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生豬生產發展的思路、目標和重點任務,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意見》指出,要持續增強豬肉供應保障能力,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要實現豬肉基本自給的目標,就必須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聚焦制約生豬產業轉型升級的短板全面發力,加快構建現代生豬養殖體系,穩步提升生豬產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保障豬肉供應提供有力支撐。
著力提升良種化水平。建設現代生豬良種繁育體系,以種豬場、資源場為重點,加大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投入,完善良種繁育基礎設施條件,增強制種供種能力,促進良種供應與生豬產能相適應。完善良種推廣服務體系,以實施生豬良種補貼政策為抓手,引導養殖場戶選用優良種豬精液,推廣人工授精技術,促進生豬養殖提質增效。健全地方豬品種保護利用體系,改善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基礎設施條件,提升資源保護能力,做大做強地方豬產業,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
深入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立足各地資源稟賦、環境承載力和產業基礎,探索多種形式的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路徑。支持新建、改擴建規模養豬場(戶)建設,重點改善養殖、廢棄物處理、疫病防控等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提升養殖效率和生物安全水平。繼續開展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以生產高效、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管理先進為核心,在全國創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高質量標準化示范場,以點帶面提高生豬養殖標準化水平。
幫助中小養豬場(戶)提升發展水平。引導有條件、有長期穩定養殖意愿的農戶穩步擴大規模,支持中小養豬場(戶)改進設施裝備條件,走規模適度、養殖規范、生產高效的路子。發揮生豬養殖龍頭企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培育生豬養殖家庭牧場,推廣“公司+合作社+家庭牧場”“公司+家庭牧場”等經營模式,通過統一生產、統一營銷、技術共享、品牌共創等方式,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穩定利益共同體。
加快推進生豬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統籌環境保護和生產發展,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規的生豬禁養、限養規定。實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采取整縣推進方式,持續提高畜牧大縣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支持非畜牧大縣開展糞污資源化利用。配套建設糞肥田間貯存池、沼液輸送管網、沼液施用等設施,促進糞肥就地就近運輸和施用,打通糞肥還田通道。建立健全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體系,嚴厲打擊病死豬處置違法違規行為。
強化生豬養殖技術支撐。加強基層畜牧技術推廣機構建設,增強經費和工作條件保障,著力穩定縣鄉兩級畜牧技術推廣人員隊伍,加大一線技術人員的培訓和指導,提高業務素養和服務能力。創新服務形式,幫助中小養豬場(戶)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培育壯大生產性服務業,圍繞種、料、管、病等關鍵環節,采取多種方式,幫助養殖場戶解決技術難題。推行精準飼養、精細管理理念,普及節本增效技術,增強市場競爭力。
加大產銷形勢監測預警。加強生豬養殖統計監測,完善“百場千村萬戶”監測體系,用好規模養殖場直聯直報平臺,定期調度各地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存欄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數據準,為宏觀調控決策提供及時有效支撐。加強形勢分析研判,準確把握生豬生產和市場動態。定期發布動態信息,引導養殖場戶合理安排生產,增強養殖信心,穩定市場預期。

近日,以“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全產業鏈企業的責任”為主旨的“第三屆中國動物健康與食品安全大會”在山東青島市舉辦。本屆大會致力于提高從農場到餐桌全產業鏈的食品安全創新能力和“產、學、研、用”技術共享利用效率,搭建政府、協會、企業和科研院所四方共享協作平臺,確保全產業鏈食品安全可控和健康有序發展,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農業農村部原總畜牧師王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動物健康與食品安全創新聯盟理事長沈建忠,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全國畜牧總站站長王宗禮等出席會議并致辭。來自政府、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的專家及來自養殖、飼料、屠宰、獸藥、食品深加工、檢測、認證、餐飲、商超等企業代表與媒體人員近850人參加。開幕式現場還舉行了中國農業出版社贈書儀式,贈送由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組織編寫的《養殖場獸藥規范使用系列叢書》和《圖解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系列叢書》。
此外,本屆大會還設置了動物健康與科學減抗、餐飲零售與食品安全協同共治、科技創新與質量提升、全球動物福利峰會四個專題論壇,共有300余家企事業單位參會,帶來60余場精彩報告,大會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農業綠色發展的總體要求,旨在促進從養殖到餐桌全產業鏈的有效監管,全面提高行業食品安全控制與防范能力,強化規模以上企業養殖和技術推廣,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10月18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出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的精細三維結構。該成果論文已于10月18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這一成果為開發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奠定了堅實基礎。
該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院士團隊、王祥喜團隊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聯合上??萍即髮W、清華大學、微生物所、武漢病毒所、南開大學等單位共同完成。據介紹,2013年以來,團隊解析了四類三十余種全病毒原子分辨率的結構,從結構比較中可以看到非洲豬瘟病毒(ASFV)是一個十分巨大、復雜的病原體。該研究通過聯合攻關,利用電鏡平臺對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進行了連續4個月高質量的數據收集,獲得了超過100T的海量數據,采用單顆粒三維重構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的三維結構,闡明了非洲豬瘟病毒獨有的5層(外膜、衣殼、雙層內膜、核心殼層和基因組)結構特征,病毒顆粒包含3萬余個蛋白亞基,組裝成直徑約為260納米的球形顆粒,是目前解析近原子分辨率結構的最大病毒顆粒。
該研究還新鑒定出非洲豬瘟病毒多種結構蛋白,搭建了主要衣殼蛋白p72等原子模型,揭示了非洲豬瘟病毒多種潛在的保護性抗原和關鍵抗原表位信息,闡述了結構蛋白復雜的排列方式和相互作用模式,提出了非洲豬瘟病毒可能的組裝機制,為揭示非洲豬瘟病毒入侵宿主細胞以及逃避和對抗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
據共同通訊作者之一步志高介紹,非洲豬瘟病毒是一類古老的病毒,早在1921年在非洲肯尼亞首次發現,至今有約100年的歷史。近百年來,非洲豬瘟病毒從非洲傳播至歐洲、南美洲、亞洲等多個國家。非洲豬瘟是由該病毒引起的一種家豬、野豬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均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可達100%。去年,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成功從國內發病豬分離出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

日前,農業農村部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獸藥最大殘留限量》,將于2020年4月1日起實施。此次發布的食品中獸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規定了267種(類)獸藥在畜禽產品、水產品、蜂產品中的2191項殘留限量及使用要求,基本覆蓋了我國常用獸藥品種和主要食品動物及組織,標志著我國獸藥殘留標準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
據介紹,此次新發布的標準有三大亮點。一是涵蓋獸藥品種和限量數量大幅增加。與此前發布的農業部公告第235號《動物性食品中獸藥最大殘留限量》相比,新標準規定的獸藥品種增加76種、增幅39.8%,殘留豁免品種增加66種、增幅75%,殘留限量增加643項、增幅41.5%,基本解決了當前評價動物性食品“限量標準不全”的問題。二是標準要求與國際全面接軌。新發布的標準全面采用CAC和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最嚴標準,對農業部公告第235號涉及的殘留標志物、日允許攝入量、殘留限量值、使用要求等重要技術參數進行了全面修訂,設定的殘留限量值與CAC獸藥殘留限量值一致率達90%以上;對氧氟沙星等10多種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獸藥品種予以淘汰或改變用途。三是標準制定更加科學嚴謹。本次標準制定中充分考慮了我國動物性食品生產、消費實際和現行獸藥殘留限量標準實施中的關鍵問題,遵照國際通行做法開展了相關風險評估,廣泛征求了行業、專家、消費者、社會公眾、相關機構的意見,并接受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評議。
據悉,新發布標準將代替農業部公告第235號中的相應部分。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按照科學規劃、重點突破、循序推進的原則,不斷加大獸藥殘留標準制修訂力度,積極推進獸藥殘留標準體系建設,力爭用3至5年時間,實現限量標準對所有批準使用獸藥的全覆蓋和所有允許使用食品動物及組織的全覆蓋,基本實現檢測方法標準對所有限量標準的全覆蓋,為我國動物性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撐。
