,有調中和胃、寬中理氣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周后,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患兒腹痛發作次數、腹痛持續時間及面部表情量表評分的改善作用明顯優于對照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拔罐療法可有效地減少功能性腹痛患兒腹痛發作次數,縮短腹痛持續時間及減輕腹痛程度。
綜上所述,拔罐療法治療小兒功能性腹痛臨床療效確切,可顯著減少患兒腹痛發作次數,縮短腹痛持續時間及減輕腹痛程度。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功能性腹痛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缺乏特異性實驗室診斷指標,目前雖有報道P物質、胃泌素等與功能性腹痛有關,但尚未達成一致,且患兒自述某些自身癥狀存在主觀性,故腹痛患兒癥狀評分及療效判定可能存在一定誤差,在未來的研究中應進一步明確療效判定標準,以保證研究結論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